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门出贵子

沈志伟45 毛别在江湖
2024-11-25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寒门”不是古代的寒门,古代的寒门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语境叫庶族地主阶级。

     寒门能出贵子吗?能,不信?请看:

     这是早几年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致谢”部分在网络走红,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

     关于这封致谢信,我想先引用我的一位朋友的看法:

     我想这位朋友的评论已经很到位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这事。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了。

     毫无疑问,范进虽然落魄了几十年,到了五十四岁才中秀才,之后又中了举人,但就他个人而言,他显然是“成功”的。

     为什么说是“成功”的?因为范进中的是举人。

     举人出身就算是“正途”了,也要被称为老爷。如果能力没有问题,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范进中举才会那么激动,但再往上发展就看造化了。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左宗棠,他的最高学历是举人,但各种因素综合之下,他做到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左宗棠的成功例子也算举人里的个案。

      另外,举人就算不出仕做官,也能享受国家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征役。

      以清朝为例,大概可以免100-200亩的地税,十几户的衙役(雍正朝搞过短暂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试点,无法推广普及,乾隆继后即废除)。就算举人老爷在家什么也不干,把免税免入役的名额挂出去,也会有不菲的收入,就像注册会计师一样。

      还是以清朝为例,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使除外恩科等情况,大约90次左右。这样粗略估计,整个清代举人总数约在20-30万。

      有清一代,全国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据统计,每次乡试每个省大约100-200个举人。据此推断,每次全国举人总数大约3000-4000人,每个省每次乡试中举的不过200人左右。

      就全国总人口而言,这个中举的人数可谓凤毛麟角的,所以说范进可谓算是“成功”的,虽然是大器晚成。

      我想这位红遍全网的致谢信作者和范进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所受的苦难范进都受过,只是表现的形式可能有差异而已。

      不信,请看网络大V的评论:

      假设范进中举之后也写了这样的一封致谢信,那肯定是滑稽可笑的。我们按照这些大V的逻辑来评论范进,比如:

      科举制度是范进的救命稻草

     科举制度下可以让范进走出农田,进入体制,从最底层的市井到举人老爷,实现巨大的阶级跨越,他才能把自己的苦难写出来,并报以希望。

     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就不会有范进。他致谢部分的每一个苦难,只有科举制度才能把这些苦难化为明天的璀璨。

      拼命学习,提高应试教育能力,是千千万万最底层的范进唯一的希望。他们如果拼刻苦拼努力还有一线希望。

      范进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那代寒门子弟的困苦,但庆幸的是即使岁月赠予他苦难,睡泥床与老鼠共枕,衣衫褴褛在寒冬忍受身心双重煎熬,也消磨不了他的殷殷求学情,拳拳少年心。

      范进中举前,甚至是考中了秀才之后的世态炎凉,中举之后的众星捧月,周围人的阿谀奉承,所以感慨“人后的苦尚且能够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范进是成功的,但这个成功的范进对于他同时代的寒门学子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果有,我觉得也不过是毒鸡汤而已。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读书无用,一个个侥幸“有用”了,但和你基本无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直是科举的重要卖点。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考历史,确实不乏贫寒学子苦读及第、咸鱼翻身的事例。

      但这些仅仅只是极少数的例子。以清朝为例,一户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开销大约为32两银子,但想应对科举制度的第一关童试,取得生员资格,光交通食宿费、报名费、担保费等直接支出就达纹银10两。

      这还不是全部,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取得了生员资格,还得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吧?所花费的银子就是呈几何级上升了。

      若将聘请塾师、购买教材、添置文具及必要的人情往来等开销也算入,这样的投入足以令穷苦大众望而却步。就如同今天高额的学费、生活费一般。

      所以一般的宗族也只养得起两三个脱产考生。经济条件差的宗族,合全族之力仅能凑齐个别子弟的科考费用。

      好不容易凑够了银子,中奖率是多少呢?一个字:低,两个字:很低,三个字:非常低。

      不仅如此,寒门子弟和官宦子弟完全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还是以清朝为例,官宦子弟的考卷被单独编为“官卷”,其淘汰率远低于寒士的“民卷”。

      一般来说,乡试,也就是考举人,中奖率在10%左右,这已经算很高的了,而会试,也就是考进士,中奖率只有4%。

      不仅如此,寒门子弟和官宦子弟完全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清朝为例,官宦子弟的考卷被单独编为“官卷”,其淘汰率远低于寒士的“民卷”。

      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古代的官宦子弟再怎么有特权,但毕竟还是要考的。

       范进不过是偶然“成功”的个案,更多的是不仅中不了举,甚至连秀才、生员也考不上的穷酸潦倒汉。


今日推荐: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读胡适之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错过了胡适,我们便就错过了一百年。他的那些观点,思想,正照耀在当今,句句直戳现实。如果说鲁迅是代表20世纪,那么胡适则代表了21世纪的真正的国家未来。


《胡适经典文集》(7册)小编推荐:168元/套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由于新疆、西藏、青海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青海的朋友酌情下单。


点击
阅读原文
直接购买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毛别在江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