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主成长,“羊妈”可能比“虎妈”更成功
看点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学霸牛娃,不少家长选择成为“虎爸虎妈”,全权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但自称“羊妈”的Apple妈妈却说:请不要成为这样的家长。在下文中,她以自己的三个孩子为例,讲述“羊妈”在生活中如何充当引导的角色,让孩子学会选择,找到自我。正如《名师堂》里所言,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真正是在考验父母的功力。
文 | Apple妈咪 编辑 | 李臻
同样是去学那18般武艺,主控权放在小朋友手心,还是在你我这里?
这些年在我写的故事里,一直充数着某种战争的味道。
在这硝烟弥漫、焦虑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世界里,愿意跟随孩子的速度,安于做一位辅助者,而不是领导者的父母正在与日俱减。
即使不少爸妈在小朋友学龄前心态豁朗,随着孩子长大、入学,被周围越来越多的“牛娃们”包围,也很难继续保持淡定。
“羊妈羊爸”们,你是否感到纠结,甚至正在考虑投奔“虎父虎母”的阵营?
请不要。
是的,我说,请不要。
即便这世界瞬息万变,龙争虎斗,鹿死谁手;即便我们的孩子,在全权控制下,也许可以比牛娃更牛娃。
教育家董仲蠡老师说:这世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十年后,董老师的学生们最普遍的问题是:
“老师,我不想工作,别的同学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该考个研?” “老师,我爸想让我出国,我妈不放心,我自己也有点害怕。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本科读的是经济,硕士读的是环境工程,毕业之后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老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
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
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如果个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国家与民族更不知道该做什么。
为什么会不知道?是否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孩子从来没做过自己的领导者?到那一天长大成人,是否依旧应该是您,父母亲大人,来告诉我,我要做什么?
你可知道,最可怕的,并非我们的孩子无法十项全能;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却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想法。
十月底的时候,趁着国内的金秋季节,我带着1岁多的小女儿回国省亲2周。
4岁和6岁的2个哥哥,因为分别在上幼儿园和小学,所以把他们留在了新西兰,由老人帮忙照看。因为难得回国,高兴之余,也把孩子们日常学习之类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每周四,是哥哥学校里的新闻日。按惯例,我会提前个几天和孩子讨论一下每周的演讲主题,问问孩子大致准备讲些什么。
而回国这段时间,我和老公都彻底忘了这事儿。直到回新西兰后的第一个周四早上,我才惊觉:这孩子该不是前几个周四都没参加新闻日吧?
立刻在线看了那个星期的主题是:给大家描述一个角色,并带来一张这个角色的图片(Describe a character,and bring a picture of your character)。
想来孩子根本没和我提过这事,肯定是忘记了:
“阿宝,你今天新闻日的内容准备了么?”
“当然,我要讲Peter Pan。”
“Peter Pan是什么?”
“就是我看的一本书,里面有个会飞的男孩叫Peter Pan”
“那你有他的图片么?”
“当然有,我昨天在图书馆把Peter Pan的图书借回来了已经。”
后来追问之下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每个周四,孩子都有自己准备新闻日的内容。
不仅如此,6岁的哥哥也逐渐开始思考他自己的学习问题。
有一次,他和我讲:
“妈妈,我最讨厌星期三了,星期三我们要做语法本子,我每次都来不及做完。”
“嗯,语法是挺难的,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被语法弄得头疼。你的同学都做得很快么?”
“是啊,比如A,比如B,他们就做得特别快,做完他们就出去玩了。如果我也能做那么快就好了。”
“也许A和B在学校之外也花了点时间在语法上,所以他们在学校里就做得快了吧。你需要妈妈帮助你么?”
“嗯,需要的。是不是我在家做些语法的话,学校里就会做得快了?”
“我觉得是,但是妈妈不知道你语法的进度学到哪儿了,你需要妈妈去问问你老师么?”
“好的,那明天放学你可以来问我老师。”
诚然,我的孩子离“牛娃”相去甚远,但是看到6岁的他开始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考,我感到高兴。
我不希望,待到他将来考大学那会儿,还会来要我决定,妈妈,我应该上哪个学校?填哪个志愿?我要做什么?
很多人以为,“放养”是最轻松的教育方法,压根不去管孩子就是“放养”。
若照这么说的话,岂不是全盘否定了教育的意义?孩子放任自流即可,根本不需要教。
当然不是。
无论虎妈还是羊妈,都坚信学习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博学广闻,术业专精,鼓励小朋友走出舒适区(Comfortable Zone),不断发展和超越自己,是不变的共同追求。
那区别在哪呢?
区别在于,羊妈羊爸的角色是引导,而绝非控制。具体来说,引导是指:
1.帮助孩子广泛涉猎,并允许孩子在各种学习中做选择。
2.选择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承担选择所产生的后果。
3.若孩子在某种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缩,给予帮助、鼓励,或变通方案的选择权,真实协商,不强迫。
4.敏感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变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长间的比较或功利目标束缚。
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之外,还有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私人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着3个孩子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
具体包括:英文能力、中文能力、逻辑能力、构建能力、音乐艺术、体育运动、自理和家务能力,以及社交娱乐活动8个方面。
在每个维度上,我都记录着每个孩子正在发展的方式,我能帮助他们的余地,以及近期可以尝试的事情。
比方说,在英文能力这个维度上,我对3个孩子的方式,分别是:
1岁半的小女儿,多放英文儿歌和讲英文故事。
4岁半快上小学的小儿子,有空陪他写写字母,多下载他这个年龄段的IPAD英文故事给他自己看。
6岁半新西兰2年级的大儿子,由于已经不太需要借助IPAD阅读,所以我会多陪他去图书馆借章节英文书来看,同时也帮他下载哈利波特之类的英文音频故事给他自己听。至于学校里的功课,我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协助。
若单看这本私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恐怕没人会相信我是100%的“羊妈”。可事实上,我的孩子们完全不知道我存着这样一个笔记本,作为他们的教育大纲。
正如《名师堂》里所言,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真正是在考验,父母的功力。
换句话说,“羊妈羊爸”所要花的心思一丁点儿也不比“虎式”教育少。
用心的同时,还必须让孩子觉得一切顺其自然。比如:
好在新西兰的课外班,也没有什么终身绑定制,通常都是一个学期(10周课时左右)一报名,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和他们一起看看,哪些下学期继续上,哪些下学期不上了,以及哪些课外班可以去个试听课看看再决定。
作为小朋友来说,志趣发生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每个成人经历的真实生活,我们自己也完全可能一段时间着迷音乐,另一段时间着迷体育。
比方说,孩子们学游泳,刚来新西兰的时候学了一年多,忽然有一阵就是不想继续学了,他们自己决定暂停,那段时间,两个孩子开始迷上了踢足球,弟弟幼儿园里面有足球课,哥哥小学里面也参加了自己的球队。后来夏天到来,球队歇息的时候,两个孩子又想到继续去学游泳了。
当然,也有一些学习,是需要持续性投入,不容间断的。嗯,比方说,钢琴。
对于孩子学钢琴这件事,我一直持保守态度,主要是自己童年有琴童的阴影。在父母的监督下,苦练了数年琴,风雨无阻,节假不论,当时看虽有小成,但待到长大成人后却再没碰过钢琴。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孩子要学钢琴。
直到半年前,孩子在学校音乐会上听到好朋友漂亮的琴音。“妈妈,我也可以学钢琴么?”当6岁的哥哥小心翼翼地向我请求时,我竟陷入纠结。
在我的奥克兰工作室里,和同事随意聊起弹琴这个话题,不料竟人人都有“感慨”。男同事N深藏不露地说,他小时侯父母逼着练到电子琴十级,后来再没碰过;女同事M说,儿子4岁那年给买过钢琴,后来在国内给孩子置办学区房搬家,觉得太占地方,加之孩子上小学后太忙了,钢琴根本就没被带去新家,都现在都搁在国内老家捂着。
然而,面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对钢琴的憧憬渴求,我最终妥协,和孩子达成以下共识:
在上述两项共识基础上,孩子开始学琴。
新西兰的弹琴老师说,这么大的孩子,每天练习15-30分钟即可。就这样,孩子答应他每天练习至少15分钟。
可即便是15分钟,刚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完之后,小朋友就开始扭扭捏捏了,老想着偷工减料,这也完全在我意料之中。
每次孩子退缩偷懒的时候,鼓励他的同时,我都会重申他具有选择权。
阿宝,你若每天15分钟都不能自觉练习,那就不要继续了,你是可以选择放弃的,妈妈同意你放弃。
但你若放弃的话,以后都不能再提任何学习乐器的要求。
任何乐器都是一样难学,若你遇到困难都放弃,最终会一事无成。而妈妈对你乐器上的投资,也只可能浪费一次,不会浪费第二次。
你自己决定,是否要继续弹下去。
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是完全认真的。若孩子选择放弃,我真的会同意。这个可能性在同意孩子学琴前,我就考虑过。
这也是为什么我买了价格远低于钢琴的电钢琴——放弃不会太心疼,为娘我自己也可以弹着玩。
但是,我也绝对会兑现放弃的后果,至少小学阶段,不会再同意孩子学习其他乐器。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事实上,孩子最终没舍得丢掉弹琴,半年后的今天,几乎已经不需要大人督促陪练了。
虽然,每天只有15分钟,比起动辄苦练1、2小时的琴童,那是差远了。但我仍然觉得他很棒,因为,继续坚持弹琴这个事情,完完全全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Apple妈咪
Apple妈咪,曾供职于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DIY技术移民新西兰。如今她是一名创业者、自由撰稿人、新西兰TV33栏目主持人、新西兰先驱报专栏作家,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网站:APPLEMAMMY.COM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pple妈咪要移民”(id:apple_mammy)。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