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外超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法,真的适配于每个孩子吗?

张楠 外滩教育 2024-04-30

 看点    各类“学习风格”分类法一直风靡教育圈,许多老师与家长,也使用各种方法来培育孩子。这些分类方法与归类模型,真实有用么,抑或是存在局限?对此,国内外教育者们有着诸多讨论。外滩君整理了部分观点,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启发。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张楠    编丨Travis


前两天去旁听了一场教师培训,讲到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

然而紧接着,就进入了一场从星座属相到心理测试的大型“自我发现”环节。

互动效果还蛮好的,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对照起来:

我是这样吗?


我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准吗?


不过回归到教育本质上看,我忽然燃起了疑问,这种成年人的“日常迷信”,放在给孩子分类分层上,有的有用吗?

别说,细究起来,真是有理论依据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几乎就是开山鼻祖式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在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时,发现了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了这个理论。

简单地概括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和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


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音乐智能、

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十三年后,也就是1996年,加德纳还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

虽然加德纳一直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应被用于限定人们为某一项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一套智力组合体系。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复合智能理论。

但是,多元智能理论还是让很多后来的学者,开始就这个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分类方法、归类模型。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新西兰老师尼尔·弗莱明(Neil D. Fleming)设计的VARK模型了


VARK分别代表Visual(视觉)、Aural(听觉)、Read/Write(读写)和Kinesthetic(动觉)。


1. 视觉型学习者更喜欢读图,而非文字,在浏览结构分明、排版清晰的界面时学得最好。


2. 听觉型学习者更擅长获取和记住,从倾听和沟通中得到的信息;


3. 读写型学习者喜欢阅读和写作,嗯,就是最适合现在学校教育的那种;


4. 动觉型学习者则更像是闹腾小孩儿,喜欢动手体验,在亲身实践中更容易学到知识。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答一下完整的VARK问卷,拿到生成结果比对一下,看看准不准。

点击图片,进行测试


除了VARK,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学习风格/思维习惯的分类模型。

老师们用他们来划分学生,以期最大程度地实现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


家长们用来给孩子找方向,给自己吃定心丸,“噢!原来我家娃更擅长这么学!”;


孩子们也拿来看看,用来找自己,可是等等,“怎么好像......不太准?”


这些教育理论,到底是真的有理有据,还是只能做做家长的安慰剂呢?于是我遍寻资料,结果发现:专家学者们,其实也没有定论。

虽然没有定论,但针对这个争议,国内外站不同立场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许多观点,来论证“定义学习风格”这一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和实用性。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辩论能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吧!

简单归类不科学
vs
否认差异更不合理

反方观点一:每个人都是复合智能型,不要简化归类


By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本人

Howard Gardner



有时,人们会谈论视觉型学习者或听觉型学习者。这意味着有些人通过眼睛学习,其他人通过耳朵学习。

这个概念是很割裂的。图像和文本都是通过眼睛进行的,但是它们利用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能力。同样,音乐和说话都可以激活耳朵,但这又是完全不同的认知能力。

因此,智能的概念并不关注语言或空间信息如何通过眼睛、耳朵、手到达大脑,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感官信息,大脑就会作用于该感官信息的智能力量。

不要讲“风格”,那很令人困惑,对您或您的学生都无济于事。

霍华德·加德纳

正方观点一:反对者在否认个体间的差异


By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成员MOOC发起人Stephen Downes

凯茜·摩尔(Cathy Moore)写,“学习风格已经被善良的人们广泛使用,包括您的教学设计教授。但是,必须调整我们的设计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主张,已被研究反复揭穿。”

但这些研究是非常狭隘的,它们基于一种狭隘的“教学主义”定义,即教学就是为了产生内容回忆。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教学主义”的问题之一是,它们完全不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不受这些差异影响。

有人会说,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者决定的。他们在否认一个教育和学习中的明显事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举个极端的例子,教盲人或聋人,面对专家或新手,教学方法都是不同的。

我的观点是,许多谈论学习风格的人都不是指导教学的人,而是致力于实现回忆知识之上的教学的人。他们促进理解,富有创造力,敢做价值评估的建构主义者。

的确如摩尔所说,“尊重人个性的最好方法,不是将他们推入简单化的归类”,但这也不意味着将他们视为完全相同的机器人。

这需要从关注人开始,而不是从教学内容。

Stephen Downes

实验过程不够严谨
vs
人文实验本就复杂

反方观点二:论证过程不严谨,所以不科学


By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计划的心理学教授Harold Pashler 等

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学进行充分验证,需要非常严谨的实验。其中包含一些必要的标准,才能得出这种特殊实验的发现结论。


首先,必须根据学习方式将学生分为几组。


然后,必须将每组的学生随机分配以接受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接下来,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统一并适配于每个孩子的期末考试。


为了证明,学生接受了最适合其推定学习风格的指导,实验必须建立起学习风格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强关联模型:一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得到不同于另一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时,其学习效果最好。

换句话说:对于某种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另一种学习方式的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发现上述交互模型建立的证据,这可是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应用的前提。

Harold Pashler

正方观点二:反对参照概念,对教育无济于事


By 教育神经科学家翻译者Eric Jensen

首先,教育质量研究非常困难,需要大量样本,随机,交叉设计,纵向跟踪等等,耗时耗费巨大,并且非常少见。

其次,反驳不能证明任何事情。

该怎么办?在您的教学中,继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继续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确保将触觉和动觉设置到学习任务中,关注哪些孩子对哪种类型的教学反应更好。

关注个性很重要
vs
寻找共性更重要

反方观点三:教育孩子,找共性更重要


By  TIME网站专栏作者Annie Murphy Paul

老师和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人脑的普遍学习方式,尤其是它的这两个特点。

首先,学生会从多种形式的信息中受益。比如,他们对同时包含文本和图像的抽认卡(图表、图形等),获取的信息要多于仅有文本的卡片。

其次,新颖性和多样性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因此定期远离课本和黑板是关键。

只要这项新活动,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像是科学课上的素描,或在语言课中加入故事表演,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Annie Murphy Paul

正方观点三:不要单项看,综合评定很好用


By 英国发展学习研究者和教育家Mark Smith

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方面接近“理想”,建议在每个维度的两极中间划分程度。

已经有人开发了一种学习风格清单,将人们的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连结起来,还有很多通过积极实验和反思观察的学者,确定出了几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而且,有必要考虑基于文化认知和交流方式的差异。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自我模式,以及它们在哪些方面可能跟模型中的假定描述不同。

反方观点四:初衷很好,但操作性很差


By 《高等教育纪事》资深撰稿人David Glenn

这一领域的始祖是David Allen Kolb(美国教育理论家),他是凯斯西储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学习风格。

在一次采访中,Kolb表示,Pashler(反方观点二的输出者之一)对学习风格的评论似乎过于肤浅,但同时,这篇论文的论点是正确的: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定学习风格来调整教学内容。

David Allen Kolb

Kolb多年来一直主张,如果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专业,情况会更好。但是他对老师的建议是,他们应该带领整个班级通过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而不是过分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特殊风格。

“归类并不是一个好主意。”Kolb说, “这篇论文(Pashler)正确提到了将人们分为几类并给他们加上标签,在实践和道德上都是有问题的,根据教育跟踪的历史来看,结果也很糟糕。”

听完了专家们的辩论,您怎么看待这些“学习风格”理论呢?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讨论~

本文编译整合自:
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learning-styles-real-and-useful-todd-finl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