查看原文
其他

丑橘经济学

曼谷的小象 知闲茶苑
2024-09-21

1

两次不同的丑橘购买经历

每年晚冬初春,是吃丑橘的最佳时节,这时的丑橘,新鲜、汁多、口感上佳。更晚些时候,丑橘就容易干、柴,甚至如同棉絮,无法下咽。

 

买丑橘时,如何透过橘皮,确认果肉新鲜,是一个技术活。

 

2、3月份,我通过一个助农平台下单了两次丑橘。第一次是中果,新鲜多汁、酸甜可口;第二次是特大果,果肉干硬、缺少水分,好似橘子状的棉絮。同一平台,相隔不久,但两次的口感大不相同,何以至此?

 

2

不同等级的丑橘

根据一般性观察,丑橘售价与个头大小直接相关。在各类线上平台及线下实体店中,都是如此。以前者为例,丑橘通常分三个等级进行销售:中果、大果、特大果,价格依次递进。就单价论,特大果常比中果贵约30%

 

今年在助农平台上的两次购买,第一次作为尝试性消费,买了价格便宜的中果,口感相当不错。有了信任之后,第二次就下单了特大果,但口感令人失望。

 

3

丑橘快与慢

结合多年来的生活经验,我想,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价格二字上。中果便宜,销量大,周转快,果农采摘后可以较快进入消费者口中,中间的平均储存时间较短。特大果价格显著高于中果、大果,销售周期长。长时间储存或摆放,果肉的水分流失显然是大大高于中果的。

 

在气候较干燥的晚冬初春,储存时间对于丑橘的品质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毕竟,橘皮可以通过各种措施让其看起来光鲜,果肉损失的水分则很难补回。

 

4

丑橘经济学

回到一般性的生活消费,我们发现,哪里的水果最新鲜?未必是以价高质优著称的高端水果店,如北京的果蔬好。人流量密集、流动性极高的菜市场,常常可以买到最新鲜的水果、蔬菜。

 

菜市场的摊主一般是凌晨一两点便去大型批发市场进货,他们的辛勤,给我们带来人间烟火气。


 

菜市场之外,平价、人流量高的水果店也相当不错,如北京的果多美。多年前在北京苏州街附近时,我曾多次近距离观察过果多美。在夏天,以销量很大的西瓜为例,每天一早进货一整车,经过一天的人流如织,到晚上基本都销售一空。

 

新鲜、平价买者多、水果周转快→水果天天上新、新鲜→买者更多。如此正向循环,与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现象颇为相似:用的人越多,越好用;越好用,用的人越多。

 

反观一些小店,货少、人少、周转慢,货架常积尘。比如,仅有的几个西瓜,瓜蒂总是干枯的,或者被去掉,眼不见为净。其他水果亦类似。

 

店小、货少、销量低→摊入成本后的售价高→买者少、周转慢→水果不新鲜→买者更少。如此负向循环,似乎没有尽头。如果不是图方便或者应急需要,很少有人去买这种水果。

 

5

更具一般性的丑橘经济学

推而广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也是如此。尤其是一次性消费的商品。在那些周转慢的店里,产品生产日期总是那么久远,保质期到期日看起来总是迫在眉睫。

 

为何这些“临期食品店”不走平价、新鲜、快周转的正向循环之路?还是成本问题。

 

几年前,我留意到地铁站不远处的一个门面,不足三年,四易其主。当然,这里是指经营的店主,不是房主。

 

由于距离地铁近,又靠近一个路口,店的租金很贵。这里经营水果店,售价亲民,必亏;售价不亲民,则买者少,水果周转极慢。且不考虑摆放时间久带来的损耗问题,试问:贵而不新鲜的水果,谁会购买?

 

在第二个店进驻不久,我本想好心提醒:最好立即止损,在此开店必亏,耗得越久亏得越多。但是,作为陌生人,我又不便开口,要不然被认为是说晦气话,被揍一顿也未可知。果不其然,第二个店仍未能撑满一年。后来,这个不大的门面竟被一分为二,一边为水果店,一边为扒鸡店。


疫情持续两年多了,而这两年多又因工作原因而暂时离开北京,常驻其他城市。许久未路过,不知这个店几易其主了?

 

6

利人多过利己的零售业

从丑橘现象一路推演下来,我们可以说,线下零售业是辛勤为他人提供服务和便利的行业。那么多从业者,常年早起备货,深夜仍然值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值得我们尊敬。

 

其实,这辛勤背后,所得不多。这是个辛苦的行业,而回报太难。从纯投资的角度看,难以获得超额回报,更不可能躺赢。

 

利人较多,利己偏少。


2022年3月,家乐福中关村广场店宣布闭店。2004年开业,它曾是亚洲最大单体商超,承载了中关村附近众多高校师生、互联网码农、居民的记忆,如今也要说再见了。令人唏嘘不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闲茶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