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专题研究] 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笔谈
【编者按】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西藏民族大学依托“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2011中心”)高端智库平台于2022年召开了系列学术研讨会。我们整理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在研讨会期间的重要观点。本文发布的是“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部分专家笔谈。专家们从高原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高原经济发展的关键现实问题、高原经济建设的经验分析和总结、聚焦高原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突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高原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
2011中心:西藏发展高高原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探索、突破、亟待回答和回应的问题,高高原经济理论研究的“七寸”在哪里?
杨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教授):高高原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有两点需要格外关注,一是高高原经济的基本理论,二是高高原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
从理论探讨的维度来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Quah教授2011年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2050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其中包含着理解中国高高原经济发展的重要维度。在经济学中,高高原经济通常指的是海拔高度超过2438米(相当于8000英尺)区域内的经济形态与体系。将高高原理论运用于西藏经济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分割(Division)是世界经济地理中三个关键维度,它们对重塑经济地理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将海拔纳入经济研究和发展的视野,是一个好的分析框架。高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也有别于普通区域经济,应具备更突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譬如持续的反贫困贡献,也要注重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有为政府在高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在《高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我们团队对这些问题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我们认为:高高原经济的基本原理应坚持从资源禀赋出发,突出产业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合适的产业基本框架。
高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合理定位经济发展目标。根据目前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以生态环境为底线,实现绿色发展;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实现包容性发展;以“互联网+”为动力,实现智慧发展;以西藏文化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以内陆开放为契机,实现全球发展。第二个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禀赋约束向资源特色优势发展,实现由区位劣势向区位优势转变。产业布局要关注三个定位:西藏的西藏、中国的西藏和世界的西藏。第三个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认清“援藏经济发展模式”区情,针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实现制度约束向制度创新红利转变。要统筹好援藏资源,切实把援藏资源利用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重塑西藏产业经济地理体系。在人才建设保障方面,要积极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引进区外优秀人才。
2011中心:有研究关注到青藏高原生态资源产业,但是从复杂系统管理角度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应如何看待复杂系统理论融入青藏高原产业研究的范式问题?
李迁(南京大学教授、援藏干部):谈复杂系统理论融入的范式问题,至少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从系统性到复杂性问题,二是产业化范式变革问题。
生态资源本身是一个自然物理系统,产业化的过程是加入其中的一个过程,是人造复杂系统,我们通过人造复杂系统可以去调节干预生态的物理系统,这样就可以从生态资源产业化的整体性的全生命周期去考虑,从多系统角度去考虑,关注产业的最终功能,包括它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再去设计它的组织。这意味着,我们用复杂性管理的思维去看时,必须要甄选它的整体复杂性,而不是单个模块。
西藏生态资源产业化范式变革涉及几个方面。第一,复杂整体性的分析和功能谱设计,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厘清各个模块逻辑之间的协同性。第二,制度驱动和引领,强调法律制度的驱动和引领作用。第三,全过程的生态资源产业化决策,必须要确定制度的主导逻辑主体。第四,构建多利益干预系统的价值共创平台,价值共创的核心在于建立价值谱,不同类别的价值谱反过来又会影响产业模式设计。第五,多产业融合的生态产品的组合。第六,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集成,无论是从时间的发展还是空间的变化,协同的产业一定是协同演化的。
2011中心:目前很多学者关注到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支撑,也基于此阐释西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但学术界是对二者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晰。应如何理解西藏软实力的范畴,西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阐释维度主要在哪些方面?
熊坤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学术界对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关注较多,但软实力问题也很重要。从研究和实践角度而论,西藏经济软实力的范畴涉及十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定海神针。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宗旨。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西藏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五是治边稳藏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前提条件。六是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与物质的有力支撑。七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滋养。八是坚持“三交”“三和”,实现各民族相互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九是办好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十是坚持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筑牢生态保护屏障,这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驱动。
杨明洪(云南大学教授):阐释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经济现代化角度及其意义,可以关注几个重要维度。一是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提升。二是西藏的现代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现代化的差异性,譬如处境的差异、历史进程的差异以及历史进程的后果差异。三是西藏现代化的潜力,它已经走在其他喜马拉雅地区经济体的前面,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四是西藏的现代化建立在人口稀疏的条件下。五是西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动下的现代化。从意义的角度来说,与自身的历史相比,与全国其他区域的现代化相比,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其他经济体相比,西藏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不可否定,举世瞩目。
二、高原经济发展的关键现实问题
2011中心:高原经济研究,其实离不开一种经济视角的关系问题分析,任何高原经济体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各位专家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呢?
孙勇(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所长、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一些学者关注到西藏融入周边经济圈的问题,这也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要求的。一个经济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联动性,这既包括内部各系统的联动,也包括与外部相关区域经济的联动,形成最优或者次优的互补联动效益。联动的取向在于依据更高层的宏观意图和宏观布局,借助相邻省区在国家宏观布局中产生的外溢效应,提升发展质量。
从狭义的地缘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之间形成联系主要看几个关键因素,包括互补引力趋大、连接易通便利、宏观统筹外溢和相互竞争减弱。从西藏观察省区地缘经济的视域看,西藏与四川的资源与资本的吸引力呈强相关并趋大,与青海、甘肃、云南是一般相关,与陕西、宁夏是弱相关;西藏与四川的经济互补性呈强相关并趋大,与青海、甘肃、云南是一般相关,与陕西、宁夏是弱相关;从生态建设以及旅游经济的易通性上,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呈强相关并趋大,与陕西是一般相关,与宁夏是弱相关;从本土地方产品流动能力上看,西藏与青海、甘肃、宁夏存在竞争的强相关并未减弱,与四川、云南是一般相关,与陕西是弱相关;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在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上呈强相关并趋大,与甘肃、陕西是一般相关,与宁夏是弱相关。相比之下,西藏与四川地缘经济的相关性最强。因此,西藏对外联动最好的一种选择就是西南方向的成渝经济圈。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次优的方案是与西北方向的陕甘宁经济圈联动,但对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至于“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问题,它实际上更倾向于“旅游经济圈”或者“生态旅游经济圈”,从这一角度看,应该更关注一些新的内容。由此我们发现,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省区,贯彻“双循环”部署是一个局部个性较强的命题。
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在西藏工作期间,我们专门研究过这一重大课题,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西藏融入周边经济圈的必要性是什么,突出的是经济资源的互补问题。
首先看绿色发展,我们要承认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性,在那里维系人类生存的生物资源尤其匮乏,人口承载率低,这要求从外部取得支持。第二看协调发展,西藏的经济、技术协作能力并不强,需要进一步寻求与外部的协作,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开放发展是西藏区域融入的难得契机,打破封闭走向开放才是西藏经济发展唯一的出路。第四,共享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各方已有的援助和反馈机制。第五,创新发展是西藏区域融入的基本内涵,涉及资源要素生产、技术产品创新和空间的创新。不是仅通过单方面帮扶,更是西藏和各省区之间互补合作,为彼此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系统建设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边联系、协作机制。
2011中心: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中央和全国兄弟省市对西藏的支援方面,在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对政府会形成怎样的诉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理解?
陈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央政府支持与高质量发展诉求的关系,这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和全国兄弟省市对西藏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总体供给模式,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能。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具体体现,在加快推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中央政府又有了新的诉求,而总体供给模式仍是一条不可替代的路径。一是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在多种因素制约下,西藏经济需求侧和供给侧亟须新的发展动力,发挥总体供给模式制度效能,能够更好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去,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二是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总体供给模式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发挥过历史性制度有效性,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协同城乡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以及吸纳农牧民就业等方面,总体供给模式能起到积极作用。三是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要求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之一,总体供给模式效能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四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前提下,总体供给模式效能可以在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民生领域投入,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志恒(西藏民族大学教授):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做好有为政府。在实践中,很多国家的政府也或显或隐地从经济发展的幕后走向前台,发挥着越来越直接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更为有为政府的主张提供了坚实的注脚。
从新结构主义角度来说,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尤其像西藏这样的区域,政府的有为性要求可能会更高。在西藏,政府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做到“有为”,才能带来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快速进步。一是在推动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的背景下,不断实现较快市场化改革发展;二是经济学教科书意义上的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在我国学界讨论中,很多人不太重视第一层面的政府有为,或者简单地将第一层面的政府有为性等价于政府“无为”的市场化,我觉得这值得商榷,最起码在解决包括西藏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离开政府的第一个层面的有为性是行不通的。
关注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为政府,有几个方面需要格外强调。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三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四是要把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在西藏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邬晓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离不开政策措施的支撑保障。从政策制定和实施角度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推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遵循规律,抢抓机遇,做好落实和推进工作。一要努力把中央的特殊关怀化为动力,坚定决心信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二要紧紧依托全国各兄弟省区的帮助、支持,依托利用规模宏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要努力将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转化为发展优势,完善制度机制,统筹谋划,分类实施,精准发力,切实构建符合西藏实际的现代经济体系。
三、高原经济建设的经验分析和总结
2011中心:西藏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获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可,我们也从中总结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那么,我们取得了哪些经验,下一步应关注的重点工作又是什么?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西藏经济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可以形成几个重要的共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GDP从1951年至2021年增长了1612倍。二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不断演进,产业空间布局基本上是较为合理的。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当然,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限制因素,譬如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相对较低、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内生发展动力相对欠缺,等等。基于这些方面,要抓一些关键的节点:第一,要构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展轴。从中央的政策扶持着手,提高支持西藏经济发展政策的倾斜度和精确度,并落实到具体地、市。第二,要实现区域空间功能的转变,实现各区域空间功能的明晰化,特别是要建设好拉萨这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突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要研究设立边疆自贸区的可行性。第五,要加强区域合作,提高西藏的经济活力,譬如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融入“一带一路”,还有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积极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等。
王小彬(中央党校教授):我们的经验来自历史和实践。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西藏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十分清晰的过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总结了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在西藏的中心任务如何决定西藏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等相关问题,可以得出一些基本启示,有三点是格外重要的。第一,西藏社会“两个矛盾”决定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互为基础,如果这个特殊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体现的是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一种包容性的增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第三,西藏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政治功能和政治意义,不仅仅在于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在于使西藏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顺利地融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多重意义的政治追求,这些政治意义都具有深化国家整合的价值。
毛阳海(西藏民族大学教授):1996年我发表的关于西藏的第一篇文章就主张西藏应该走特色赶超发展道路。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从理论上来说,把林毅夫的比较优势中国化理论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用到指导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是适当的。
关于特色发展的可行路径,也就是“怎么干”的问题,必须坚持以特色赶超和分类突破作为引领,在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高原特色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方面,在未来较短时间,比如10年左右,就可以局部“走在全国前列”。从发展的阶段性上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西藏实现“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冲刺期,其可行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行特色赶超战略,并率先在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方面分类突破,最终引领西藏经济实现总体跨越、全面赶超。我们应该有的一个基本定位,这就是:努力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共享发展方面正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可以继续扩大这方面优势;绿色发展方面成色十足,具备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开放发展在新时代有区位优势,具备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潜力。
久毛措(西藏大学教授):谈经验总结时,不能忽略对未来的规划。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关于共同富裕问题,需要明晰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确定工作重点。结合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内涵,西藏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需关注:一是明确西藏全面建设富裕社会的内容、总体和阶段性目标;二是着重解决西藏城乡协调发展和收入差距问题,重点关注农牧区和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包括潜在返贫人群和搬迁、移民人群等);三是完善西藏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重点关注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四是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结构,构建制度公平、政策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保障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对西藏来说,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分析西藏自身的特殊区位、区情、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期党确定的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辩证的历史过程,要结合西藏的实际,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也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特点,主动作为。
四、聚焦高原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突破
2011中心: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点和支撑,虽然西藏产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有待解决,需要进一步释放高原产业的生产力,应该如何理解这些瓶颈和释放产业生产力的关键呢?
陈爱东(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只有深入了解了瓶颈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效释放西藏高原产业的生产力,要关注到六个方面。第一,构建西藏高高原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由之路。第二,做大做强西藏七大特色产业是西藏高质量发展和富民强边的重要抓手,要打好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数字牌。第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做好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第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是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第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质量是构建西藏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第六,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西藏农牧区产业兴旺和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基于这样的定位,并从这六个方面开展工作,西藏的产业生产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释放。
禄树晖(西藏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教授):西藏自治区王君正书记在林芝考察调研时提出:把林芝建设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推动巴宜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做到“四个走在前列”。西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对林芝的定位是:着力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要清晰定位高质量发展的着手方面,譬如以深化改革打造要素聚集的洼地、建设西藏市场主体的福地、以深化改革构筑政务服务的高地以及以深化改革守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阵地。这种定位的依据主要在于林芝的一些特点以及弱项,比如区位优越、和谐宜居、资源丰富,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局部贫困程度较深、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则是薄弱之处。结合这些情况,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必须推进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深化高质量发展领域改革;二是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改革,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深化民族宗教领域改革;四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五是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六是深化党的建设领域改革。
陈远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西藏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严重缺氧,如在拉萨缺氧35%,在那曲缺氧近50%。缺氧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急慢性高原反应及各种高原疾病。高原供氧不仅具有重大国防与民生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西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可借中央对西藏关爱供氧工程的东风,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将高原制供氧发展成西藏独具特色、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制造加工、安装维修、物流运输、娱乐健身及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可着力将高原制供氧高新技术产业及有供氧保障的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成西藏两大支柱产业。
蒋晓艳(西藏农牧学院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提出了“双碳”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西藏七大特色产业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西藏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十四五”及中长期做好西藏能源工作做出六方面的重点部署。西藏清洁能源具有许多特征,比如水能、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庞大,具有良好的资源储量禀赋基础等,可以说西藏的清洁能源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另外,我们还要关注西藏清洁能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藏东南地区,其中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下游等地区的天然水能蕴藏量占全区的三分之二以上,而藏北藏西地区则是水能资源匮乏的地区,地域分配极不均衡。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于藏西和藏北地区,而西藏人口及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藏中藏东南地区,也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特点。对西藏未来十年的年能源消费总量预测表明,西藏的能源消费持续增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有效促进能源消费转型,进而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和结论,我们认为:西藏应在立足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续助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西藏力量。
(内容由赵国栋、闫红瑛、王芳艳、常青整理)
原文刊登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从略。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xzmyxb@163.com。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