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什么非用马谡?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昨天聊到了小备备刘备伐吴是为兄弟报仇?今天聊聊小备备的托孤重臣小亮亮。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和他们服务的对象——帝王,一直是互粉的关系。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的出处虽然已经是到了元杂剧《马陵道》里,但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夙愿。
有一个人,就是这种夙愿的典范,无论是帝王还是货与帝王家的知识分子,大家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地大树特树,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太符合彼此的心理上的需求了,对帝王来说,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他和刘氏父子的关系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诸葛亮功高主不忌,权重而无二心,这样的臣子哪里找?
其实这些都只存在在演义里,或者说是诸葛亮这个“成功”的“忠臣”形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塑造出来的。
事实上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负责后勤,地位远在庞统和法正之下。刘备以诈力巧取西川,基本依靠庞统之智,而夺占汉中,则是有赖法正之谋。总之,打仗刘备是不带诸葛亮的。
可惜庞统和法正死得早,到了后来白帝城托孤,实在是刘备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事实上托孤重臣并不只有诸葛亮,刘备还安排了一个和诸葛亮并列的人物,就是李严。
可能刘备的本意是要诸葛亮侧重于内政,而李严侧重于军事,只是李严很快就被诸葛亮排挤了,被罢官流放。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是以他的主人刘备去世为分水岭。刘备生前,诸葛亮看似成功卖与刘备集团,但并没有进入核心决策集团。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功集权,实现大权独揽,看似实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夙愿。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权臣了。就说诸葛亮的忠心吧,正史中记载后主刘禅讲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那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禅这么说什么意思?《左传· 成公十三年》里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会说,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与战争。
这么看,刘禅这句话就说得很艺术了。他刘禅是碍于诸葛亮的权势及权威,不得不韬光养晦,但又不是很甘心,同时也是在敲打诸葛亮:董事长还是我,祭祀归我管。
我们知道,诸葛亮主政蜀汉的十一年的诸葛亮时代,就是战争的时代。他一去世,刘禅就支持继任者蒋琬和费祎废止了诸葛时代的穷兵黩武政策,转而休养生息。这才是蜀汉人民的幸福时刻。
刘禅虽然废止了诸葛亮穷兵黩武政策,但他并不糊涂,知道明面上还是要维护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正面形象。
《三国志》记载:
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安汉将军李邈,曾任丞相参军,被刘备判处死刑,是诸葛亮救了他)上书曰:‘……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诛杀李邈,说明刘禅其实拎得清,他知道诸葛亮忠心耿耿,是千古忠臣榜样,更是蜀汉不可动摇的丰碑。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比刘禅糊涂,也能看到这一点,大书特书诸葛亮这个丰碑也是很正常了。
那么诸葛亮仅仅是集权成功权臣,而没有任何私心,一心事主吗?
我们就从第一次北伐说起,演义里有著名的桥段“失、空、斩”,后来被排演成脍炙人口的戏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明面上失败的原因是马谡坏事。但即使没有马谡坏事,诸葛亮侥幸能兵临长安,突入关中平原,那又能怎样?说明一下,这次北伐,打败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而是曹魏名将张郃,司马懿远在千里之外。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根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看看诸葛亮面对的曹魏,国力如何?人口五百万,军队50万,在第一线抗击蜀汉的兵力就有20万,其中包括张郃率领的战力强悍的五万骑兵。
当以步兵为主的蜀汉大军在关中平原面对张郃率领的战力强悍的五万骑兵,结局如何不难预测。
这些都是假设,不管怎样,马谡确实是坏事了,而且还是坏大事。
问题就来了,小备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千耵聍万嘱咐,说马谡不可大用,难道诸葛亮不明白吗?
但事实上马谡并非庸才,而是优秀的参谋,却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
小备备没有说马谡不可用,而是说马谡不可大用,这里的“大用”意思应该是不要把马谡放在独当一面的位置上。
马谡本人才,诸葛亮南征,就采取了马谡之谋“攻心为上”。
诸葛亮用马谡,私心很大。刚刚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急于培植自己的嫡系,马谡就是这样的心腹嫡系。诸葛亮难道不知道马谡的长处是参谋,短板是独当一面?但为了培植自己的嫡系,让嫡系建功立业,他也顾不了这么多。
当然,这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诸葛之腹,诸葛亮考虑的可能不止这些,而是要平衡荆州、东州、益州三股集团的势力。而马谡,是荆州派系代表人物,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和诸葛亮的私交也非常不错。
在刘备死后,马谡在私下常常与诸葛亮分析当今天下大势,发展走向。这应该是马谡所擅长的,而马谡的分析,估计诸葛亮也很受用。
因此,在诸葛亮眼里,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欠缺的是一次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为什么不给马谡机会呢?
历史上有过先例,给毫无战场经验的新人为独挡一面的大将。汉朝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的那场战役龙城之战,汉军直捣龙城的骑兵军团的指挥官是卫青,而且还是卫青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
汉武帝之所以敢于让新人卫青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诸葛亮不同,汉武帝输得起,而诸葛亮输不起。
当时龙城战役的背景是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亲自部署,派四路骑兵军团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四路将领各带一万骑兵。
汉武帝对卫青抱的希望并不大,本就有交学费的打算,结果却是,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干骑兵,李广运气不好,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后逃回)。
四路中唯一取得胜利的是首次带兵出征的卫青,直捣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龙城,首俘近干人。
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并非只派了卫青一路,东方不亮西方亮,更重要的是当时汉朝的国力输得起一次战役,即使四路全败,于国家根本并无所损,这和诸葛亮北伐完全不一样。
诸葛亮北伐可谓是“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
这意思很明白,说得好听就是“为保蜀汉王业,不惜一切代价”。说得不好听就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
在第一次北伐时,选择街亭主将时,大家的意见是“时有宿将魏延、吴壹(也就是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也就是说街亭主将呼声最高的是小备备生前最喜爱的大将魏延和皇亲国戚吴懿。
魏延,诸葛亮并不喜欢,而且在诸葛亮眼里,马谡绝对比魏延可靠,这样建功立业的机会说什么也要给马谡。
那吴懿呢?吴懿是皇亲国戚,是当今太后的哥哥,更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可谓位高权重。让这样的人建功立业,无疑会加强益州集团势力,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一场输不起的战役主将的选择诸葛亮把众望所归的魏延和吴懿排除了,却“违众拔谡”,直接导致这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结果打脸,被迫杀马谡“谢众”。
为什么要杀马谡?不得已!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属于荆州集团,所以对于他的处理方式关系着蜀汉政权内部团结问题。诸葛亮不杀马谡,徇私枉法,势必会导致其他集团的不满。
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力排众议用马谡,失败后又不得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诸葛亮在取得蜀汉大权后一直在赌国运。
即使是在第一次北伐选择街亭主将时他也在赌,他在赌马谡不仅是优秀的参谋、还是能比肩魏延吴壹这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可惜诸葛亮每次都赌输了,这次也不例外,马谡不是大将只是参谋。
不过赌赢了又怎么?马谡即使是能独当一面的方面军司令,诸葛亮的大军能侥幸兵临长安,突入关中平原,以步兵为主的季汉大军面对张颌的五万骑兵有胜算吗?当时蜀汉总兵力10万,曹魏50万,部署在第一线对抗蜀汉的是20万,在绝对实力面前,诸葛计谋其实然并卵。
今日推荐: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读胡适之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由于新疆、西藏、青海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青海的朋友酌情下单。
阅读原文
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