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哀!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周智生教授逝世

当代学术 2024-02-19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中国西南各民族经济开发史、中缅印交角区互动交流史的重要开拓者和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岭学者,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周智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8月20日13时32分,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51岁。


周智生同志1973年4月出生于云南丽江。2002年7月参加工作。2002.07—2009.01,在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任教。2004年破格为副教授,2006年破格为教授。2009.01-2010.12,在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任教。2010.12—2011.12,任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2011.11—2017.09,任云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社科处副处长。2017.09至今,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周智生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情系学生;立德树人,桃李芬芳;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为人正直,坚持真理,乐于助人;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遗余力培养年轻学者。周智生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不断努力的一生,是为云南教育事业不断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是中国西南民族史学界、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遵照周智生同志生前意愿和亲属的意见,丧事从简。为表哀悼,特定于2023年8月22日(星期二)上午09:30,在昆明市安宁西郊殡仪馆深情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届时请亲朋好友前往送别。呈贡校区7点40分在2号门乘车点乘车,一二一校区8点在中大路乘车点乘车。


特此讣告


云南师范大学

2023年8月20日



周智生:“顶天立地”的边疆民族学者



编者按: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你的风景在于你的独特。”每一个云师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故事,这里有笔砚相亲、晨昏相伴的真诚友谊,有比赛场上飞扬着的欢呼与呐喊,更有落日红叶、雨打芭蕉的完美意境;这里有默默伏案的少年、勤勉的园丁,有三点一线的紧张,更有青春放歌的朝气。特此推出【云师故事】专栏,记录这充满活力的岁月,写下我们难以忘记的校园故事。







他,将“做一个既能‘顶天’开展学术创新研究,也能‘立地’服务社会发展的优秀学者”作为自己始终致力追求的目标,始终恪守“认真、严谨、踏实、专一”的自我准则,立足现实,也心怀诗和远方。


他,就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智生——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普及专家,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从事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来,周智生教授致力于边疆民族交流发展史的创新领域研究,在边疆开发开放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来到云南师范大学17年的教学生涯里,从讲师到硕导再到博导,虽然教学身份在不断变化,但周智生老师的教学初心却从未改变。他对自己有着严格的教学要求。他认为,教书育人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学术素养。“专注性、神圣性、规范性、严谨性”是周老师对自己的学术要求,唯有敬畏学术,唯有尊崇学术,才能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警醒自己做到踏实学习和研究。此外,根据不同层次分阶段教学,讲求教学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也是周老师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本科生侧重培养学术兴趣,硕士生强调相对独立的研究能力,博士生则要求严谨专注、治学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收获。在教学中,周老师还尤其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和学生良好的教学互动中,我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师生关系使我们结交,而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启发则促使我们成为了学术挚友。”



周智生老师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专注的学术研究,不断创新,做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转化。“作为一名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但要把丰厚的学术素养、学术创新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有的标准和规范。”






钻坚研微 责任担当






在提到自己的科研历程时,周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始终在路上”。他在大学一年级写的第一篇论文是他学术之路的起点,正是这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使他走上了一条敬畏学术、踏实苦干的科研之路。“带着问题来,迎着问题去”是周老师的科研态度,作为一名来自云南丽江的少数民族学者,从第一部学术著作《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互动发展史研究”,他始终把滇西北作为核心研究区域,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周围地区扩散。这不仅体现了周老师对于学术的专注性,还反映了周老师作为一名民族学者的学术使命——始终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切合中国本土实际的“边疆民族学”创新发展研究做贡献。


周智生老师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以高起点、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将教学和科研同边疆治理开发与民族共生发展相结合,努力探求边疆的开发开放与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周智生老师表示:“作为边疆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这是至高无上的学术原则和使命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这些研究,能有利于边疆更好地稳定繁荣,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发展,能让更多人知道,如今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发展是多么来之不易,多么应该被珍惜、珍视和维护。他期待着、努力着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带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边疆治理开发与多民族团结进步有效互促发展研究的年轻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云南师范大学的“边疆民族学”研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核心学术理念和长远发展抱负、科研创新和竞争力雄厚的一流学术高地。



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周智生老师积极响应社会科学专家服务地方、服务大众活动,借“云岭大讲堂”“社科专家基层行”等平台,走向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把自身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成果,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同时,他还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通过提交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边疆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积极建言献策,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诗意人生 心怀远方






除了严谨治学,周智生老师也有着诗意的一面,劳累之余,他会写诗、谱旋律,自己不时进行文艺创作以娱乐身心,快意生活。他说:“要以年轻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要善待周围的一切,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他认真的言语、温和的态度让我们领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学识和人文素养内化于心,亦外化于行。


2014年、2015年,周智生老师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和云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周智生老师建议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这类课外活动中,“这不仅能够锻炼自身,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知识素养,也是一个让师生智慧融为一体的难得机会,同时,大家为了自己、为了团队、为了学校荣誉共同努力奋斗,也是一件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周智生老师寄语青年学子,要坚持体育锻炼,“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并且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主动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学多记写乐府诗歌、唐诗宋词;积极扩展专业阅读和多学科交叉阅读,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素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同时,也要心怀诗和远方,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努力!


正如周智生老师说的那样:“要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的威力,相信坚守的希望。”周老师敬畏学术,专注科研,脚踏实地,努力用一流的科研滋养并创造着一流的教学,仰望星空,快意潇洒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风采。


END

编辑:潘宇琪

审核:蒋明玉

来源:“明清史研究资讯”公众号


扫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致哀!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周智生教授逝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