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批准核酸企业上市,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耻辱!

葫芦娃 大碗楼市上海站 2022-12-01



我是个既不懂医学和流行病学的非专业人士,关于防控我闭嘴。

但是!

我旗帜鲜明的反对核酸检测公司IPO上市,并呼吁证监会禁止一切核酸检测企业上市。

我也呼吁更多的财经博主一起发声,禁止一切核酸产业链企业上市。

但凡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中涵盖有核酸检测及相关业务,都应在现阶段禁止上市。

宁愿错杀,不要放过。

排队敲钟的核酸检测企业。

近期,多家“核酸检测”企业在扎堆上市。

截止目前,今年共有5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IPO过会。

其中,康为世纪已于今年10月登陆科创板,达科为和菲鹏生物已提交注册,上市在即。

除了这五家已上市、已过会等待上市的企业外,还有数家核酸检测企业正排队等待IPO过会。

这件事情的扯淡之处,一共有三点:

第一,核酸检测企业,竟有资格去冲击创业板和科创板。

科创板的定义是什么?

最高层原文《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中,对于科创板的定义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核酸检测企业在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国家战略、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有什么突破?

以提交注册的达科为为例——

2019年以前,这是一家“科研试剂和仪器、采血设备”的批发商。其核心业务,就是把境外品牌批发到境内来销售。

这部分批发业务,占到达科为总营收的75%。

2020年疫情发生后,达科为干起了卖核酸保存液和采样管的生意。

虽然,核酸采样管的营收只能占到达科为总营收的8%。

但是,奈何这门生意利润是真高。

达科为的核酸类产品,毛利率一度能高达63.93%。

2019年的达科为,还是个净利率只有3.18%的代理批发商。

2022年的达科为,已经是净利率高达12.33%的准上市公司。

三年期间,达科为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科研突破?

——靠的不就是核酸类产品的大批量采购和高毛利么。

更扯淡的是,达科为还申领了2021年度“深圳市应对新冠疫情中小微企业补贴”。

一边当着疫情的受益者,吃着核酸检测的高毛利;一边又当着疫情的受害者,吃着抗疫纾困的小补贴;主营业务,又与“科技创新”几乎毫无关联……

像这样的企业,有什么资格去冲击创业板?

据统计——

以上五家冲击IPO的新冠检测相关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均不超过10%;
以上五家冲击IPO的新冠检测相关企业,仅致善生物一家拥有多项相关专利。

像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资格去冲击科创板?

第二,核酸检测企业,竟能满足严苛的IPO业绩要求。

科创板的上市,有着相当严苛的要求。

尤其是,对近三年的业绩评价标准非常高:

最近3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0%,或最近一年营收达3亿元。

众所周知的原因,2019-2021这三年异常艰难。

对于绝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活下去已是万幸,更别提达到“20%的复合增长率”

但偏偏这条严苛的业绩要求,对于核酸检测企业来说,最容易达到。

——哪家企业的营收,不都是一年翻两番;

三年不翻倍,你还配叫核酸链上的企业。

前面提到的菲鹏生物,2018年和2019年的营收还在2亿左右,2020和2021年的营收已经干到11亿和12亿。两年时间,营收暴增10倍。

刚被叫停上会的翌圣生物,2019年的营收还不到1亿,2021的营收已经干到3.2亿。两年时间,营收暴增2倍。

以上两点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整件事情最扯淡的第三点——

业务很不科技,但业绩很科技的核酸检测企业,冲击了科创板和创业板,有的竟然还真冲成了。

类似以上诸多企业,还被资本市场起了个特别好的名字:

核酸产业链企业。

有人张罗着给这些链上企业做“上市辅导”,有人张罗着给这些链上企业开“高峰论坛”

我去你大爷的核酸产业链企业!

我去你大爷的高峰论坛!

如果批准核酸企业上市,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耻辱。

今天的我不想与你讨论——

那些“卖伞人不想让雨停”的阴谋论,

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第一大股东是27岁大学生,第五大股东是17岁高中生”的把戏,

那些“一人注册16家核酸机构”的弯弯绕绕……

我只想与你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一家公司想要上市,起码要符合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股票是什么?股市又是什么?

股票是一种永久性的债券和融资工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股市代表着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理论上是永续经营的,这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核酸检测是什么?

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危机应对和处置方式。

核酸检测的底层特征,就决定了这门生意不可能长久的永续经营下去。

如果一家公司的其中一项主营业务,是不可永续经营的

——今年赚大钱,可以吊打所有上市公司。明年没生意,营收直接归零。

现在这家公司要上市,监管部门正确的处置方式是什么?

先剥离该项业务所产生的所有营收和利润,再来评估这家公司的业绩。

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翌圣生物”。

今年上半年,新冠业务占其总收入的近4成。剥离新冠业务后,去年的营收已不符合上市条件。

如果把这样的公司拿到资本市场上,

一旦疫情结束,其4成主营业务归零,散户必然全部炸雷。

第二,一家公司想要上市,起码要符合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前面说到,核酸检测企业上市,要先剥离新冠业务,再做业绩评估。

如果剥离之后,业绩依然达标,那是否就可上市?

依然不行!

起码现阶段不行!

做生意,要符合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正如前面所说,股市意味着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一家企业上市,就意味着这家企业未来将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一家核酸企业被批准上市,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意味着……

资本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这家企业在未来有能力通过源源不断的核酸,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这特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它将产生多么可怕的示范效应?

普通人会不会产生疫情不会休止、核酸检测将永存的错误导向,本已经不起任何打击的信心会不会被再次被击溃?


个别企业会不会动些歪心思,想办法“制造”和“创造”疫情,以实现核酸检测永存、公司业绩长虹、股价越夯越实?

说句难听的话,核酸检测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国难财”

发国难财的企业上市,就是变相希望国家一直处在“灾难”状态。

三年疫情,属于现代人类社会的灾难。挣灾难的钱,已有伤伦理道德。

夹起尾巴挣钱,也就算了。现在还跳出来上市圈钱,属实有点不要碧莲。

请牢牢记住下面两句话——

核酸企业上市,就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侮辱。

它侮辱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一个暂时的危机应对方式无法成为一门永续存在的生意。

也侮辱了最起码的道德伦理,一门发国难财的生意不能光明正大的站在阳光下。

接下来,

还会继续有更多的核酸检测企业,顶风发起IPO。

大家可以看看已发起IPO的核酸检测企业所披露的财报,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

核酸企业的利润,的确很高。

就三季度财报来看,核酸企业的净利润基本翻倍,其中增长最快的明德生物,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高达281.76%,增速最低的金域医学也较去年同期有46.41%的增长。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

核酸的利润,都是应收账款。

今年前三季度,兰卫医学、凯普医学、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谱尼测试这些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196.77%、146.32%、84.18%、76.65%、65.67%、27.16%;


其中多数企业的应收帐款超过归母净利润,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与营业总收入相当。

什么意思呢?

核酸检测的钱,地方城市还没给,全都是核酸机构垫付的。

为什么这些核酸检测企业要急着上市呢?

眼看核酸检测的钱,地方也暂时给不了。应收账款变不了现,利润就无法落袋为安。

如果上市了,应收账款变成了业绩,做进了估值里,再靠着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卖点股份,股民接个盘……

应收账款,就变现成了利润。

这样做有没有问题?

看似没问题,实则问题很大。

正如前文所说——

它既不符合商业逻辑,且有违伦理道德。

既然选择挣这份快钱,有些东西就该你受着。

凭什么你挣了不道德的快钱,让股民接了不该接的烂盘。

过去三年,不是天天讲要有“奉献精神、舍小顾大、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的大局观”么。

普通人已经讲了三年大局观,现在也该轮到你核酸检测公司来讲讲“大局观”了。

毕竟你们也连吃三年,吃的满嘴流油、膘肥体壮。

一周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已陆续发文:要从严审核核酸企业的上市。

但是,从严审核还不够,应该是禁止一切该类企业上市,就像当年一度杜绝房企上市一样。

最后,作为一个野生媒体,虽然我知道这种呼喊也没什么屁用,但我还是想说:

请旗帜鲜明的反对核酸企业上市!

请证监会停止一切核酸企业上市的审批上会!

请更多的财经博主发声呼吁禁止核酸企业上市!

请做业务的券商停止助纣为虐,什么钱挣不来,非挣这种钱!

请严惩建立针对核酸检测企业和机构的征信系统,一旦发现造假,永久吊销执照,永久禁入医疗及相关行业,而非简单的处理几个当事人,最多再罚点款!

当下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

矫枉必须过正,宁愿错杀不要放过。

点击关注公众号







如果你想在上海买房,落户,不知道怎么选,欢迎扫码咨询我们!

我们的咨询师都已服务过大量客户,经验杠杠的,好评率、转介绍、口碑都不错,一定能帮你解决买房、升学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