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月综述|生成式AI既没有规模效应,也没有网络效应?

吴洋洋 新皮层NewNewThing 2024-03-08
「人容易高估短期变化,低估长期影响,因此回顾变得必要」
撰文/编辑  吴洋洋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普遍既有网络效应,也有规模效应。前者的意思是,使用某款软件的用户越多,这款软件就越好用,比如微信、微博或者滴滴打车;后者则意味着,只要一款软件被开发出来,其大批量复制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是无论生产洗发水还是造房子的制造业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在生成式AI身上,网络效应消失了。ChatGPT的用户增长和访问量瓶颈证实了这一点。

经历了6月和7月的连续下跌后,根据分析平台Sametime 9月底公布的数据,ChatGPT的访问量在8月再次下跌,降幅为3.2%。作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ChatGPT在推出两个月后就获得了1亿的月活用户。但在今年6月用户量接近2亿之际,使用ChatGPT的人开始不增反降,访问量连续两个月下滑约10%。

而在此之前,ChatGPT的访问量虽然持续增长,其环比增长率却不断下滑。根据数据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前4个月,ChatGPT访问量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31.6%、62.5%、55.8%、12.6%,到了5月,这一指标只剩下2.8%。随后,访问量就不涨反跌了。

这个生成式AI领域的首个超级应用并没有因为用户增多变得更好用,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继而进入贝索斯喜欢说的那种「飞轮」境界。飞轮并没有转起来,原因也很简单,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参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网状关系。而使用生成式AI时,用户面对的只是网络那头的AI。

如果说6月、7月时业界还对ChatGPT的访问量增长瓶颈心存侥幸——当时不少分析机构称访问量下滑是「因为学生放假,用ChatGPT写作业的人少了」,那么现在,所有生成式AI领域的公司和投资者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用户增长模式、商业模式,都很难直接套用在生成式AI身上。


成本问题凸显

网络效应消失之后,规模效应也消失了。10月9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微软旗下的GitHub Copilot一直处于严重亏损中。GitHub Copilot是一个帮助程序员创建、修复代码的AI助手,微软从2022年6月开始向使用付费版本的用户收取每月10美元的订阅费。这已经是个不算低的收费标准,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月订阅费也是差不多的10.99美元。
但据知情人士说,今年头几个月,GitHub Copilot的每个用户每月为微软带来超过20美元的亏损(相当于每人每月成本为30美元),部分用户造成的亏损甚至高达80美元。GitHub前任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在媒体报道后否认了GitHub Copilot服务亏损的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回应GitHub的实际成本究竟是多少。
请注意,这里的成本指的并不是基础模型的训练成本,而是在用户调用模型时产生的推理成本。打个比方,GPT每次思考并回答问题都涉及到一系列的计算和对GPU资源的使用。虽然在你使用Google或百度时这两家公司也会产生「搜索成本」,但这种成本对算法的调用次数无法与生成式AI相提并论,后者生成的每一个字、每一组代码、每一帧画面,都需要算法预测出来。换句话说,使用模型的边际成本不会随着访问量的增长趋近于零。
当然,业界此前也出现过「AGI(通用人工智能)将使智能的成本趋近于零」的说法,不过那是相对于需要雇用人才的经营者们来说的,每月花几十美元雇用一个AI,当然比每月几千美元或者上万美元雇用一个真实的人类便宜得多。但对于个人用户而言,10美元就会把不少用户拒之门外。看看YouTube、Spotify、爱奇艺们为争取付费用户有多挣扎就知道了。
微软已经将另一套同样加载了生成式AI功能的产品——Microsoft 365 Copilot的订阅费用提高到了30美元,比ChatGPT付费版高出10美元,与GitHub Copilot的价差更是高达20美元。Google立即跟上,一个月后也宣布其用于办公套件的AI助手Duet每月收费30美元。
有报道称,OpenAI今年可能实现10亿美元的营收。这些钱大约一半来自C端用户,根据ChatGPT Plus的200万付费用户和每月20美元的订阅价格计算,ChatGPT今年能够为OpenAI创造4.8亿美元收入。另外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则是从B端客户那里赚的,包括微软。
OpenAI很可能成为今年唯一在生成式AI领域真正赚到钱的公司。但如果下游那些根据GPT构建C端产品的开发者不能赚钱,比如微软,它们就会转去使用更便宜的模型。
微软正在将资源转移到更便宜的语言模型的开发上。技术媒体The Information 9月26日报道称,微软副总裁兼微软研究院院长Peter Lee已在领导一个大约1500人的研究团队,着手开发规模更小、运营成本更低的对话式AI。微软计划将该自研模型用于旗下产品,包括必应搜索的Bing Chat聊天功能,这样回答简单问题可以由该小模型出马,仅在需要处理复杂问题时,再调用OpenAI的GPT。
OpenAI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它计划在11月推出重大更新,让开发者可以更便宜、更快速地构建基于其模型的应用程序。

军备竞赛加速

虽然商业化遭遇瓶颈,9月底10月初以来,各生成式AI公司并没有放慢推出新产品的步伐,或者减少对下一代技术的投入,相反,它们加速了。
模型层面,OpenAI在9月底推出了一个新的多模态模型GPT-4V(V即vision),它基于3月发布的GPT-4开发。外界原本预期这个新模型将在11月的首届OpenA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然而它提前面市了,原因可能是Google也被爆料已经向小部分公司开放了其多模态模型Gemini(双子星)的早期版本。
产品层面,10月,OpenAI承诺用户已久的多模态能力终于在ChatGPT中上线。一个“文本转语音”模型加入了ChatGPT,使其可以将文本输出转换为口语,从而实现与用户的口语对话;同时,文生图模型DALL·E 3也加入了ChatGPT,此前,用户只能跟这个聊天机器人用文字对话,现在,他们可以让它生成或解读图片了。软件之外,OpenAI还被爆料一直在与iPhone设计师Jony Ive联系,准备联手开发一款适合生成式AI的硬件。软银也已参与其中,并投资超过10亿美元。
Meta则在9月27日的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助手Meta AI,以及28个基于名人角色的聊天机器人——其实它们离ChatGPT较远,更接近“数字人”的概念。这28个聊天机器人都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拥有个人资料,用户可以访问它们并与它们聊天。并且,这28个虚拟人物都有真实世界中的名人原型,例如名为Max的副主厨AI能够根据输入系统的食材列表生成食谱,而它的声音来自韩裔厨师Roy Choi。
Meta的做法体现了它在「生成式AI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这个问题上不同于OpenAI、微软或者Anthropic的态度,即它不认为只用一款产品、一个AI就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哪怕这个AI足够通用和万能。ChatGPT刚发布时,业界曾有人担心应用市场不再需要各种应用程序,只需要一个超级AI就够了。如今市场否定了这种预测。
初创公司Character AI持有类似于Meta的观点,实际上,个性化AI正是Character AI创造的。这家2021年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具有角色扮演特质的个性化AI聊天机器人。其网页测试版推出后,用户已经用它创建了超过1600万个不同的聊天机器人或「角色」,网站每月的访问量接近2亿次,是月活仅次于ChatGPT的生成式AI应用。10月,这家公司又宣布推出一项角色群聊功能,允许用户和朋友们与多个AI角色在一个群中聊天。
这些探索表明,生成式AI领域的「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远没有形成。对于生成式AI的经济价值,OpenAI董事会成员海伦·托勒(Helen Toner)曾对此发表过类似观点:「创造它们(指GPT)的人也不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真正了解GPT-4能做和不能做的所有事情,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ChatGPT的流量瓶颈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不意味着对生成式AI的投入已经过多,相反,投入仍然不足。
OpenAI最大的竞争对手Anthropic自9月底以来一直在积极融资,先是9月25日从亚马逊那里拿到了高达4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一周后,它又与包括Google在内的投资者展开谈判,计划至少再筹资20亿美元。Anthropic是聊天机器人Claude的母公司,后者的功能和智能水平都接近于ChatGPT。融资将被用于开发一个比现有模型强10倍的新模型。
OpenAI虽然开始赚钱了,然而一年10亿美元的收入(还不是净利润)远远不够用来投资更强大的下一代模型。9月底以来,它也在持续寻求以800亿至900亿美元的估值继续融资。

中国公司承压

中国的生成式AI独角兽获得资金支持的水平远不如硅谷同行。10月,百川智能和智谱AI先后宣布获得超25亿元规模的融资,为目前国内获得融资最多的初创AI公司。然而对比一下就会知道,中国与硅谷对生成式AI的投资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
与此同时,这些中国公司还要面临地缘政治层面的风险。10月17日,美国政府更新「芯片禁令」,由英伟达等公司设计的AI芯片(比如A800和H800)将被禁止出口到中国。这些芯片是目前训练生成式AI所使用的最主流的芯片。不仅芯片进口被卡,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想要采取芯片的「国产替代」策略,也将面临困境——10月17日更新的芯片禁令中,还将壁仞科技和摩尔线程这两家国产GPU芯片设计公司加入了制裁名单。
10月21日,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华盛顿也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获得美国公司提供的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云计算服务。

以下是9月底以来最值得关注的智能新闻。


01. OpenAI推出多模态模型GPT-4V,基于GPT-4开发

9月25日,OpenAI宣布推出具有视觉功能的多模态模型GPT-4 with vision(GPT-4V),该模型基于GPT-4开发,于2022年完成训练,今年3月开始在Be My Eyes公司测试。如果你在旅行时拍摄了当地的地标,GPT-4V可以根据照片反馈该地标的相关信息;下班回家拍下冰箱和食品储藏室的照片,GPT-4V可以提供食谱建议;晚餐后做作业时,用户如果把数学问题拍照上传,GPT-4V可以给出相应的解答。

02. OpenAI寻求以800亿至900亿美元估值出售股份,以筹集资金

OpenAI正在与投资者讨论出售价值数亿美元的股票,以筹集资金,目标估值在800亿至900亿美元。这一估值是这家公司半年前估值的3倍,同时也使它成为全球估值第三高的初创公司,仅次于字节跳动的2250亿美元和SpaceX的1370亿美元,高于蚂蚁集团的776亿美元(根据蚂蚁集团7月的回购方案和价格估算)。

03. OpenAI计划开发AI硬件产品和AI芯片

9月28日,OpenAI被爆料一直在与iPhone设计师Jony Ive联系,计划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开发AI硬件设备。双方希望为用户创造更自然、直观的人工智能交互体验,就像iPhone在触摸屏计算方面的创新一样。目前产品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此前,Jony Ive曾希望创建一种较少依赖屏幕的计算机交互方式。软银也参与了讨论,它将为设备开发提供财务支持,并担任芯片设计商的角色。报道称,软银已投资超过10亿美元。

04. Meta推出AI助手Meta AI,以及28个个性化聊天机器人

9月27日的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Meta发布人工智能助手Meta AI,以及28个类ChatGPT产品——基于名人角色的聊天机器人。Meta AI是AI助手需要在Meta旗下的各社交应用中被召唤才能使用;28个类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则更像28个虚拟人物,主要功能是陪用户聊天。具体来说,在WhatsApp、Messenger和Instagram等应用中发消息时,只需在开头标注「Meta AI」,用户就可以在各种社交、聊天场景中调用Meta AI,请它生成图片、翻译文章或者生成表情包。未来,该人工智能助手也将应用于Meta自研的头显设备Quest 3以及与雷朋联名的智能眼镜。至于28个聊天机器人,Meta的目的是使其与标准化的ChatGPT和Claude区别开来,以吸引年轻用户。为此,Meta花费数百万美元,与包括橄榄球明星Tom Brady、网络红人Charli D’Amelio和Paris Hilton等在内的名人签订授权协议,以便在自己的个性化AI中使用他们的声音和肖像。

05. Character.AI引入群聊功能

10月12日,Character.AI宣布推出一项角色群聊新功能,允许用户和他的朋友们在群聊内与多个AI角色聊天。用户可以像在其他任何群聊组一样聊天,并通过手动点击想要对话的AI图标来调用AI。如果你愿意,可以把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特斯拉和霍金拉在一起聊天,或者与宙斯、哈迪斯和波塞冬等神话中的人物建立群聊。此外,用户也可以在群聊中围绕某个话题(比如旅行、游戏、读书等)分享想法,并通过调用AI来帮助和增强实时协作。

06. 亚马逊向AI初创公司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

9月25日,有媒体报道,亚马逊将向AI初创公司Anthropic投资高达40亿美元,借此在生成式AI领域与微软、Meta、Google和英伟达展开竞争。Anthropic在生成式AI初创公司融资规模里排名第二,被视为OpenAI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作为与亚马逊交易的一部分,Anthropic将以亚马逊云科技(AWS)为主要云提供商,其安全研究和未来的基础模型开发等一系列关键任务都将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云服务。

07. GitHub Copilot每用户每月亏损20美元

10月9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微软为旗下代码托管平台GitHub推出的Copilot助手一直处于严重亏损中。GitHub Copilot是一项帮助程序员创建、修复代码的AI服务,2021年6月推出预览版,2022年6月正式推出付费版本,每月订阅费10美元。知情人士说,今年头几个月,GitHub Copilot的每个用户每月为微软带来超过20美元的亏损(相当于每人每月成本为30美元),部分用户造成的亏损甚至高达80美元。不过3天后,GitHub前任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在社交平台X(前身为Twitter)上回应,称微软GitHub Copilot服务亏损是假消息。

08. 美国无限期豁免三星、SK海力士向其中国工厂投资

10月9日韩国总统办公室称,韩国芯片巨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无限期豁免,允许它们无需美国的额外批准,便可长期向其在中国的工厂供应含美国技术的半导体设备。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合计供应了全球近70%的DRAM产品和50%的NAND闪存产品,而其产能的很大一部分位于中国:三星西安工厂承载了其NAND闪存芯片全部产能的约40%;SK海力士在无锡制造公司约40%的DRAM芯片,在大连制造其约20%的NAND闪存芯片。
该消息出现3天后,台积电也获得了美国的对华投资豁免,但期限只有一年。台积电称,公司也在申请与三星和SK海力士一样的「无限期」豁免。

09. 美国更新“芯片禁令”,A800和H800芯片都被禁

10月17日,美国政府更新了「芯片禁令」,根据新规,英伟达的A800和H800芯片、英特尔的Gaudi 2芯片、AMD的MI250和即将推出的MI300芯片都将被禁止出口到中国。新规于30天内生效,并且可能「至少每年更新一次」。所有有大模型训练和计算需求的公司都将受到影响。美国商务部部长称,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等消费领域的芯片可以豁免。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还将1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GPU设计公司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及其子公司。这两家芯片设计公司都由英伟达前员工创立。

10. 百川智能获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3亿美元投资

10月17日,百川智能宣布已完成A1轮战略融资,融资金额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目前,百川智能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是国内晋升生成式AI独角兽用时最短的初创公司。目前其团队有170余人,已发布两代大模型,其中参数规模70亿和130亿的模型都已开源,两个参数规模为530亿的模型为闭源模型,后者也是该公司目前规模最大的模型。

11. 智谱AI今年总计完成超25亿元融资

10月20日,智谱AI官方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今年已完成超25亿元融资。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红杉、高瓴、美团、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蚂蚁等众多机构均有参与。智谱AI于2019年成立,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创建,从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转化而来。目前,智谱AI旗下已拥有大语言模型ChatGLM、可联网搜索的模型WebGLM、代码生成模型CodeGeeX2、超拟人大模型CharacterGLM、多模态模型VisualGLM-6B和CogVLM-17B等多款模型。同时,智谱AI拥有一款面向C端的应用「智谱清言」。今年之前,智谱AI曾获得3轮融资,融资金额超2亿元。智谱AI告诉新皮层,目前智谱AI的估值超过百亿元。


-END-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智能,不只是 AI。

若想了解更多月度综述资讯,请点击阅读往期:

八月综述 | 当开源模型成为Game Changer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再次,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10月综述|生成式AI既没有规模效应,也没有网络效应?

吴洋洋 新皮层NewNewThin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