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褚君浩: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培养
2024年3月30日下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院士做客“新生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培养》主题报告,讲述智能时代的发展脉络和对培养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
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主持。陆校长指出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的南大青年学子肩负着探索未来、引领时代的重任,而科学精神,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必备品质。陆校长强调了褚院士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同时介绍了褚院士在科普工作上深耕近40年,又被誉为“科普院士”。此次与院士的面对面交流,将激发同学们在新时代下追求科学、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南京大学健雄书院院长施毅教授,新生学院1000余名同学通过主会场和直播分会场参加本次讲座。
褚院士从迎接智能时代、在科技探索中成长、培养科技精神三个方面展开本次报告。讲座伊始,褚院士以最新AI科技成果为切入,从脑机接口到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再到AI革命,为同学们展示了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在这个跃变时期,我们要有高度的敏感和预见性”。褚院士指出,智能时代的特征是科学与技术交叉推动,需要多学科支撑、多领域应用、多方向延展,注重源于规律发现、掌握、运用基础上的技术提升,推动应用发展。智能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了很多智能化系统,智能化系统有三大支柱:动态感知、智慧识别、自动反应,褚院士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五官获取信息、大脑分析思考、肢体采取措施”,褚院士深耕研究的红外传感器正是属于“动态感知”的部分,他将自己的成果比作“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感知波动世界大数据,为此,褚院士对于能够融入科技发展前沿感到十分欣慰。
褚院士在中学阶段树立了远大志向,学习刻苦认真,他曾在笔记中写道“我们在科学上的落后是因为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而致使的。我们应该继承前人的刻苦、勤劳、勇敢而取得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快速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高考失利让褚君浩和第一志愿复旦物理系失之交臂,但他在认定的方向上发展、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目标如一。1978年,他以高分考上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中国半导体科学和红外技术开拓者之一的汤定元先生。红外技术曾经一度是我国“卡脖子”问题,导师汤定元瞄准碲镉汞领域,将碲镉汞的本征光吸收的难题交给褚君浩。凭着勇于解决疑难问题的科学家精神,褚君浩首次发现碲镉汞带间跃迁吸收带,在国际产生巨大影响。褚院士指出,要从工作中汲取快乐,除了面对有形、显性的评价体系以外,要有一个无形、隐性的评价体系,这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理念形成的植根于内心的评价认识,发挥潜在的自我评价作用,产生成就感和驱动力。
褚院士结合自身求学、科研的经历,鼓励同学们融入科技发展潮流,把个人的兴趣与学科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祖国科技发展共同成长;培养奋斗精神,勇于并善于解决重要疑难问题;保持好奇心,修炼极致精神,确定方向不动摇,由点到线到面,选择好切入点,在一个领域做系统研究工作;弘扬科学精神,修炼内在素质,培养合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思想、理念的跃迁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同学们在智能时代如何做出更多的贡献呢?褚院士强调,本科生应当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回应时代召唤。
在讨论环节,褚君浩院士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首先有同学提问行业内有哪些替代性的技术路径可以推动集成电路性能的提升。褚院士建议一是进行制程工艺创新,使用更先进的集成电路器件提高集成电路的整体性能;二是进行光电子集成,将光学器件集成到电子芯片中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能耗。其次,有同学提问大模型是否还是未来的重点关注方向。褚院士指出,在发展大模型之外,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人类在思考时,大脑是怎样活动、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的,然后研究出能够像人脑一样思考的人工智能。
褚君浩院士的精彩讲座让同学们对智能时代的大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场反响热烈,相信同学们在褚院士的激励下,能够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共同书写智能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