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Food | 浙大谷保静团队: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ontent
九分山水一分田,这是我们常常用来描述一些山区山多田少的一句话。长久以来,小农经营一直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唱主角,它在消除贫困和饥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化肥的过量施用,容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那么农业规模化经营在我国是否可行,又是否有效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研究员通过对全国耕地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基于浙大家庭调查数据的回归结果,阐明了通过空间规模化实现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协同的新机制。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7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Food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博士研究生段佳堃和任琛琛,通讯作者为谷保静研究员。
谷保静长期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此前的一项工作中,他发现可以通过推动种植业的规模化以促进优化施肥,从而加大对氨排放的控制,缓解PM2.5空气污染。
但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否可行呢?团队继续开展研究。
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是一个新名词,早些年就有学者提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而且美国等国家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一来我国农业向来强调精耕细作,二来传统观点认为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小农经营应该是主要特征,难以推进规模化,不可能达到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规模化或者现代化水平。
但是谷保静研究认为,虽然农业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在一些小农经营为主特别是是每户人家农田比较分散的农村,难以落地真正发挥作用。“比如,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在耕地面积大的条件下成本比较低,如果一户人家只有三四亩地,买拖拉机就不划算了。”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农地经营规模的确很少,超过70%的耕地都属于小规模经营,户均经营面积小于0.6公顷也就是不足10亩地,只有东北和新疆的一些地区实现了较大规模的经营,但其实我国的耕地并非天生就是破碎的。谷保静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有86%的耕地是连片的,有潜力将经营规模提升到16公顷也就是240亩以上。这些农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要想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财政经费来进行土地整理等工作。那么我们值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吗?
团队经过详细测算后认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将带来环境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如果我国86%的地区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那么我国农田加权平均的氮肥投入量将减少42%,有机肥施用增加17%,农田总氮投入量降低24%,氮素利用率增加18%,同时不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这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43%的氮素流失,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可行路径。”谷保静说,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氮减排问题。
而且,规模化之后农民的技能会提升近60%,机械使用将增加90%以上,但是单位农田面积的机械成本却下降了近50%。这意味着未来农民会在耕地规模扩大之后提高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而由于大规模经营的规模效应,单位面积的经营成本反而会下降,相当于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助于消除贫困,为解决我国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劳动能力短缺,以及潜在的耕地撂荒现象提供了可行的解决路径。
这项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耕地规模化的空间潜力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在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土地与人的关系将得以重塑,重新匹配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将可以在农业创收和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助力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为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过渡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业规模化经营之前看起来是美好而遥远,但是我们的研究从机制上分析了这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谷保静说。
相关热门文章
GCB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中国农田氨挥发大幅度增加而削弱氮素管理的减排努力Nature Food | 全球农田N2O减排潜力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全球农田N2O排放
GCB | 农田施用氮肥的土壤氨排放估算
PNAS | 中科院“碳专项”重要成果: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
GCB | 施氮引起的土壤酸化导致中国农田无机碳的大量流失
Catena |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进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发、收藏、点赞、点在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链接
注意: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生态学者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浙江大学官网,学术分享,侵权告改或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