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8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社会

我不愿孩子再吃苦,我希望他活的有尊严

小西cicero 小西漫谈
2024-07-25

身为家长的责任,不是让孩子适应那些折辱人格的苦难,

而是为他摒除之。

各位好,昨天《《抓娃娃》,一个中式中产育儿的鬼故事》一文,写得挺费功夫,但反响并不好,其实我也知道起新号就是这样,门前冷落鞍马稀是正常的,可是还是无法调解自己的心情,也觉得这样写下去会越发难以为继。

所以今天休息一天,聊一下昨天文章的一点余味,然后结束。

昨天谈到新片《抓娃娃》,有读者说电影结尾那个彩蛋他没有看懂,电影中的马继业最终遵从自己的意愿上了体育大学,还参加了疑似巴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可是在比赛的中途,看到选手丢弃的矿泉水瓶,马继业“吃苦童年”的本能反应发作,立刻冲上去捡,耽误了成绩,却抱着一堆瓶子在那里一边跑一边傻乐。

读者问,这样一个彩蛋有何意义?

在我看来,疑似编剧安排的一个非常收敛的对中国父母的讽刺——

当然你可以做非常正能量的解读,理解为“只要自己觉得开心,人生怎么过都是好的”。

但我觉得更靠谱的理解是:原生家庭认为“对你好”的教育,最终反而有可能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抓娃娃》这整部电影,主角马成钢都在强调“吃苦教育”,身为首富,却不惜让孩子捡瓶子卖钱,自认为,培养其吃苦精神和理财观念。可是最终呢?你看到了,在另一个比赛的赛场上,看到废水瓶本能地上去捡,反而成为耽误马继业出成绩的原因。

而这个时候你再看父亲马成钢,他有半点的反思吗?他没有,他就是斟上一杯红酒,说上一句“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捡瓶子。”言外之意是这是孩子自己的喜好,与我无关。然后和妻子干杯,说“要不咱送孩子个礼物吧,送他个弟弟妹妹。”言外之意,身为自己替身的这个儿子、这个“号”,又练废了。不行咱再开一个。

自己拟定的“穷养”孩子的方案,自己最终却不愿承担责任,甩锅给孩子的“性格”使然,然后说大不了咱再生一个——我觉得导演在这个彩蛋里对中式父母进行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性格素描,有这种思路的父母在这个素描中并不伟大,甚至有点可恶。

当然这种表达是触碰大多数观众的普遍认知的,所以表达得非常隐晦,难怪很多人看不懂。

但电影一定要加这个彩蛋,我觉得无非就这个意思。

今天晚上,我跟冰川的任大刚老师要进行一场线上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在目前的形势下,中产家庭还该不该鸡娃、该不该让孩子“吃苦”“穷养”。

我在这里也不怕提前暴露火力点,直接说了,我是非常反对对孩子进行“鸡娃”或“穷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因为至少《抓娃娃》影片中那样“穷养”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就丧失一种失去了就无法再来的品性,它名叫“尊严”——当孩子被破落的家境逼着到街上去捡瓶子,然后被发现的同学围住嘲笑。当孩子试图利用商店“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漏洞,买个平板回家来爽爽,然后再试图退掉。当孩子退货不成,死皮赖脸地哭求老板,要他可怜可怜自己,把平板退掉的时候。这个孩子人之为人的那种尊严,就已经丧失了。

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合理利用规则漏洞”的那种小聪明,以及忍辱负重、唾面自干也要活下去的“抗挫折能力”。

可是这种交换真的值得吗?你再回看片尾马继业在马拉松赛场上捡瓶子的那个彩蛋,你会发现导演给出的回答,似乎就是“不值得”。——包含着贫穷智慧的那种“合理利用规则漏洞”、死皮赖脸也要达成目的的小聪明,其实就像是路边的宝特瓶;而肯定自我、实现自我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马拉松比赛。当你为了捡拾前者而偏离后者赛道的正轨时,你会失去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以“苦难教育”为名去折辱孩子的尊严、以“穷养”为名培养孩子穷人式的精明和唾面自干,在我看来这不是教育,这是摧残。

可是你会发现,这事儿在我们观念中偏偏就是被褒扬的。昨天的文章谈到了英式贵族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孩子的尊严感,英式教育中的很多餐桌礼仪,都非常像孔子教育我们的“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可是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这里消失得非常快,至少到了汉代的时候,“韩信受胯下之辱”这种折辱教育就被当作了正面典型来进行宣扬。此后的中国教育中一直把这种“挫折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折辱尊严教育”当成是教育的精髓。很多培养的本质都是在告诉孩子,尊严算个屁,人格算个屁,甚至道德算个屁,只要能活下去,这些都可以抛弃。

不客气说,这种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糊口教育”“谋生教育”“逆尊严教育”。

也许在帝制时代,普通人这样教育孩子还情有可原,但很奇特的是,你会发现即便是王公贵族,也是奉这种教育为圭臬的。

原因为何呢?我想还是上篇文章提到的。古代帝制的各个阶层,都有一种难以抹除的焦虑感。担心自己的阶层某一天就突然沦落了,要去当叫花子,那既然如此,还不如先教孩子几手唾面自干、胯下之辱的本事,以便到了那个时候,自己的血脉还能传承下去。

这一点,甚至连皇帝也如此想。你看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皇明祖训》中就直接告诉儿孙:“夜当警醒,常听城中动静。或出殿庭,仰观风云景象何如;不出则候市声如何。”“更选良马数匹,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史带鞍辔各置一匹。”

这话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担心一旦天下有变,有人夺了他老朱家的江山,养在深宫大内的儿孙想再当叫花子也不可得吗?

可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帝王责任与尊严呢?不要了,能活着就行。

所以你看,就连皇帝,都在用这种“糊口教育”“谋生教育”去教育自己的子孙。因为他并不知道“这狂暴的欢愉一定有一个狂暴的结局”,而真到了那一天,他只希望自己的儿孙活下去。

所以这样说来,似乎我们自古以来,都把尊严教育放在了很低的位置,因为阶层太不稳定,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需不需要磨炼捡瓶盖、唾面自干的技能,以备将来阶层沦落的不时之需。

但我想说,这样的教育在个体上看似乎很精明,从整体而言却是很得不偿失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世界的顶级富豪往往热衷慈善事业——让孩子适应和体尝苦难,不是合格家长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做的是消灭那些苦难。让孩子免于吃那些苦的恐惧。

文章写得够长了,收个尾吧,我还没有孩子,甚至还没结婚,但我想,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不愿意让他吃苦,我只希望他活得高贵而有尊严。而一个慈父、慈母让爱子有尊严、不屈辱地活着的最好方式,不是让他去提前体尝荆棘,而是手持利剑,在他前面的路上,将这些早该消逝的荆棘一一除去。

我坚信着这一点,并因这种坚信,因对我未来孩子那真挚的爱,想去推动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更良善、让所有人活得安全而又有尊严,不再那么恐慌、焦虑。

我想,这是比“穷养孩子”、让孩子提前适应这世间的苦难,更好的方法。

愿我们的孩子,都有免受贫穷、免受威胁、免受尊严折辱的自由,愿那些本不该再重演的苦难与悲剧,与他们的此生远离。

全文完

还是写了两千五百字,为文不易,近期应该是我辞职写作以来迄今为止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了,只能说,感谢大家的支持与不弃。

更多讨论,请去我的知识星球:

击图片即可试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西漫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