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夫证悟的,是空性光明的影子 

CI CHENG LUO ZHU




从表面上看,密法的双身像与忿怒本尊很难让人接受,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语言符号。就像甲骨文、丁头字一样,所以我们也应该“依义不依语”——不要去看佛像的表象,而要看它所表达的内涵合不合理。至于为什么佛陀要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自有他的理由,因为针对特殊人群来说,这种外相非常契机。当然,针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就难以接受,不太符合他们的口味,所以佛陀要对不合口味的人保密,不让他们看到密宗的书籍、佛像、法器等等。

  

还有,密法的五肉五甘露,也是一种代表,代表凡夫心目中最肮脏的物品。之所以接受五肉五甘露,就是为了放下所有清净与不清净、好与不好、轮回与涅槃等执着。天天嘴巴上念叨“放下”、“放下”是没有用的,真正能够放下,就应该能接受五肉五甘露,这就是通过强制性的方法让我们放下。如果“依语不依义”,也即依表象不依实质,就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

  

本来显宗学者也应该知道“四依法”的道理,而且显宗也处处讲放下,但很多显宗的初学者在见到密宗佛像,听到密宗行人要接受五肉五甘露的时候,所学的理论就派不上用场了。

 

“依义不依语”的真正意义,就是要我们消除语言的执着,达到不可言的境界。所以,学佛的人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要“依义不依语”。




 

脱离语言以后,怎样去依义呢?首先要否定我们原有的粗大错误理念,然后就是修行。


修行打坐的过程中,在我们的第六意识还没有完全停止的时候,境界中也能看到一个光明的形象,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证悟空性了。其实那时所证悟的一切,就像水中的月影,而不是真正的月亮。凡夫证悟的,是空性光明的影子——只不过与光明如来藏有点相似而已。

  

所谓资粮道,就是对中观、光明只有一些文字上的了解,还没有任何切身体会的阶段;当对空性光明有一点体会、证悟的时候,就叫做加行道。《现观庄严论》当中讲过,在登地之前的加行道,还需要文字般若。证悟一地以后,文字般若就可以彻底抛弃,如同过河弃船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加行道阶段的空性感觉还比较模糊,有些时候感觉到空性,有些时候连自己都怀疑:也许这不是空性光明吧?所以还离不开文字般若,需要参看关于实修与心的本性光明空性方面的引导文。在看这些典籍的时候,也能在自己的体会中,找到一些与书中所讲的空性光明相符的答案,而不像资粮道期间,仅仅是凭逻辑推理得出一个陌生的空性概念,这时已经能使自己的体会得到印证了。

  

加行道行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证悟了呢?有两种印证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在上师面前印证,那个时候不允许用任何专用名词,诸如空性、光明等等的,因为那些都是书上讲的很笼统的概念,而是要用世俗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体会,然后由上师来判断你是否证悟了,不足的地方是什么等等。印证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引导文上去寻找答案。如果引导文里面讲的境界,自己打坐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那就说明自己可能证悟了,所以加行道的时候还是需要文字。

  

在登地以后,因为已经切身体会到空性,这时无论有多少个成就者,有多少本佛经告诉你,心的本性不是这样,你也不会怀疑自己的境界,而只会认为,即便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也可能是佛度化某些人的不了义说法,心的本性不可能是别的,这个我很清楚、很有把握,就像禅宗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即便如此,登地以后还是需要听经闻法,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三地菩萨都要很用功地听经闻法。

  

依义不依语的内容非常多,此处仅仅是将平时与我们的修行、念诵有密切关系的个别问题罗列出来进行了解释,其他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分析。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前面讲过,思维的时候,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去寻找佛法的真实含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法经论中,有很多内容存在着表面的前后矛盾与冲突。如何取舍辨别,怎样寻找佛的终极含义,就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了。分清了义和不了义,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佛经,以及今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什么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呢?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面、彻底、直接或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也会在其它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

  

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归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经。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阿毗达摩经》等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实、如幻如梦,是空性。

  

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这一切,但这就像得了胆病的病人会把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一样,都是错误的感知。

 

cichengluozhu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