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党史 颂百年|生科学子带你探寻:中国农业被“卡脖子”了?

研小鱼 华南师大研究生会 2022-12-11

点此亲启

致各位青年同学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没有一天是离得开粮食的。粮食供给是否稳定,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整体福利水平息息相关。农业作为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大国国际地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回溯历史长河,在学习历史中了解中国农业是如何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发展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2018年,我们生产了大约5660亿只鸡蛋,冠绝全球。

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约7.2亿吨,占到全球产量的近45%,其中辣椒种植面积更是占到了全球的40%,从总目到细分领域,都是妥妥的“世界冠军”。

而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9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其实,自1961年起,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开始飞速上升,超越了英美等大国。

1961-2018年,全球主要国家肉类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然而在这些骄人的数据面前,国家依然要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为什么呢?

不单单是我们明面上可见的农业生产质量,技术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更加关键的是,中国一直是各种种子的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什么?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我们现在在菜市场常见的菜肉,它们的种子有很多是进口的!就比如说猪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大力引进比中国土黑猪吃得更少、生长期更短、出肉量更多的外国猪种,短短几十年间,就把我国的猪肉产量提升了好几个量级;又比如上海青这一我们熟知的青菜,90%以上的种源却是“日本造”,一旦这些种源出口国提高出口关税,更甚者不再出口中国,这对于中国将是多么的可怕的打击!所以中国农业依旧面临被“卡脖子”的残酷现实!而中国突破农业生产的各个难关都是迫在眉睫,只有兴盛农业,方能振兴中国!

2014-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足以反映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党管理农村工作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建设。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土地由剥削阶级所有转为农民所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但是在1955年秋高级合作社开始在全国推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又改为了合作社性质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样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约束。

而在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税(古称“田赋”)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但是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税已不是主体税收,而是作为财政税收的辅助手段,所以在“十五”之初(2000-2005),我国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

随后在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被正式废除,这意味着,在中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终结。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尊高99厘米的三足青铜圆鼎——告别田赋鼎,正是河北省灵寿县一位普通的农民王三妮为记录农业税的取消而铸造的。农业税的取消让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多了起来,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又回村种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以取消农业税为起点,我国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三农”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激发。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些重大部署凸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对照高质量农业的基本特征,我国农业还存在不少差距与问题。针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既要针对发展差距和问题本质,着眼现代化发展目标,又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把握道路特色,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那么作为当代学生,又该如何助力农业兴盛,从而振兴中华呢?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要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重要创新平台以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着重对现代农业关键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智能技术等核心技术以及技术的集成,进行攻关和突破,以占领现代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作为当代学生,可联系自身所学,投身于农业技术创新,为实现农业高质量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许多果农的农产品滞销,这对于依靠果树生存的果农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例如,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麻榨镇出产的百万斤杨桃滞销,农户束手无策。在家上网课的大二学生谢林师,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多措并举,帮助农户卖出百万斤杨桃,直接创造了10多个农村就业岗位,间接带动了当地300多家农户脱贫致富。这就是当代学生有强烈助农意识的体现,运用自身知识,帮助农民走出农产品滞销的困境。

为果农寻找出路的大二学生谢林师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要向谢林师学习,牢记“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农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可以助力兴盛农业,振兴中国这一伟业的实现


现中国有了发达的农业,但每年的粮食产后损失高达上千亿斤,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光盘行动”是否能为农业建设作出贡献?

(欢迎大家后台互动)


好文推荐 |点击可跳转原文


学党史 颂百年 | 赏美术作品 悟革命精神


华师学子们,请接好“百年”接力棒!


这一天,研小鱼......


供稿|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文案|曾梅 梁伟杰

图片|网络

排版|吕亚南 张文强 李博汇 陈侃琳

封面图片|吕亚南

责任编辑|吕亚南 李智琪 刘莎荷

初审|牛彪彪 张忠伟

复审|柯雅婷 张思慧

终审|詹清光 向   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