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

讲座与学术 当代学术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讲座与学术”,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在博士的征程中,有时候惨痛的程度难以言表。从漫长的研究生涯到无尽的实验,博士生常常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困扰。这一独特的学术旅程,有时会令人深陷于无尽的文献海洋,或在实验的泥沼中艰难前行,甚至可能经历着论文的漫漫审稿期。这种极端的惨境,有时让人感觉仿佛被知识的巨浪吞没,如同孤独的探险家在学术的荒漠中徘徊。

以下是网友们分享他们在博士期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本博士的成长手记,记录着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途中所遭遇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学术的大舞台上,痛苦成为了一种奇妙的催化剂,推动着博士生们不断突破自我,培养出坚毅的品质。


01 

网友A的自述


前两年做了个项目,快做完了,导师转校(没提前告诉任何人),带走了项目,说到时候发了给你coauthor,至今没发(四年了)。


第二位导师,业内很厉害的大师,也教了我很多新东西,像个慈爱的爷爷,不到一年,生病了,我因为不愿放弃这个项目,一直没换。直到两年后,才又找了一个副导师。不到一年,副导师退休,又过了几个月,我主导师病逝了。


我受到打击,萎靡不振,重度抑郁,一度自杀入院。抢救回来后休了半年学。现在又换了导师(好心收留了我),项目成果也整理的差不多了,正要发出去毕业,然后遇到了新冠。


加油吧,很快就能不辜负我前导师的遗志把这个项目发表了,再坚持一下!



2020年她拿了A成功毕业了。


在六年的坚守中,她穿越了换导师的变迁,与导师的离别,以及抑郁和疫情的双重夹击。这段岁月充满了无数的曲折和挑战,却也昭示着她对学术的执着。或许是为了追寻学术的尽头,亦或是为了不辜负前导师的遗志,她坚定地继续前行。在这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学术之旅中,她轻描淡写地述说着自己的经历,但这是她在深渊与天堂之间舞动的音符,是她在深渊与天堂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步不慎,这个经历也许会让人看到更多无法言表的感慨。


每一行字背后,是她在学术征途上的坚持与坚韧。这或许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在逆境中才显得更加珍贵的学术传奇。


02 

网友B分享了关于他师兄的故事


一个同系的师兄,国外读博的第一年,带他课题的教授在院校常规体检的时候,导师发现自己身体异常,后续确诊了癌症,遂退休,无任何通知,师兄倍感压力。


第二个同领域的大牛老师收留了他,虽然有点难过,但是好歹有老师收留,幸在领域方向一致跟了这个导师。祸不单行,同年11月这个老师被单方面检举,曝光丑闻(不知道是不是冤枉,不予评价),因为有舆论影响,学校取消了他带人的资格,学校单方面通知师兄可以找下一个老师。


第三个是德国同学推荐的,一个德国佛系导师,是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虽然方向不一致,但是胜在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师兄有过小调查),导师也很和善。平时也没有为难师兄,一直在鼓励。师兄备受感动成功跟了一年后,国外疫情防控属实不到位,导师不幸确诊了新冠,遂退休


为了完成学业,只能再次流浪,给仅剩同领域的老师投了许多邮件,院内后续安排了第四个老师。但此导有着宗教信仰...佛教,也是一个佛系导师,平时交际圈也不是特别广,给人感觉就是有点无欲无求,但是科研精神据说很不错,风评很好。遂听从学校安排。佛系导师一听是师兄,遂拒绝。


上次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他是真的就是很痛苦,很茫然,课题方向其实已经变了多次...,师兄手里还攥着上任老板方向的文。但后续每个老师要求的并不相同。看着在国内的师兄弟虽然也难,但有盼头.........实在羡慕。



03 

张益唐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


他被公认是北大数学系78级最强的存在,在读完硕士后,还留校任教了一个学期。1985年,在北大丁石孙校长推荐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来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跟台湾导师莫宗坚读博读了7年。


悲剧的事情是,张益唐的博士期间在做Jacobian Conjecture,本来是做出来了的,但是他使用了莫宗坚的一个重要结果作为引理,最后投给期刊审稿时发现莫宗坚的那个结果有问题,所以他自己的论文也不成立。虽然后来还是因为文章里做了很多工作被授予了博士学位,但是莫宗坚觉得他让自己在整个学术界丢人了,所以就没给他写推荐信,搞得张益唐连博士后的工作也没申请到。


外加当时苏联解体,大量苏联数学家涌入美国,张益唐毕业后即告失业。然后没什么成就的他就去打工,卖汉堡,做收银员什么的。很难想象一代名校数学才子为生活所迫流落市井,数年间沦落到在餐饮店打杂,甚至在车里过夜的窘境。


“他(莫宗坚)没有为我写推荐信,我因此很多年没找到工作,最后差不多沦落街头……后来帮人做餐饮”。张益唐说。


此后,张益唐一面自己坚持数学研究,一面努力维持生计。北大那帮同学们说起他都觉得遗憾不已,于是1999年两位学弟推荐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个临时教师的职位,去教微积分。2005年他才转为正式讲师。


直到58岁,张益唐一直安于做这个讲师,甚至从未试过主动去争讨什么。数学界大概已经把他忘记了,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没有丢掉数学。有太多问题可以想。历史上那些从来没有攻破的数学猜想,每一个都可以去尝试。他得慢慢筛选出那些很有意思,而且还有希望做出来的问题。


关于张益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了解,这里就不详细述说。


张益唐的一生,从北大数学系的顶尖学子到在美国打工为生,是一段扑朔迷离而又深具辛酸的数学之旅。在攻破Jacobian Conjecture的道路上,他曾经触及成功,却因导师的错误而坠入深渊。即便后来获得博士学位,却因缺乏导师的推荐而失去了博士后的机会,不得不沦为底层职场,辗转于餐饮店与打工的生计之间。这一位名校才子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

然而,张益唐的坚守却在无声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坚持,不仅是对数学精神的信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默默执着。张益唐的故事让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数学精神,以及在波澜壮阔的数学世界中,每一个坚守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永不止步的追求之心。


04 结语


正是在这个惨到极致的过程中,博士生们也培养了深厚的毅力和坚持。在这片科研的沃土上,他们或许付出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或许被无情的实验结果折磨,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在学术殿堂上才能够翻越一个又一个高峰。博士最惨的时刻也许是一场痛苦的独奏,但正是这段艰难的旋律,谱就了他们在学术舞台上的辉煌篇章。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仅作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01.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02.推荐阅读

“我躺平摆烂了”用古诗词这么说,真的很绝!


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


导师双选,也有学历“鄙视链” ?


大学生:终于见到教科书里的老师了耶🤤🤤,讲台:我要是塌了在座的各位都有责任……


41岁暨大教授因病去世,如何避免首聘期对赌陷阱?



03.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讲座与学术 )。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讲座与学术】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就把“讲座与学术”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讲座与学术”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王蓉

审核:杨忠霞

来源:“冠霖书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讲座与学术!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

讲座与学术 当代学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