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手机厂商的非典型数字化实践

周路平 数智前线 2023-02-10


OPPO在手机的生产环节走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绝大部分依靠自有工厂和自己的工人,这条路保证产品质量和公司战略的落地,但也让OPPO比其它厂商面临更广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


文|周路平
编|徐鑫


作为国内头部的手机厂商,OPPO被大家熟悉的是其不断推陈出新的手机及IoT产品,但对其背后的生产制造知之甚少。事实上,与大家想象的机械臂挥舞的无人工厂不同,这里很多产线还依赖人的价值;与工厂频繁提桶跑路的情形也不太一样,这里的员工稳定性更高。

过去几年,OPPO花了接近二十亿元去做设备投入、品质提升以及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踩了一些坑,也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以自有制造为根基,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技术,让员工比较简单的做出高质量的工作

这条路不仅是对手机制造模式的探索,或许也是OPPO过去十几年能保持健康经营的关键。


01

从经验预测到精准生产


2017年,OPPO开始重点布局欧洲市场时,发现自己此前的一项重要经验正在失效。

一部手机卖给消费者之前,需要经过50道的生产工序,从备料、印刷、贴片、组装、测试、包装等。但生产计划在到达工厂前,手机厂商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销量预测

作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品,对销量的预测关系到一款机型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货备少了不够卖,错失市场机会;备多了库存有压力,给公司造成损失。

OPPO会在产品定义阶段,找到核心代理商和客户,针对产品的定位、竞争力以及一些潜在的压力做沟通。他们会基于各项指标给出一个销量预测,这些数据汇总到OPPO的全球GTM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预测。这个预测结果会是未来的长周期物料准备的基础,其中核心部件如芯片下单周期要花差不多四个月。

2017年之前,OPPO只有ToC业务,手机通过全国各地经销商直接卖给消费者。大家根据自己过往经验的积累和销量进行主观判断,比如对产品的理解、定位定价以及上一代产品的市场表现进行预测。这种做法大体是可行的。

但随着OPPO开始重点布局欧洲市场,基于过往经验的粗放销量预测正在失效

国内是手机厂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ToC市场,每位消费者拿到手的产品都是一致的。欧洲是运营商主导的ToB市场,定制化程度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版本,手机厂商不可能一两个型号包打天下。如果还是按预测生产,库存压力会很大。比如运营商客户会给到13周的销量预测,但在OPPO以往的生产模式下,根本没办法第一时间准确告诉用户,什么时候开始交付,交多少数量和哪个版本。

产品品类的增加也给生产制造带来很大的压力。以前一条生产线可以做到一个月不用换一次产品,现在一天换的次数都不少于三次。SKU复杂度的变化,OPPO也不得不去做出改变。

此时,手机市场的外部环境也在面临变化。此前几年市场行情好,智能手机大爆发,OPPO工厂的出货量最高做到了一个月2000万台,MPS预测式的生产模式也没有太大问题,货不够卖增加库存就好了。

但2019年之后,国内手机市场进入稳定期。根据IDC披露的数据,中国手机市场2019年同比下滑了7.5%,2020年同比下降11.2%,2021年同比持平。但进入2022年之后,出现了更大比例的下滑。

新形势下,以前根据经验来下单的生产模式开始难以为继

OPPO制造与品质事业部总裁郭小聪坦承,按经验预测生产的模式容易犯错误,经常一开始备货保守,后来发现卖得很好,立马扩大产能,结果第二个月整个市场下滑,造成积压。

以往按预测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当前整个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无法应对当前的产品结构复杂度的变化。”郭小聪对数智前线说。以前每年的机型总共才一二十款,但现在机型丰富再加上各种IoT设备,每年会有几十款新品。这给按经验预测增加了难度。

几乎每一个手机品牌都曾遭遇过库存之痛。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时曾披露过,他们在印度市场差点被10亿元库存压垮的情况,花了一年多才清仓。魅族Pro7也成了压倒魅族的一棵重要稻草。市场变幻莫测,所有基于旧有经验的预测都不一定完全准确。

最终,OPPO决定从以往的MPS预测式生产模式转向ATO按订单生产模式。

要做到按订单生产并不容易。手机制造虽然有成熟的供应链,但环节众多:一是供应商的物料到工厂,需要与供应商协同;二是物料准备之后,内部的生产协同涉及方方面面;三是生产好的整机到仓库的环节,涉及仓储;四是仓库到经销商的环节,主要涉及外部物流。

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才能做到质量可靠前提下的精准交付。一场涉及各端口和上下游的数字化系统改造,开始轰轰烈烈展开。 


02 

“凤凰计划” 


2020年,OPPO主动按下了数字化进程的暂停键。他们碰到了一个此前没有想过的问题。

从2016年到2020年,OPPO 内部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里需要连接起来。

一个重要的动作是搭建生产设备实时状态管理系统(SCADA),把各种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起来,实现生产数据的采集和设备的实时状态的监控、管理。

很快,这条路就遇到了问题。OPPO发现,将一堆设备连在一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导入性工作。工厂里有接近15000台设备,它们来自于不同厂家,有着不同功能,标准也不统一,同样是摄像头可能有五种不同设备,而且之前也没有想过要做数据打通、数据监控和参数的自我调节。强行将它们堆在一起,造成的结果就是谁也不认识谁,有说中文的,有说英文的,搭出来的系统实用性也不高。

这时,OPPO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停止将设备导入SCADA系统。而是倒回去,通过各种协议,先做更基础的设备标准化,包括工作流程、整体设备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的标准化。先推精益制造,完成内部标准化,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分析和智能化的决策。

OPPO花了一年时间重新梳理工厂设备,将设备做归一,最终由设备问题导致的生产效率损失降低了15%。同时,OPPO也放弃了买别人成熟的方案,自己组建团队开发软件控制平台,“以前都是买别人的,一致性非常差。”郭小聪说。

这段经历也使得OPPO形成了自身对智能制造的认知体系——它分了四个阶段: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这四个阶段呈金字塔结构,只有夯实了标准化的基础,才能最终达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效果。

2020年,OPPO内部启动“凤凰计划”,成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体系与技术中台,自上而下全范围参与数字化转型计划。主要涉及四大板块:一是集成供应链变革(ISC),二是业财一体化变革(IFS),三是销售管理变革,四是集成产品交付变革(IPD)

四大板块对应了一系列数字化系统的落地。比如,今年2月,OPPO开启了IPlan系统,解决了生产计划不连贯的问题。

以前做手机销量预测,每个战区有销售预测部门(GTM),集团总部有集成交付部和产销协调部,所有战区的需求收集起来变成一个计划。这种层层反馈机制形成最终的决策。

不过,由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割裂,没有系统对接,每个环节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一些调整。“整个计划的链条一致性非常差。”郭小聪说。IPlan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保证链条上的所有信息是一致的。

目前,OPPO已实现大部分生产设备与系统互通集成,实现生产设备数据、生产现场数据采集。所有物料和产品都有唯一的条码,通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搭配全自动扫描设备,支持一键查询产品生产全过程记录信息,实现对手机的全流程追溯。

其次,是与外部供应链打通。供应链的协同比自身数字化有更深刻的价值。比如,折叠屏手机的核心部件铰链,正负0.01毫米的误差也会影响到缝隙平整度。OPPO需要连通供应商产线上的AOI设备,去监测这些元器件的尺寸和良率。而且,如何将不同供应商的结构件挑出最合适的尺寸,拼成一个最合理的装配结果,也需要对供应商的物料进行动态分档和组合。

2021年-2022年,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SRM)升级,打通了跟供应商的交付信息链路。如今,OPPO折叠屏的一次性良率能达到97%-98%左右。

郭小聪说,OPPO这两年在做的一件事是,从计划到跟供应商的协同,到内部的透明,以及与物流供应商之间的计划协同,做了全链条的数字化能力建设。

OPPO希望借助“凤凰计划”,在3到5年内让OPPO的治理能力和效率得到比较大的提升。“让我们以往的很多通过经验在进行的管理,变成未来通过一些可视的数据看板和系统,让它进行一个有效的串联,这是我们在做的一个事情。”郭小聪说,“从销售端到产品的实现,到产品的交付以及整个底层的财经系统,把这些业务智能打通,能够形成一个数字化转型。”

如今,OPPO工厂的生产周期被大幅压缩。从准备原料、组装贴片,到总装、测试,再到物流,整个流程跑下来,以前大概需要16天,流程的连续性很差;但对设备和系统进行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之后,能做到6天以下,让工厂能更快响应市场的变化,也能降低备货周期。

在完成一系列升级改造后,预计2023年OPPO将全面切换到ATO按订单生产模式。


03 

智能制造不是取代人


一提到先进制造业和工厂,人们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各种机械臂挥舞的黑灯工厂的场景。

目前,尽管OPPO也建设了各种数字化系统,OPPO SMT自动化生产达到85%,自动化测试达到90%。但郭小聪告诉数智前线,OPPO并不打算像黑灯工厂那样,通过高度智能化来替代人工生产

“如何让员工能够比较简单的做出高质量的工作,这个是我们对于智能制造的追求。”郭小聪一直强调,OPPO精益制造的出发点不是让设备将人完全替代,而是让人更简单、高效、高质地工作。比如,以前很多工作可能需要弯腰转身去搬动,现在变成了手边化作业,工人只需要简单拖、拉就能实现了。

郭小聪举了一个例子,OPPO重庆工厂之前做过一个岗位离职率统计,发现有一个岗位的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每个月都要换两个人。老员工不愿干,新员工干几天就跑。

这个岗位主要是给手机装电池盖。因为手机要保证精细度,卡扣的设计难度比较大,只有当扣合紧密度更高,卡扣的数量足够多才能保证缝隙的精美度。

新员工干了两三天手就非常难受。OPPO后来派了一位搞设备的工程师,做了一个简易的仿形设备,员工只要把电子盖放到手机上,做一个预扣动作,剩下的交给机器,大大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

OPPO工厂里有很多类似的设置。如今,OPPO也在让一线的班组长和技术员,能用低代码应用做一些完整报表,替代原来每天需要花一个小时写的报告。

我们不追求未来我们整个工厂都变成智能控制的”,郭小聪说,OPPO在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应用上一直坚持实用主义。

实际上,手机行业对人工操作有客观的需求。相比于白色家电,手机的产品生命周期短,通常只有6-8个月,手机的形态也变化很快,这也导致了手机生产的标准化受到快速迭代的影响。

手机生产的不同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不太一样。其中的SMT产线相对标准化,以前需要十五六个人,现在只要三四个人就能完成一条产线的贴片。

但组装环节就不太一样,大多数情况还依赖人工。设计型号对工艺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折叠手机和直板手机间,中低端机和旗舰机之间,因手机配置不同,产品定义也不同。在这个环节里,自动化和数字化投入多基于单点,主要目的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而不会对往整条产线全自动方去演进。

OPPO认为,使用机器的目的是让人更愿意留下来

以前工厂普遍离职率高,与工厂产能计划的波动有很大关系,这个月做200万部,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了300万部,再下个月就变成了150万部。产能的波动就造成了用工需求的巨大波动。

所以现在的工厂基本都是一部分正式员工,然后加很大一部分临时的劳务工,灵活调节用工缺口。不过,OPPO现在基本是自有员工。这些员工福利待遇更好,归属感更强,工作环境的改善也让他们不会轻易换工作。

让员工安心稳定地工作,不仅仅是宏观层面解决了社会就业,在微观层面,也对企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有一个巨大的保障。

今年,OPPO通过集成供应链变革,保证了生产计划的稳定性,OPPO希望将这种波动控制在10%以内,保持整个生产节奏的平衡,也减少用工需求的波动。在重庆OPPO工厂,员工离职率已经从之前15%降到现在不到3%。


04 

自有制造大有可为


手机的生产制造已有非常成熟的模式,一是自建工厂自己生产,OPPO和vivo主要是这种模式,二是交给服务商(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工。像富士康、伟创力、立讯精密都是知名的消费电子代工企业,可以大批量快速实现手机量产。

与很多厂商将生产制造交给代工厂不同,OPPO手机80%的都是通过自有工厂生产。

自有制造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当市场反馈某些产品的设计会导致不良率时,可以立马调整,通知供应商,产线做变更,及时保证新品质量。但在此之前,服务商却告诉OPPO,一个批次出现几十个次品都是正常现象,而不是去调整产线。

二是国际化部署的需要。2015年之后,OPPO逐渐走国际市场,不少手机企业也依赖像富士康这样的EMS厂商出海。但这些EMS厂商依托欧美品牌形成了全球制造能力,制造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但OPPO的国际化路线以东南亚、南亚和北非为主。这种差异使得厂商不得不自己去当地设厂。

三是高端战略的需要。这几年国产手机品牌都在冲击高端,中高端转型也是OPPO坚定的战略方向。中高端机型,包括旗舰机和折叠机,或许量不是太大,但这是战略考量,而不是投入产出比的短期利益,不得不做。自有制造就变成了OPPO向中高端品牌突围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现有的EMS基于整个行业的环境,它在整个的投资跟布局上相对来说信心是没那么充足的,他们不代工手机,可以去代工新能源汽车或者其他电子消费品。但对于OPPO而言,手机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上的投入更加果断

四是自有制造能实现制造与研发的深度协同。以前都是研发主导,追求极致,而忽略了工程难度。每个器件如何摆放,要预留多少间隙等等,研发不用去考虑能不能自动化,他们下意识地认为,都是靠人工来做。但现在,自有制造把研发、供应商、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形成了闭环。

另外,OPPO也可以将自己的工序认证能力、品质管控能力外溢到上游供应链。当年,苹果供应链之所以被国内供应链追捧,除了赚钱,更关键的是苹果对供应链的严苛要求和认证,它对供应链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目前,OPPO也已开展两期供应商精益制造培训班,甚至还带动供应商去海外设厂布局。

“自有制造围绕着怎么把自有产品做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的主线。”郭小聪说。OPPO现在有两个方向会坚持自有制造,一个是中高端机型会坚持自己生产;二是在海外无法通过现有的EMS厂商实现的市场,OPPO也会通过自有工厂去补充,以便其全球战略的落地。

郭小聪透露,经过这几年智能制造的转型,OPPO的整个制造成本下降接近40%,“自有制造不代表着你的制造成本就一定比别人高。”

过去十几年,OPPO能在功能机和智能机时代一路保持领先,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其营销的威力,但其实自有制造的能力,也是其根基稳固的重要因素。

如今,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僵持阶段,江湖格局基本已定。这种背景下,厂商之间的竞争很难出现碾压局面,未来考验的是如何更精细地生产和运营,考验谁更少犯错。OPPO在制造上积累的优势,无疑是稳住OPPO基本盘的宝贵筹码。

当大家也都在往芯片、AI等根技术上挖掘潜能时,基础制造的能力的价值也不应该被忽视。它不仅能更敏锐地适应市场变化,构建足够深的护城河,也能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成为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图片来源:https://www.freepik.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