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0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胡锦涛:邓小平眼中的“年轻一代”

政通民和 2021-10-03

下届中央委员会,是不是可以选50个50岁以下的人?大会代表是否应该有相当数量50岁以下的人?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做不到这两点,代表大会就不是成功的大会。”这是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说的一段话。两年后的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选举产生的348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不仅出现了50岁以下的人,还有一位40岁以下的候补委员——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1985年增选为中央委员)。

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并同他们一一握手。新华社在报道中这样描写这次意味深长的握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3个月后,胡锦涛从甘肃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受到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一是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其二是因为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过硬。1959年9月,16岁的胡锦涛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68年,他来到甘肃工作,先在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劳动,继而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做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1974年,胡锦涛进入甘肃省建委工作,担任秘书、副处长等职。胡锦涛业务素质过硬,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低调,群众基础好,在举才荐才的过程中,受到了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及第一书记宋平的肯定和鼓励。1980年,胡锦涛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1982年,出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从1982年底开始,胡锦涛在团中央历练了3年。1985年下半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轻化的位置:“我们现在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经济改革和干部年轻化,两者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干部年轻化,有了大批年轻的精力充沛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通过改革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干部年轻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使局势更加稳定。”邓小平还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其实也不比现在年轻人懂得多,不是照样干吗?”他对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干部自有一套培养思路:“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于是,1985年,胡锦涛离开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接受锻炼,到大西南最贫困的贵州省担任省委书记。这时的胡锦涛才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经过长期调研,胡锦涛选择毕节地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88年5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关于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请示》报告。仅仅14天后,报告即获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胡锦涛“开发扶贫”的试验田。

1989年前后,西藏部分喇嘛和教徒,在国外“藏独”分子的煽动下,游行示威,制造骚乱。这对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是极大的考验。根据《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记载,1989 年 1 月,邓小平和党中央为了控制骚乱,决定向西藏派一名新的党委书记——胡锦涛。这是一次临危受命,也是对年轻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

关键时刻,46岁的胡锦涛处乱不惊,稳住了西藏局势。在1989年1月的省部级干部见面会上,胡锦涛以三句话稳定了军心:“西藏局势要稳定”,“西藏的领导班子要团结要稳定”,“党对西藏的政策要稳定不变”。尤其是第二句话“稳定领导班子”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热地后来回忆说,胡锦涛初到西藏时,“多换思想,少换人”这个迥异于以往的提法,令他大为感慨:这对“统一当时的干部思想、稳定干部队伍、实现西藏社会由乱到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胡锦涛还与不同的干部谈话,逐一落实邓小平的政策:发展经济,扩大汉语教育,加强外部联系,和西藏人民展开合作,保持对分裂主义活动的严密控制。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引导下,西藏工作出现了新的拐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援藏干部的定期轮换制、援藏建设的“对口支援,分片包干”政策相继出台,使得援藏方式日渐清晰、成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自胡锦涛开始,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年轻一点,精力充沛的人进常委会更好”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说:“后年党代会(党的十四大)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1991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开始酝酿十四大中央决策层人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推进,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显然,这里的“班子”包括了十四大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认为,实现领导干部的“四化”,某种程度比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现代化还要难。但无论如何也要坚定不移地朝这方面走,否则,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满怀希望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个‘家’那个‘家’就好了。”

几个月后召开的十四大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49岁的胡锦涛被选进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通过电视镜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把政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绍给大家,当介绍到最后一位常委时,江泽民特意说:“这是一位年轻人,50岁不到,今年49岁的胡锦涛。”并且,胡锦涛比其他6位常委的平均年龄小16岁。当天,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就发出电讯,称胡锦涛被选举为党的最高机构成员,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们认真了解邓小平的用人观,就会明白,这绝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选择。在起用年轻人时,邓小平从来都是胆识过人,气魄惊人。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认为,十四大标志着中共任期终身制的结束,为老一代革命家表达意见提供正式渠道的中央顾问委员会被解散,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代领导人全都退出政坛。此后,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任命都有了任期限制。并且,1992年当选的政治局委员,都是与邓小平的政策步调一致的人。例如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和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他们以外交事务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本职工作,这符合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在1992年以前的政治局委员中,有一名代表内陆省份的成员,但他在1992年落选,新增的5名担任省级职务的政治局成员,都来自在邓小平开放政策下蓬勃发展的沿海省市。邓小平不仅是挑选了一两个接班人,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个接班的集体。

十四大是邓小平在世时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根据邓小平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摄影师拍下了邓小平的遗孀卓琳和家人悲痛不已的镜头。在她身边,是负责护送邓小平骨灰走完最后一程的胡锦涛——1997年3月2日,胡锦涛和卓琳一起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黄海。

贵州和西藏是中国西部两个贫穷省、区,在这样的地方担任“一把手”,在如此贫困复杂的地区历练,成就了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

在6个月后召开的十五大上,胡锦涛连任政治局常委,排名从第七名前移至第五名。2002年,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被选为党的总书记,宣告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向新一届领导集体交接班。2003年,在邓小平逝世6年后,由胡锦涛主持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秉承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国策,藉由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一届一届稳定地传承至今。

(全文完)

欢迎关注“政通民和”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在此致谢。另,本平台所推送之全部内容仅做分享交流之用,所有版权皆属原作者和首发媒介。若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删除,具体可私信后台,我们在收到相关
信息后一定会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和处理,十分感谢。

扫码关注“政通民和”政通方能民和
点“在
点“在看”,Ta会看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