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谁解瓦窑坪》作家王琼华:瓦窑坪是值得品味与探讨的地方

前两天,苏仙发布公众号首发了一篇王琼华写的《谁解瓦窑坪》的文章,一天之间,各大媒体竞相转发,光红网就达到了15万阅读量,迅速火爆郴州人的朋友圈,引起无数人的回忆与探讨。


读者A:瓦窑坪在主席笔下,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美景美食晃在眼前。叙事说史娓娓道来,如串珠穿线,韵味无穷。足见主席说古论今,功底深厚,文笔老到。好文好意境,读罢不忍释卷。

读者B:精彩复活古人在瓦窑坪的件件往事,让我有种到瓦窑坪一游的向往与冲动。

读者C:读了主席一文,方知瓦窑坪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真乃郴州一瑰宝!细品细品!

类似好评,不胜枚举。小编也一遍又一遍品读这篇文章,越看越有意思,语言风趣幽默,又富有文采,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作者王琼华,是一名深耕文学领域近40年的作家,常以王京为笔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从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在《湘江文艺》、《北京文学》、《天津文学》、《青春》、《芒种》、《小说选刊》发表过多部作品,公开出版《官方女人》、《还我风骚》、《官场密语》等25部长篇小说和小说集。与《谁解瓦窑坪》一文爆火的,还有最近的新书《东江湖传》和《莽山传》。
看!优秀的作家们总是在乐此不疲地用手中的笔来宣传自己的家乡,以独到的眼光和特殊的视角,向世界讲述郴州故事。
文章发布后一天,王琼华主席又来到了瓦窑坪,趁此机会我们邀请他进行了专访。通过与王琼华的这次对话,我们想要知道:王琼华是如何挖掘出瓦窑坪的这些历史背后的人物故事的?写作对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文章中的谁解瓦窑坪又如何解答的?他又将给游客、读者带来什么好的建议去探索瓦窑坪?
王琼华主席和夫人在瓦窑坪古街

他说,瓦窑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是值得大家一起去探讨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将一起探讨,也欢迎大家加入。


以下文字根据对话整理,图片皆为当天实拍。



来瓦窑坪多次 次次有变化 

最吸引的是当地文化



   宣传组:这是您第几次来瓦窑坪?

王琼华:来瓦窑坪,我起码来了有20次了。从瓦窑坪(项目)的策划开始,像文化方面的一些创意(构思),我就参与进来了,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宣传组:这一次来跟您上次来感受有什么不同?


王琼华:每次来,看到的变化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刚刚到这边的时候还非常紧张,这个地方两三个月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也不太清楚。跟所有人的心情都差不多,有点紧张。虽然我们在创意的起点上还是比较高,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定位,还是想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瓦窑坪,跟其他的古镇比会有它自己的特点。


宣传组:你觉得瓦窑坪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王琼华:最吸引我的东西,还是瓦窑坪的文化,它的文化跟其他的古镇不一样,它是一个码头文化,这也是它的符号。但是码头文化可以孕育很多文化的标志性的东西。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古代的文人从这里路过,古代的一些商船对这个地方繁华的促进,这些跟码头文化都是分不开的。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自古以来这种文化的标志。瓦窑坪的起点并不是码头,它还是以“瓦窑”这两个字去做文章的,这种古窑文化。每一种陶瓷其实都有一种文化的构成,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的东西。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这种历史底蕴、文化。据我的了解,这个地方还是很有底蕴,像徐霞客啊,韩愈啊,李鸿章岳父,张恩寿等,其实还有很多名人,古代到过郴州的名人,应该大多数到过这个地方,那个时候不可能靠走路来到这里,虽然有骡马古道,骑马(距离太远)也是非常辛苦的,还是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地方乘船来往。包括李鸿章的岳父,我也是无意间看到一些记载,才(在《谁解瓦窑坪》文章)这么写的。



王主席参观书坊


风景是一种文化,风景是一种情怀

风景是一种眼界


宣传组:主席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连出佳作,回头看,你为什么会走上创作之路?写作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王琼华:写东西我大概有44年的创作历史,也就是从(19)80年开始的。写东西的,其实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山水的元素在里面,就是看山、看水、看世界,你才会有这个想法去(写作记录)。其实每一篇的作品,都是由一幅幅风景,一种场景构成。当然,这个风景里面最大的构成是人。任何好的风景里面没有人的元素,这个风景都不是很鲜活的。如同我们瓦窑坪的码头文化,之所以成为码头文化,就是因为人的存在,人来人往。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有这个风景。风景就是一种文化,风景就是一种情怀,风景就是一种眼界。在写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其实也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眼界。你的作品写得好,跟你的眼界,跟你的文化,跟你的情怀是有关系的。风景到处都有,关键是怎么看的问题,可以看到风景背后的文化,风景背后的符号,风景背后的趣事,才觉得这个地方是风景。而瓦窑坪具备了这三个元素。

     王主席打卡壹观阁 



讲好普通人的小故事是讲他的烟火味

写作离不开人生经历感悟,要读书



宣传组:您的作品中有很多小故事,小人物,您是如何把这些平凡、朴实的故事讲得生动?

王琼华其实要把他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话,就是讲他的烟火味,而且是讲他这个人,一个普通的人,不是神。其实我们古代神话里那些妖魔鬼怪、神仙,其实都是普通人的写照,他们身上都有普通人的影子,把他们写成普通的小人物、小故事,才觉得生动。事实上我们这个跟社会的构成,都是由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构成的。特别是瓦窑坪的码头文化,它肯定是以小人物、小故事为主。不管是盐贩子、油贩子,还是米贩子、茶贩子,都是一些小人物。就是这些小人物,才构成了瓦窑坪的历史,构成它的内涵,构成它的文化的东西


宣传组:您作品涉及的题材很多,内容丰富,这跟您的人生经历是否有关?

王琼华确实和我的经历有关,我是16岁参加工作,在我正式工作前,还做了临时工,那个时候16岁,在做饼干。正式工种,第一个工作是保管员、采购员、统计员。所以我是在最底层的生活过来的人,经历比较多,所以在题材的把控,可能会丰富一些。事实上,我从参加工作开始到现在,换了11个部门,算岗位的话,有21个岗位。这个跟我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的。其实文学创作就是写一个人的感悟、经历,就是你在生活中碰到什么触动,有什么感悟。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打动人,就是他没有这种生活的经历,没有感受到这种生活对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接触了这个东西,才知道他的乐趣在哪,内涵在哪,如果缺乏这个东西(经历感悟),就会有空白。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缺乏经历感悟,文字就是很冰冷的。就不会鲜活,也没有气息。就如同我们瓦窑坪,如果你不去感受这个地方的话,气息都没有。其实是你没看到它的文化的一面。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文化的经历。还有一个读书,可能读书读的比较多。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内容丰富)也有这样一个因素。其实不仅仅做文学,做艺术也好,商业也好,这个都跟读书有关系。就像我们很有名的徽商啊,他有很多文人,肚子里有很多墨水。不只是算盘打得响,还有很多文化的见识。徽商之所以全国闻名,也离不开他的文化。像瓦窑坪的陶瓷,看着很普通,也离不开它的眼界的构成。瓷器它有它的花纹,这个花纹看着很普通,也有它的含义。


王主席参观何录文老师的陶艺坊


透过历史迷雾,去看瓦窑坪

瓦窑坪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值得品味、值得探讨的地方


宣传组:您最近写的《谁解瓦窑坪》一文引发了很多人的回忆和共鸣,您觉得其中最打动大家的地方是什么?

王琼华《谁解瓦窑坪》这篇文章想了很久,当时来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个地方可以写点东西,当然一方面也是想为郴州的文旅服务,另外一个呢,在了解这个地方以后呢,就喜欢打听这些东西。我对一个地方的风景,往往其实看它内涵的东西,发现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故事。最打动的是它这个历史构成的过程中,一朵一朵的浪花出现的时候那种感觉。


宣传组: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经历感受?

王琼华在收集素材、写作的过程中最特殊的经历是,有一种回到以前那种场景、那种繁华,回到郴州那时候热闹的场景,那种码头文化的格局。好像你就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一个人,看见了这一段历史。跟历史走过来的人,才能把那个地方写活。在写文人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文人,去感受那一份山水的美好。这样才会有自己心里面的瓦窑坪。我看到的瓦窑坪跟其他人看的不一样,有些人看到它的成就啊,废墟啊,甚至人气啊,烟火味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要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它的发展,看它的本身。如果把瓦窑坪两千多年的历史压缩在一起,这个地方就很丰富了,其实文化就是这么来的。各地的风景那么多,瓦窑坪最大的特点是,在保持着它的风光、风景同时,保持着它的历史在里面。


宣传组:主席您对瓦窑坪古村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尤其是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

琼华:我觉得还是要丰富文化内核,这个地方比较小巧。讲名气的话,跟其他景点比也小。只有走自己的道路,自己的道路从文化内涵里面去找。从这种传统底蕴去找,也就是郴州的码头文化去找。事实上,这种码头文化是跟千千万万的人,不管是达官贵族也好,还是普通人都是连接在一块的。那个时候最繁华,也最便捷的通讯方式就是从码头坐船,走水路,古代靠水系来维持社会运转。徐霞客他过来,其实也要走水路,真正靠走陆路的话,很难。所以我们在推介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它的码头文化。


宣传组:有些游客来到这里,说感觉地方很小,几分钟就走完了,从您多次来瓦窑坪,百看不厌的个人经历体验来说,有没有什么建议帮助游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好?这里玩得尽兴,感受瓦窑坪,爱上瓦窑坪。

王琼华有些游客进来以后,感觉地方小,也很单调,没有想象中的繁华与热闹。我建议来这里玩还是要做一些功课,对这个地方有一定了解。每个游客来了以后,一个一个店逛的时候,可以从店铺里的背景去了解它的来路或者特色,或者老板的传奇啊,店员的来历啊,历史的构成。像壹观阁瓷坊,看到它的陶瓷,就可以去想象一下它那个年代繁华的场景,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出现、码头文化与它有没有关系。包括油茶,它也是当地文化的延续,当地的特色。从这一碗茶里,可以看到地方茶的历史,喝茶的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传承的故事。附近的十二坊,每一坊都会有它的背景和经历。看一个风景,不仅仅是看眼前的东西,还有背后的感受。其实最重要的也是要喜欢这个地方,喜欢就百玩不厌。喜欢它就是风景,不喜欢的话,再好的风景也不当回事。


宣传组:今天打卡了这么多地方,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店铺?


王琼华今天走了那么多店铺都是很有个性的,包括陶瓷店,油茶店,壹观阁,包括倚翠,中午吃饭那个菜,那个鸭子,也是一绝。这个地方总的来说有它的个性,其实看风景就是要看它的个性,它的个性哪里来,来自它的文化。还有一个是它的山水的原生态。包括徐霞客,他为什么要发出“寸土绝丽”这个感慨,李鸿章岳父大人做的那首诗,这首诗的意境其实都可以看半天,对这里的风景还是有很生动的描述。


王主席参观壹观阁瓷坊

宣传组:对瓦窑坪历史文化古村有什么发展建议?

旅游公司在文化挖掘方面要做一些宣传,把好的文章、介绍、图片进行发布宣传。《谁解瓦窑坪》是看什么,其实也是看它的文化,看藏在历史后面的东西是什么。瓦窑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品味的地方、值得大家一起去探讨的地方。哪怕是一块碎瓦片,都可能可以讲出好的故事啊,好的传奇啊。甚至每个来这里的文人墨客,都会有他一段不同的经历。为什么这个地方它以前能够这么繁华,也是有它的原因,要找到这个。

王主席夫妇在倚翠阳台


看完这期专访,大家对于瓦窑坪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欢迎大家来瓦窑坪探讨、交流,一起揭开瓦窑坪的历史,书写当代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