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gineer: 在 AI 时代利用内容营销成为超级个体 (Indie Hacker)

汇聚 builder 的 Magineer 2023-12-24
‍‍‍

封面图由 Ideogram.ai 生成
Hi, 这是 Magineer 的首篇推文,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期孵化营的 kick-off。想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呈现我们第一期成员的画像与数据,另一方面讲述我们做这件事的动机与意义。

本期成员画像


第一期孵化营总计报名 88 人,筛选通过 31 人。
关键词: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连续创业者等。

部分成员自我介绍


“间歇性数字游民,前网易、字节工程师 & 产品经理。全职创业中,在做通过 AI 帮助创作者生成演示类 & 营销类视频的工具中”
“早早年大厂产品经理,近十年创业,做过 2B SaaS、2G 智慧城市两个业务。这次 AI 大潮,激情被点燃,准备踏实做产品,不融资,不求大,做出价值和现金流。产品目前还在内部原型测试阶段...”
“...负责基于 LLM 赋能 SaaS CRM。小微 GPT 和 AI 跟进记录...”
“目前个人业余开发一款 AI 知识应用,以及一些有趣的副项目”
“目前探索 AI+虚拟 IP 方向的产品,已有 demo”
“从事产品运营的工作,tob 和 toc 都接触过,计划利用 AI 的能力,打造个人的超级助理,加快内容的创作”
“长期做面向开发者的 SaaS API 产品(存储 / AI 能力的 API)。目前是自己在找方向,主要探索 AI agent 加上 GenAI 的方向上的应用案例”
...

关于 Magineer


海外有一家知名的线上孵化社区 Buildspace,它是我们发起 Magineer 的灵感来源。Build in public 也是我们自己坚信且在亲身践行的方法论。
Build in public 的概念在 2013 年被 Buffer 这家公司首次提出,当时被称作 Default to Transparency (默认透明度)、Open Startup (开放创业)。通过向社区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来获得早期种子用户,例如创始人撰写博客文章、开放产品 roadmap,公布实际销售数据等,将一切完全透明地发布出来。用户喜欢关注这样开放的公司,社区和创始人之间没有隔阂,团队获取用户反馈的效率最快、最直接;用户对产品感到兴奋,曾经的种子用户也变成了忠实用户。
随着这种理念的盛行,海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startups 开始 bootstrapping 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创业旅程,并配有 #buildinpublic 样式的标签,已然成为一种增长黑客 (Growth Hackers) 文化。特别是这一波 Generative AI 的浪潮,有不少初创公司便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产品早期增长、冷启动的,最知名的可能就是 Copy.ai
但很遗憾,我们看到国内对于 build in public,一直没有被很好地引进 / 采纳。我们希望通过类似 Buildspace 的线上孵化社区的方式,凭借我们在内容、产品、市场的实践经验,连接和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独立 builder 发挥、释放超级个体 / Indie Hackes 的潜力。

我们可以帮到你的:


国内「深思圈」、「有新」的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以及即刻等全平台的流量分发和扶持,几万的精准 AI 用户私域群,海外 Product Hunt 金牌账号Twitter 万粉 AI 号,以及各大 Top AI 导航站,帮你解决冷启动第一关以及后续的增长。
真正教会你利用低成本的 Content Marketing 内容营销来获取自然流量,打造个人 IP 品牌,实现 organic growth。无需依靠资本,即可自己 bootstrapping 创业!

接下来的动作?


第一周的 kick-off 已经结束,国庆假期之后我们将会正式开始第一期活动内容。接下来会有紧凑的 5 周时间,每一位参与本期孵化营的 builders 将会在每周产出一个图文 / 视频介绍自己的项目,我们会帮助 builders 进行 in public 宣发。
另外,由于我们第一期重点关注有独立开发、bootstrap、创业背景的成员,所以第一期有很多对我们感兴趣但未通过筛选的同学,请见谅。之后我们会专注更多元背景的成员,非常欢迎持续关注,报名 Magineer 之后几期的活动。
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官网:https://www.magineer.co/
关注 Magineer,同我们一起 build in publi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