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华为掏空大山放置服务器,而微软则沉入海底,他们在干什么?

码工小熊 2021-09-27


为什么微软费尽心思的把服务器沉入海底,而华为则把服务器放在被挖空的大山中?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性能优越的智能手机和电脑已成为每位网民人手一个的必备设备。现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解决。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发出的每一条信息,使用的每一个软件,最终都是需要有数据中心这个物理载体来作为支撑的。


所谓的数据中心,还有一个更通俗易懂的名词:数据机房


从物理形态看,数据中心是由服务器机架、机柜、机房和一些辅助设施构成的,其中服务器是最重要的单元。


一般来说电子设备,特别是高速运行的服务器,最怕接触的就是水。因为水能造成电子设备的短路烧毁,那么为何微软却偏偏要将服务器沉入海底呢?



如果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就是省电


事实上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普遍为10~15年,一旦开始运行就从不停歇。然而马不停蹄的数据中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老虎。


据相关机构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8年,已超过12%的速度增长,2020年总耗电量已达到了2,962亿千瓦时,这是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的是三峡大坝在2020年的年发电量是1,118亿千瓦时,也就是说即便是两个三峡大坝同时发电都不能满足我们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


然而在高能耗的背后电费却并非花在核心组件的运行上,由于服务器一天24小时都在不停的处理着各种各样的数据,也就导致了服务器会产生大量热量。服务器工作的理想温度为20 ~22℃,温度过高会导致设备故障频发。据悉有近11%的服务器故障都是由高温引起,所以有很多厂商都为服务器配备空调,全天24小时运行,而制冷消耗带来的电费却是非常昂贵的。



根据统计,在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成本上,仅有30%是服务器用电产生的,其余70%的消耗全部来自于制冷耗电,正因如此全球的各大企业都在寻求成本更低更加环保的冷却方式,所以微软便有了水下数据中心这个想法。


为了探索项目的可行性,微软把近300台服务器放置于钢制密封舱内,并在密封舱内安装了上百种传感器,然后将其沉入海底。通过传感器得出的数据显示首次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方案可靠性,微软巨资聘请了法国的潜艇制造商,采用军用潜艇级别的防水和散热技术,参与设计水下数据中心。



这些海底服务器通过仓内外分别安置的冷热交换器,将舱内的高温水与舱外海水循环交替,最终实现散热,而海底数据中心的供电由当地的电网提供,与用户端交汇的数据则由光纤传输。


2019年6月,微软启动了海底数据中心的第2次试验,这次的数据中心外观更像一艘潜艇,其长度达到了12米,里面竟然容纳了864台服务器,相比于首次海底试验,规模更大。首次试验验证了海底数据中心可行性,第2次试验则是验证数据中心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一次数据中心将在海里待上5年,项目一旦成功,未来将建立更多类似的海底数据中心。


目前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寻找服务器安装的最佳位置,一般数据中心的选择需要考虑几大因素:气候、电力供应、部署距离等等。


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往往会选择多个地点建设数据中心,但是在贵州地区有一个地方吸引了很多大公司的目光,这就是贵安新区。


华为,苹果,微软、中兴等都在此建设或计划建设数据中心,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华为七星湖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仅一期建筑面积就超过了4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60万台存储服务器,可以说得上是将整座大山都掏空了,为什么华为会选择在贵州挖空一座大山来建数据中心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贵州在地形上有着天然优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比较稳定,大山中存在许多天然的溶洞,只需要稍微挖掘便可建设数据中心,洞内接近恒温恒压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散热;


其次就是这里气候适宜,常年温度都不高,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非常适合服务器散热;


最后这里的电力供应比较充沛,电价也相对便宜,这些先天优势满足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条件,你有什么看法呢?


往期精彩回顾

因匿名评论“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B站把脉脉给告了
数据可视化的基本规范,15张图打包一次讲清楚
SQL 语句中 where 条件后 写上 1=1 是什么意思!

扫码关注码工小熊

和码工码农们一起搞事情!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精气神儿十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