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桥旦曾堪布 教言

果求


今天分享“断一切果求”这句根本颂的第二点:一切出于私心的修行都是“果求”。

 

“果求”可以从三士道的角度来理解:


下士道属于人天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此世的安乐或来生的幸福;中士道属于小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自己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上士道属于大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一切如母有情解脱轮回苦海。


《修心七要》属于大乘,从《修心七要》的角度看,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行目的都是为了自己,都属于“果求”,应当予以断除。


任何修行,必须观察发心是什么。修行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决定结果,结果是由发心来决定的。


因此,“果求”的另一个定义就是指一切以满足私心为目的的修行,凡是这样的修行都应该予以断除。一位合格的大乘行者,必须时刻观察自心,做任何事的发心都不能只为自己。

 

格西班大师的三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断一切果求”。

第一个小故事


格西班大师是古时候噶当派的成就者,在获得成就之前,他和我们一样是凡夫,心里会产生各种各样自私的念头。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自己的心。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法会,坐在很多喇嘛中间。


法会开始之前,施主给大家供养酸奶,施主拿着酸奶壶,沿着喇嘛的行列逐一把酸奶倒进大家的碗里。


格西班远远望去,觉得壶里的酸奶不是很多,心想:“会不会轮到我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一闪而过的私心念头被格西班发觉了。


于是他立刻把碗倒扣过来,等施主走到面前时,他对施主说:“谢谢,我的自私之心已经享用过酸奶了”。

第二个小故事


格西班曾在一个山洞里长期闭关。


一天,有人告诉他次日会有施主来拜见他。格西班很高兴,于是清扫房间,把佛龛和供具都擦拭得一尘不染。


清扫之后,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格西班忽然警觉起来,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格西班觉察到,自己的动机并不是为了供养佛陀,而是出于私心,想取悦施主,以求得更多的供养。


于是格西班抓起一大把尘土,洒在洁净的佛龛上……后来印度大成就者帕当巴桑杰听说了这件事,赞叹道:“那一把尘土是藏地有史以来最好的供养”。

第三个小故事


格西班曾在一位施主家里诵经,施主在房间外准备午饭,屋里只有格西班一个人。


他看到身边有一个茶叶罐,于是想偷偷拿一些茶叶带走,他伸出右手探进茶叶罐,这时猛然警觉:“这是不对的,是小偷的行为!”


于是格西班立刻大喊:“抓贼啊!抓贼啊!”


施主全家听见喊声,赶紧拿着棍棒扫帚跑进屋,进来一看都愣住了,格西班用左手抓着右手,正在大声控诉着自己的盗窃罪行。


格西班后来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三个故事也在藏地广为流传,成为后代行者的修心窍诀。


我们也要向大师学习,随时观察自己内心的动机,断除一切私心,这就是“断一切果求”。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