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0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 15分钟
5、白酒营销得失总结
| 0、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白酒从生产到流入消费者餐桌,中间的流通环节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下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来:
(图:白酒产业链条。)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中间环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它很重要,却被忽视。现在对白酒的研究,集中于生产端,流通环节获得的重视程度不足。流动环节不仅是生产环节的延续,反过来也通过参与品牌塑造,影响到白酒生产环节。同时,流通渠道是白酒行业的巨大蓄水池,本身是白酒企业销售金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它处于持续变迁过程中,研究其模式演变,对于理解整个白酒行业、分析重点白酒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多有裨益。
| 1、营销工作本质探讨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不需要营销,基本上是有什么买什么,地点就在国营商店。改革开放之后,商品极大丰富,多数商品转变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商品销售模式大变样,老百姓进商超采购,营销正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
我们对营销的认知较为有限,可能局限于「卖东西」这么简单。其实,营销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借助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来刻画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大师、著名的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他不仅著书立说,桃李满门,还走进市场,对包括平安保险、TCL在内的众多企业把脉问诊,提出实战建议。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营销工作在我们的传统理解之上,有更丰富的内涵,其要点可以总结为5C原则和4P原则。
5C原则侧重于人,包括公司、合作伙伴(经销机构)、客户、竞争对手等。
(图:5C原则图解。)
4P原则,侧重于产品,包括产品、价格、销售渠道、销售策略等。
(图:4P原则图解。)
除内涵更丰富外,上述框架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营销有显著不同。一是科特勒更重视人,与我们传统中只重视产品不同。二是科特勒将销售机构定义为合作伙伴,而我们的传统中往往将其视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庸者。三是科特勒将销售视为一个体系,包括价格、流通渠道以及销售策略等紧密相联的多个方面,比我们传统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行为更完整。
科特勒已经将营销的内涵概括得相当完整了。如果我们从动态的视角看,营销可以进一步升级为更现代的概念:供应链。
这里有一个简明的定义:供应链是将产品和服务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者的组织、人、技术活动、信息和资源系统。
可能有朋友会问:卖个东西,还涉及技术活动?真的涉及,这主要体现在运输工具的革新和产品的包装上。产品运输方式,从人背肩扛,到马拉货车,再到航空快运、恒温集装箱,无不涉及持续的技术进步。越是贵重的物品越是如此。在产品本身,其包装、防伪也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升级。
在国酒之争中,汾酒公司力证建国初期的国宴喝的是汾酒,公开资料也显示并非茅台酒。为什么,除了产量有限,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遵义交通不便,以当时的酒坛包装,很难完好无损将茅台酒送至北京。
| 2、白酒营销不同之处
白酒营销与一般商品的营销有何不同?我们还可以从科特勒的5C原则和4P原则本身寻找答案。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公司。白酒生产企业在营销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主导营销模式的整体设计,并全程、深度跟踪营销过程及效果。简单地说,要一竿子插到底。日销品等标准化产品的营销,生产企业基本上只在占据经销商货架这个环节下功夫,货一出手,主要就靠经销商的销售能力了。
产品。与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相比,白酒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突出特点是无保质期限、重品牌力、有成瘾性。这些特点的底层逻辑虚实结合、虚虚实实,不仅无法像其他产品那样列出精确的化学成分,连其身世、品牌来源也多与无可考证的传说相关联。
这些特点决定了白酒营销需要久久为功,依靠长期的品牌塑造,占领消费者心智。白酒不需要像快销品一样,在保持期内实现快速周转,它更需要消费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品牌认同。
经销商。合作伙伴可以说是对白酒经销商最精准的定位。相较于标准化的大众货,白酒经销商在整个营销链条中的作用可以更为积极主动。如果某家白酒厂商让经销商被动接受,成为无情的销售机器,那可以确定的说,这种经销商的定位是失败的。
让经销商成为伙伴,在卖货之外传播白酒品牌文化,成为酒企与消费者互动的桥梁,通过参与品鉴等活动提升消费者粘性,与酒企共同塑造消费者的心智,及时向酒企反馈市场温度、消费者诉求。
渠道。白酒的经销渠道经历了多次变革。我们在下一部分进行梳理。
价格。白酒的价格在整个营销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价格盘稳,说明营销是成功的,酒企自身乃至行业景气度是高的。反之亦然,衡量白酒营销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价格盘是否稳固,能否稳定提价。
| 3、白酒营销渠道变迁
改革开放前不存在正式的营销渠道,在此不表,我们只研究改革开放后的变迁轨迹。
3.1 半市场化:国营糖酒
在改革开放初期,白酒作为稀缺物品,销售渠道较单一,销售主战场是国营商店和国营糖酒公司。这一时期,白酒产量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加,但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消费者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这一时期,白酒销售主要归国营糖酒公司,基本上是统购统销的模式,不需要白酒厂商费心销售的事。
改革开放前,包括白酒在内的商品价格都是由国家统一定价,即“计划管制”。1979年开始,国家推进价格改革,价格双轨制逐步进入历史舞台,即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与此对应,计划内的产品实行国家核定的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双轨制最终形成。
根据当时的规定,食品行业按59:41的比例确定计划内与计划外的销售规模。对于白酒行业而言,国营糖酒公司对应的是计划内销售的部分。在价格双轨制确定以前,白酒销售以计划为主,国营糖酒公司的地位自然高高在上。双轨制确定以后,它们仍能占约6成的市场份额。
1988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实行“价格闯关”。社会上出现商品抢购潮,物价上涨。此时,计划内消失,国营商店和国营糖酒公司已经没有体制性的份额保障,白酒销售的这一阶段宣告终结。
从茅台酒的出厂价可以验证这个拐点的到来。
根据公号「酩阅」统计的数据,改革开放前,茅台出厂价长期在低位徘徊,50年代不足2元/瓶,60年代2.5元,70年代中后期有所上涨,但直到80年代价格闯关前都在10元以下。同期,市场销售价格由不足3元上涨至18元。
1988年,茅台出厂价和市价分别跳升至14元/瓶、 30元/瓶,涨幅分别达到46.8%、66.7%。1989年,茅台出厂价和市价再次跳升至80元/瓶、 106元/瓶,涨幅分别达到471.4%、253.3%。
1988年的闯关,为白酒行业闯出来大营销时代。
当然,时代的剧变,并不意味着国营糖酒公司完全失去属于它们的市场。恰恰相反,由于它们在上游货源、下游客户获取能力方面仍有较大优势,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2001年,贵州茅台上市时,十大发起股东中有3家均为国营糖酒: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上海捷强烟草糖酒(集团)有限公司。茅台之所以要拉上这三家,是因为它们在白酒流通领域的地位依然强悍。
历史并不飞跃。时代的发展,多是连续的、渐进的,突变、跳跃式的变迁反而少见。白酒行业也是如此。
3.2 迈向市场化:经销商崛起,批发市场势力大
价格闯关之后,一批人脉熟络或在原有体制内有销售资源的人士、企业进入销售领域。倒爷便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
这种背景下兴起的,除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倒爷,便是势力非同小可的正规军:各类商品的大型经销商。白酒行业的大经销商正是在此时崛起。大型经销商在与白酒企业、下游小经销商、其他终端的对话中相对强势,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一时期的白酒营销渠道形成了层级分明的科层制,大经销商居渠道顶端。
(图:科层制的大经销商体系。)
在上述经销商科层制下,底层的小经销商往往抱团取暖,进驻大小不一的批发市场。基本上,主要省份都会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成交规模大,成为终端价格的风向标。
传统批发市场存在的一个痼疾令白酒企业谈之色变:价格杀伤力。这一现象在白酒下行周期尤为明显。由于批发市场中的小型经销商各自为战,在产品销售不畅时很容易出现价格博弈,部分商户低价出货,导致正常的价格体系出现倒挂,进一步导致其他商户继续低价出货,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随着白酒营销渠道逐步走向成熟,部分资深白酒从业人员甚至直言:批发市场没有存在的必要。
尽管如此,白酒批发市场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目前,全国最大的三个白酒批发市场分别是郑州百荣、长沙高桥和成都华丰。
3.3 全面市场化:渠道深化,营销模式多样化
随着白酒营销渠道的丰富、升级,传统大商占主导、批发市场影响终端产品价格的局面有较大改变。大商权力被逐步上收,白酒企业通过适当增加经营商数量,削减经销商层级,建立起数量及规模适中,层级扁平化的营销渠道。
白酒企业缩短管理半径,增强对经销商的掌握力。相当数量的白酒企业建立起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跟踪终端动态,了解市场反馈。在上一个阶段,酒企与终端隔绝,在大商面前成为聋子、瞎子的状态被改观。
除传统经销商外,酒企试水直销,商超、酒店、电商等多种终端兴起,极大丰富了白酒营销模式。
传统底层经销商聚集的批发市场,影响力大不如从前。部分批发市场实际上已经沦为配货的仓储设施。
(图:多元化的白酒营销体系。)
现代经济总体上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专业化分工,二是互联网化。互联网化解决了传统白酒批发商的一些痛点:消费者触达性不高,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局限;重资产经营,租用仓库、堆积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触网后的专业酒水流通商,用互联网的传播手法,迅速将信息传递至全省甚至全国市场,可以低成本触达尽可能多的消费者。
互联网化经营,还可以将笨重的线下仓库尽量缩小,充当连接白酒企业与消费者(含烟酒店等终端)的桥梁,实际上扮演了「搓合」的角色。
这类玩家的特点是轻资产运营,存货周转速度快,资金占用少。典型代表为华致酒行。
但是,我们不能高估互联网型流通商的地位,它们无法取代传统线下经销商,核心原因在于:白酒价值高,消费场景多具有偶发性。在产品保真性和即时性方面,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线下渠道。
想一想,如果临时安排一场商务宴请或者与老友的聚会,谁还等得及第二天才收到酒?如果收到的是假酒,那就更尴尬了。
因此,线下实体是各类渠道都无法回避的。在白酒流通渠道中,线上永远也无法消灭线下。
| 4、五大白酒营销流派
白酒营销策略,本质上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此带动更大的群体成为自己的消费者。根据营销策略,白酒企业建立起不同的营销模式,包括渠道、策略等一整套体系。4.1 广告为王
严格地说,广告为王的时期,白酒流通渠道并未正经建立起来。广告为王模式的内核简单粗暴,只靠广告轰炸,跨过流动渠道,直达终端(消费者、酒店及商超等)。这种模式的最终崩盘,也可以说是脱离流通渠道必然失败的一个例证。1993年,鲁酒代表孔府家的广告登陆央视,当红女演员王姬做代言人,凭借“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火遍全国。同年,另一家日后更为知名的鲁酒秦池酒厂进军沈阳,通过在当地电视台买断广告位,实行广告轰炸。秦池厂长姬长孔更是租下一架飞艇,在沈阳市区上空盘旋飞行,不停的抛撒广告单,轰动沈阳的大街小巷。多年后,《西红柿首富》里类似的桥段是否参考了姬厂长的惊人之举?1995年,孔府家销售收入达到了9.6亿,跃升至白酒行业第一。与此同时,鲁酒孔府宴摘得首届央视标王,当年即达到惊人的近10亿元销售收入。鲁酒彻底尝到广告的甜头。1996年,秦池以6666万元摘得第二届央视标王,营业收入立即暴增数倍。1996年,成为鲁酒的春天,全国白酒十强,鲁酒占有4席,分别是秦池、兰陵、孔府家、景芝。其中,秦池销售额达15亿元。1997年,秦池以3.2亿元摘得第三届央视标王。同年,外购四川散酒勾兑的内情被曝光,销售额降至6.5亿元。1998年,销售额进一步降至3亿元,并从此沉沦下去。陈光先生曾率队就鲁酒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在他看来,“山东白酒产业发展曾经一度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多个白酒品牌曾进入中国白酒十强。后来因为质量问题,兵败如山倒,至今一蹶不振……”这里所说的质量问题,就是广为人知的外购基酒、食用酒精勾兑。并不是说这样的酒真就不好,只是相较于广告宣传的品质确实言过其实。原因大家也都能理解,这些白酒企业前期没有相应的基酒产能,面对市场需求的极速增长,只能采取上述办法解决。以秦池为例,成为标王前,产能只有3000吨,第二年即达到15亿的销售额,相当于10万吨以上的销量。1997年,经济参考报记者前来一探究竟。真相就此被市场发现,在报纸及电视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后,情况急转直下。鲁酒“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只与基酒产能缺失有关?不尽然。从营销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鲁酒缺少正规的渠道建设。渠道是蓄水池,可以直接贡献销售收入,也可以充当酒厂与消费者之间的缓冲器、使酒厂不必过度激进。渠道中的细胞——数量可观的经销商,则是酒企的同盟军,可以一起攻城略地,在出现压力时也可以协同公关、共同应对。鲁酒只能靠自己,就如只有一条腿、一只手的进击巨人,出现危机时,就连先前唯一的同盟军——广告媒体也反戈一击。轰然倒下成为必然。广告为王模式终结,即将让位于大经销商模式。
4.2 大商+OEM
五粮液将大商模式发挥到极致,其他酒企敢干的它干了,其他酒企不敢干的它也干了。1996年,OEM授权贴牌正式出现,成为这一模式诞生的标志。这一模式在前期攻城略地效果奇佳,但后期尾大不掉,终至难以为继。
大商即总代理,常称为总代。酒企以区域或省为单位,指定实力强的大经销商,由其全权代理所在区域或省的产品销售,基层经销商要向大商拿货。大商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利润空间大,动力自然足。酒企可借助大商的人脉、资金、仓储、物流、团队资源,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善假于物”。
五粮液的大商分区域和省市级,一般是若干邻近省份划为一区域,一省统领下辖地市。具体而言,五粮液先设立区域总代,依托他们的力量将产品快速导入空白市场,实现跑马圈地;之后设置省级总代、地级总代,将产品下沉至市、县,提高渗透率。先打江山,再守江山、经营江山。通过这一套打法,五粮液形成以大商为核心的多层级营销模式。五粮液的大商具有相当大的权力,核心有二:销售时的定价权,铺货时的资源分配权。1996年,五粮液依托大商,独创了OEM授权贴牌模式:由总代新创一个品牌,五粮液负责生产,总代买断经营(品牌推广+销售),利润共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造就五粮液大爆发。1997 年,五粮液占据全部上市白酒企业(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营收规模的54%。之后较长一段时间,虽有所下滑,但基本维持在近40%的较高水平。五粮液当了挺长一段时间的白酒老大。我们听过的很多风行一时的白酒品牌,其实都是OEM的产物,比如金六福、浏阳河、五粮醇等。这种模式下,大商重要性突显,五粮液远离市场,对渠道失去掌控力,终端乱象丛生,库存失控、窜货不止、低价出货。OEM既让五粮液享受到增量红利,也导致其子品牌数量剧增。最高峰的时候,五粮液旗下有多达上千个子品牌。五粮液大商+OEM模式的恶果逐步显现:定价权旁落,品牌力被侵蚀。2005年,五粮液净利润被茅台反超。2008年,五粮液营收被茅台超越,正式失去白酒龙头地位。2010年开始,五粮液逐步收权。但两年后,市场转冷,五粮液不得不对尾大不掉的大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权大计被延迟。2013年,五粮液尝试逆势涨价10%,但是不足一个月便迫于大商压力,无奈宣布返还10-15%货款,涨价失败。涨价未成,反而导致终端市场价格大跌20%。这次涨价失败,可以看作其对大商的掌控力依然较弱的明证。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当年,李曙光出任五粮液董事长,开始铁腕整顿大商,收回五粮醇等OEM品牌,明确大单品1+3及系列酒4+4的产品体系,即围绕52度水晶瓶五粮液打造高端化、国际化、时尚化三个维度的五粮液核心大单品,并建立系列酒品牌矩阵,包括五粮春、五粮醇、五粮头特曲、尖庄4个全国性大单品,以及五粮人家、百家宴、友酒、火爆4个区域性的单品。加上之前已经剥离金六福等OEM品牌,五粮液通过品牌精减,一举理顺自己的营销模式,大商的权力被上收,品牌力被聚焦于核心大单品。为了加强对削权后经营商的管理,五粮液引入IBM定制数字化营销系统,每一瓶产品都要经过出厂、经销商流转、终端陈列、消费者开瓶的全程扫码。五粮液实现了对销售、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控。4.3 盘中盘
盘中盘模式,是通过控制核心消费餐饮网点,以影响中高端消费人群,进而辐射其他渠道,影响其他消费人群,最终达到拉动全盘市场销售的目的。换句话说,盘中盘模式是通过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ling袖)撬动市场。这一模式实际上是将新闻传播学+营销学概念,运用于白酒营销实践。盘中盘模式主要适用于中高端白酒。中高档品牌的消费人群比较集中,在任何一个地方,这类群体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在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白酒企业与其撒胡椒面,不如集中精力搞定这类人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现在高端群体消费讲究私密、小众不同,当时的条件下,高端白酒消费的场所相对固定,主要是酒店,尤其是各地的中高档酒店。数量就更少了。在实际操作中,盘中盘模式就是以酒店这个小盘,带动消费者这个大盘。大城市中高档酒店数量大,对酒企操盘实力要求极高,因此,盘中盘主要落地城市是地级市及县级市场。只要买断当地几家、最多几十家中高档酒店,使自己的酒水成为独家酒水,做深、做透,就能对当地的KOL产生强大影响。由于中高端白酒消费的特点是“就高不就低”,KOL接受了一款白酒,很快就能对当地的普罗大众产生带动作用。于是整个区域的市场便成为该酒企的囊中之物。实际上,同一时期往这个方向走的酒企数量并不少,像小糊涂仙正是依赖酒店终端突破而大获成功。不过,这些酒企并没有将这一营销模式理论化。口子窖做了这一工作,大力宣传自己是盘中盘模式的缔造者。随着白酒市场研究者不断总结推广,“口子窖是盘中盘模式开创者”的说法深入人心。其实,企业家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往往并不是先有理论后有业务。恰恰相反,企业家往往凭借“商业直觉”行事,有些会将成功的经验提炼成理论,但多数企业家更重视业务本身,并没有提出理论的欲望和动力。口子窖等酒企开创盘中盘模式后的最初几年,风生水起,不久便偃旗息鼓。这一模式未能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终端资源的枯竭,以及遇到了更厉害的竞争对手。终端资源枯竭,并非终端消失,而是各类酒企一窝蜂而上,优质酒店终端被过度开发。以至于大量出现倒挂现象:优质酒店的进场、买断费用水涨船高,酒店所卖酒水收入抵不上进场费。这些竞争对手将原有模式进行改进,提高了内卷的程度。有两种改进模式影响较大:团购、后备箱工程。其他酒企则选择另辟蹊径,走上不同的营销道路。4.4 深度营销
洋河在盘中盘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渠道建设方面深度营销,KOL抓取方面推进团购及后备箱工程。相比前期的营销模式,洋酒的特点是渠道越来越细、越来越深,直接指导经销商建立起多层级经销商体系,并一竿子插到底,直达酒店、烟酒店等终端;同时开展团购等相当于直销的自主营销。深度营销在前期抢占市场时,颇有成效。长长的渠道,多多的经销商,这既增加了攻城略地的力量,本身也支撑起洋河销售的巨大蓄水池。渠道做深、做细是洋河之得,议论很多,不再赘述。一是渠道工具化。未能将渠道中的经销商以及背后成千上万的家庭当作合作伙伴,从长远利益出发,让他们长期稳定赚到钱。最终,洋河被渠道反噬。二是抓取KOL失败。要想抓住终端消费者,抓住KOL就行,他们自饮时有示范性和带动作用,他们参加政务或商务消费时是主导方,直接决定了酒品的选择。洋河以男人的情怀这一较为空洞的口号作为营销符号,看似可以占据所有男人的心智,实际上却都没有抓住。当年洋河搞的后备箱工程,其实是KOL路线的一种尝试,只是更直接、更简单粗暴,以送酒代替综合性营销,以短期见效代替立足长远。政府机关的办公室主任,在用酒上有很大决定权,持续将酒免费送到他们的后备箱,自然可以打开一个区域的政务用酒市场。但是,政务消费向商务消费转变之后,在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企业中这么做成本太高,而且企业里类似办公室主任、综合部总经理这种角色的人,其稳定性远不如政府机关的办公室主任。后备箱工程最终无疾而终。4.5 孟良崮
贵州茅台的营销模式,独树一帜,我们可以称之为孟良崮模式。何为孟良崮?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当然,茅台不是取上将首级,而是占领其心智的高地,攻占其胃的城堡。茅台将目标消费者聚焦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阶层,并主攻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这是大写的KOL策略,是将KOL发挥到极致。中国社会最有影响力的阶层是什么,其中最核心的人物又是哪些,大家心知肚明。贵州茅台给自己打了不少标签,正是这一策略的最真实体现。在上图十个标签中,第一行可以说直击茅台营销的核心。第二行与第三行左一是一体的,与第一行密不可分。第五行右一与第一行也是一体的,因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这么一分析,大家就更明白了,茅台酒的KOL是哪个群体。通过这一策略,茅台最终成功占领国人心智,固化成第十行的认知。这一认知,支撑了茅台顺利地从政务消费转向商务消费,毫无违和感。上面这些标签,看起来似乎有些虚,实则不然。鉴于内容敏感,不能展开讨论。我们选取公开资料作为佐证。贵州茅台2005年年报附注,“预收账款主要单位” 部分披露了前五大预收客户情况,大家看一眼便知,其中一个与其他四个不同。
一些朋友会这样发问:仅靠营销策略,就能成为“国酒”?茅台酒能成功,根本原因是质量好,酒好喝。这样说并没有问题。须知,头部群体影响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对质量、口味的要求也最高,甚至可以说苛刻也不为过。酒的质量不好,会迅速被这些头部群体抛弃。如果在前面加上时限,那肯定是:永远。因此,茅台营销的成功,前提是其质量过硬。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拓展到其他成功的老名酒,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配合这套营销策略,茅台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富养精干的小商,与他们一起发财,造就忠诚度极高的市场执行者;二是逐步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直销体系,将量、价两大核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5、白酒营销得失总结
复盘白酒行业渠道变迁,创新变革层出不穷,白酒企业对于渠道模式选择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在于渠道利益分配和渠道掌控力。利弊得失,可资后来者借鉴。鲁酒广告即营销,跨过中间渠道,放弃渠道蓄水池作用的同时,也失去中间商的辅佐,进时单枪匹马,退时兵败如山倒。五粮液前期贪多求快,大商尾大不掉;洋河将渠道视为无情工具,忽视对众多小经销商的长期利益关怀,终至渠道脆弱,缺乏高忠诚度的渠道伙伴;口子窖狂卷酒店,造成优质终端坐地涨价,难以维系。茅台以重利让经销商成为绝对忠诚的合作伙伴,具有天然控制力,不急不徐打造直销体系,铸造双支柱。鲁酒得失,有哪些可借鉴?广告占领心智,作用不可小视。如今的白酒玩家,面对外界“广告酒”之类阴阳怪气的论调,不可信以为真,如果真的放弃持续广告对品牌的塑造,那反而是一步臭棋。渠道是蓄水池,经营商是协同作战的生力军,放弃他们,就是自断臂膀。五粮液、洋河、口子窖,有哪些可借鉴?渠道建设过程中,对于经营商、终端的把控,一定要注重「度」,既不可让大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或让终端待价而沽坐地起价,也不可让经销商成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合适的「度」在哪里?理想的状态是让TA们成为合作伙伴。简单粗暴点,就是让TA们真正赚到钱,又可控。茅台的模式可以学习吗?对品牌力不够的白酒企来说,很难学。中低档白酒自不用说,就连五粮液学习茅台建立的专营店都步履维艰。考虑到租金、人工成本,以不大不小的体量专营茅台之外的品牌,很难养活自己。茅台有可借鉴之处吗?有,茅台是所有白酒企业里最接近于将经销商视为合作伙伴的。无法造就绝对忠诚、完全可控的经销商队伍,可以退而求其次,形成良性的伙伴关系:你让TA赚到钱,TA在店面陈列上给你的产品C位、足够牌面,没有动力窜货、低价出货。以此为基础,让渠道保持稳定。这就很好了,夫复何求?参考资料:
1、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山西汾酒、口子窖、华致酒行年度报告、招股书;
2、天风证券《白酒行业专题研究:五转轮回尽有时,破浪启赋再出发》;
3、商业模式事务所:从渠道模式,解刨五粮液20年沉浮史;
4、酩阅:茅台酒历年价格大全(1953年—2021年);
5、lucy家的:白酒乱炖之茅台、五粮液、洋河;
6、吴见平: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
7、何欣:大数据时代的白酒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8、马青:白酒营销渠道模式优化的作用机制探讨;
9、张智华:白酒营销模式及渠道建设的思考;
10、唐江华:《白酒营销的第一本书》(升级版)。
注:2为券商深度研究报告,3-5为公众号文章,6-9为期刊文章,10为白酒营销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