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本该当二师兄的我,咋成了最惨临时工
“贱民阶层”的苦逼及其存在的意义。
各位好,昨天《八戒:我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一文写完后,好多读者问我,悟空、八戒、沙僧你都写了,下一篇是不是该写写师父唐僧了。
我说你们好像忽略了取经团队中另一个重要成员:白龙马。
虽然西游记原著当中,明明白白写的是“五圣归真”,但现实中一般点评西游记,说的都是“师徒四人”。
这足见取经团队中真正的“小透明”,不是沙僧,而是白龙马。
可是读了今天这篇文章,你会发现,白龙马不仅是取经团队中谜团最多的一个角色,也是这个团队能维持不散伙,不可或缺的粘合剂。
1
白龙马的奇怪,首先奇怪在他的“位分”上,大约了解过西游的人都知道,唐僧四个徒弟的入队顺序,是:
一、五行山收孙悟空。
二、鹰愁涧收白龙马。
三、高老庄收猪八戒。
四、流沙河收沙和尚。
如果按照这个顺序给徒弟们做排行的话,那么二徒弟不应该是猪八戒,而应该是小白龙才对。佛教讲众生平等么,哪怕小白龙失口吃了唐僧的马,被观音惩罚取了宝珠,自己化成马驮着唐僧。你也不应该对人家有所偏见才对。
但奇怪的是,小说中白龙马不算进徒弟序列论排行这个事儿,居然是大家都接受、且默认的——连白龙马自己都认可,宝象国发现打不过奎木狼,白龙马想去请悟空帮忙的时候,他怎么跟八戒说的?——
那白马认得是八戒,忽然口吐人言,叫声“师兄!”这呆子吓了一跌,扒起来往外要走,被那马探探身,一口咬住皂衣,道:“哥啊,你莫怕我。”
“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
“师兄啊,莫说散火的话,若要救得师父,你只去请个人来。”“你趁早儿驾云回上花果山,请大师兄孙行者来。他还有降妖的大法力,管教救了师父,也与你我报得这败阵之仇。”
你听,一口一个师兄,丝毫不顾八戒比自己晚入门的事实。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跟沙和尚管猪八戒叫“二师兄”,白龙马这里是省去了那个论排行的“二”字的。
是他的口风习惯就如此么?
也不对,提到孙悟空的时候,他依然管其叫“大师兄”。
说明故事中白龙马、或者说故事外的作者写到这里自己也觉得别扭——真论排行,白龙马其实才应该是“二师兄”,他应该叫八戒“三师弟”才对。而只叫“师兄”,一是自己不把自己算在排行里,二是也避免了这个尴尬。
但即便奎木狼那一回,白龙马作用可谓力挽狂澜,也即便取经路上白龙马扛了个人,比扛行李的八戒活儿还重。取经路上唐僧逢人介绍起徒弟,说的都是:“我这大徒弟孙悟空……二徒弟猪悟能……三徒弟沙悟净……。”丝毫不顾及他胯下那批白龙马的感受。
悟空、悟能、悟净,其他三个徒弟都有法名,唯独白龙马,连个法名都没有,给人感觉像个不入流的编外人员。
而到了西天大雷音寺,真要封赏的时候,白龙马也是明显比其他取经团队人员低一等的——前文我们讲过,师徒四人中,除了猪八戒因为老跟领导讲价钱,得了个“顽心未泯”的评价,得了个“职正果”,位阶落到“使者”之外,唐僧、悟空、沙僧,得的都是“大职正果”,果位不是佛也是罗汉。
可是对比起来看,本应是“二师兄”的白龙马其实更惨,取经路上一路勤勤恳恳,也没犯什么领导的忌讳。但最后依然只被加升了个“职正果”,封为“八部天龙马”。
我上回说了,从西海龙宫三太子转职变成八部天龙马,相当于从天界畜生编评级调动成了佛界畜生编。小白龙“当牛做马”驮着唐僧走了这一路,到最后原归原,还是个畜生。你说这事儿弄得。
最后,众僧高宣佛号的时候,小白龙的“八部天龙广力菩萨”之名似乎理所应当的排在八戒和沙僧位份之后——这就是说,哪怕要照顾观众情绪,强行大团圆了,作者也没顾及小白龙先入队,资历老的事实。
所以灵山上最委屈的不是八戒,而是小白龙——明白原著中为什么佛祖要做好封赏之后再还他宝珠、着人把白龙马推入化龙池中了么?先变回龙形人形,我估计白龙马也得跟八戒一样喊冤。
而如果跳出小说本身,站在作者对整本小说谋篇布局的角度去考虑,你又会觉得白龙马的这种矛盾本来是可以规避的——鹰愁涧遇白龙马那一难,除了要和前一回凑“心猿意马”这个趣儿之外,从故事情节上看,其实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小白龙入队之后没打什么妖怪,主业就是驮着唐僧,很多章节甚至都不被提及。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鹰愁涧收白龙马这个情节直接安排在流沙河收沙和尚之后?这样小白龙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四师弟”,到了灵山,修成果位比其他四人低,也就没人有什么话说了。
可是作者偏不这样写。
我想上述所有这些看似矛盾之处,用一个理由就可以解答。那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在有意暗示白龙马有别于其他徒弟的低人一等、不入流的身份。
原著中的白龙马,与其说像是悟空、八戒这些人的师兄弟,大不如说更像传统寺庙里“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甚至干脆是受雇于寺庙,打杂的仆人。
或者,用个现代人听得懂的说法,悟空、八戒、沙僧这些人是有编制的“正式员工”,而白龙马却像个没编制的“临时工”。
临时工当然是不能享受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单位按资历提拔的时候也没他的份儿的。于是白龙马这整本书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也就是说,哪怕在取经这个五人小团队中,人员也居然分了三个档次——
唐僧是师父、领导,有最终决策的权力,
悟空、八戒、沙僧仨人是徒弟、正式员工,有提建议、参与谋划的权利,
而白龙马只是个真“当牛做马”的临时工,不仅平常连个说人话的份儿都没有。
偶一开口还得管晚入门的八戒叫“师兄”,平时投宿人家谁住僧房,它睡马厩,人家用斋饭、它吃草料,怎一个惨字了得。
那为什么非要这样写,而且特意让取经团队在有三个人的时候就有了三个层级呢?
不得不说,《西游记》这位作者,是懂管理,尤其是中式管理。
2
先要解一个闷。
我说小白龙天生“低人一等”,肯定有读者有疑问:人家是“西海龙宫三太子”啊!妥妥的天庭贵族出身。取经团队里就属他投胎投的最好,出身最高贵,怎么可能低人一等呢?
这样说,你可能是没看懂西游记里的龙族到底是个什么地位。
读西游记里有没有发现?四海、以及这河那井里虽然都有龙王,但他们的地位好像有点微妙。
说尊贵吧,好像他们确实是天庭承认的“在编神仙”,孙悟空大闹龙宫,东海龙王跑去给玉帝告状,口称“陛下”自称“臣”“小龙”,而玉帝也回称他一声“龙神”,似乎很给他面子。
可是你说龙族的身份低微吧,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丞相遗书托冥吏”这个引出太宗皇帝起意取经的回目里,泾河龙王居然能被魏征给斩了,而且被砍的理由只是下雨误了时辰,泾河龙王在这一回里的表现也是哭哭啼啼、奴颜婢膝。
再看其他的回目,天界龙王们的生活状态也非常不美好,基本处于一个动辄得咎,说杀就杀的状态。
小白龙本人,因为得知自己被新婚妻子NTR,纵火烧了玉帝送的明珠,就吓得他爹西海龙王熬闰自己表奏天庭,告了忤逆。
注意,悟空、八戒、沙僧这三人在取经任务下派之前,虽然都是犯了天条在人间坐牢,但好歹无性命之忧。唯独小白龙,如果不是菩萨搭救,真的就直接被砍了。
再往后看,让小白龙惹出这番祸事的碧波潭龙王一家,因为另择了个“贤婿”九头虫,最后闹得自己一家被满门抄斩、夷灭九族了。基本属于唐僧取经路上拦路妖怪里下场最惨的那一档。
可是,不是说好了,《西游记》的潜规则是“有关系的妖怪都被神仙接走了,没关系的妖怪才被猴子一棒子打死”么?碧波潭龙王大小也是个龙王啊!他要什么关系?他自己不算天庭在编人员?
再有,表明天庭真实地位身份的蟠桃宴上,遍请天下各神仙,但除了孙猴子没请之外,估计龙王一族也是统统没请的。因为蟠桃宴菜单上,公然写着“桌上有龙肝和凤髓,熊掌与猩唇。珍馐百味般般美,异果嘉肴色色新。”
你说把龙王们请来,让他们自己吃自己,这总不太礼貌。
那么,龙族在天庭里到底是个什么地位呢?
这个答案,其实要从对佛教影响极深的印度神话当中去找。
在印度最早的神话《梨俱吠陀经》当中,龙王布利陀罗(Vritra)就是专管降雨的水神,本来为仇作怪,在人间蓄意制造干旱,后来天神降世,雷神因陀罗骑着白象到海中打败了这龙王,被降服后的龙王被迫答应完全听命于天神,按时行云布雨,不再闹妖。
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故事,显然就是后来“哪吒闹海”故事的最初原型。
而佛教中为什么有“降龙伏虎”的说法,以及为什么《西游记》中龙王必须按照玉帝指示行云布雨,稍有不从,就要开刀问斩。都跟这个原初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龙”这种在人间的至高无上、代表皇权的天花板级存在。在《西游记》的故事体系当中,却是神仙中的“地花板”。我总疑心作者在这样写未尝没有借“写鬼写妖”的神魔故事好好嘲讽一把现实中不敢嘲笑的皇权的意思——皇帝不是自比为龙么,来来来,我就给你写写天上的龙被整的有多惨。
在《西游记》没有写出来的“天界史前史”当中,龙王们是已经被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这帮神仙降服,打断了脊梁,甘愿为他们当牛做马的存在。
或者,可以用八个字来精准概括龙族们的尴尬处境:前朝遗老、统战对象。
这样一说,你是不是就理解了?
为什么玉帝要对龙王保持表面上的尊敬,尊称其“龙神”?
因为你在表文中都一口一个“小龙”“臣”“伏乞”的向我服软了,那我不如就给你个口头上的面子。
毕竟,行云布雨这事儿,还是你们龙族专业。
为什么西海龙王一看到儿子烧了玉帝赐给的明珠,就吓得连掩饰都不敢掩饰,不顾父子之恩,赶紧揭发上告?
因为作为被天庭重点监控的对象,西海龙王早就因为耳闻目睹亲族们动辄受戮中被吓出PTSD了。他不敢隐瞒身边发生的对玉帝的丝毫不敬,因为一则怕被被人揭发后全家受灭顶之灾,二则也知道根本瞒不住——玉帝大哥在重点看着你呢!什么龟丞相、蟹将军,怕不全是天庭眼线。
多说一句,杨洁导演的剧版《西游》当中,贴心的让西海龙王和小白龙在鹰愁涧见了个面,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
实际上原著中,这对经历彼此揭发的父子是恩断义绝、死生不复相见的。
我觉得,杨导特地安排这一段,还是蛮体现人文关怀的,是一个讲给经历特殊年代的那代人听的抚慰童话……
杨导人真好。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碧波潭龙王那一家的表现。
好多人看剧版《西游记》会觉得碧波潭龙女公主是不是眼睛瞎了?放着相貌堂堂的西海龙宫三太子不嫁,非要出轨一个丑陋不堪的妖怪九头虫。
实际上,在西游记那个世界里,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谁不嫁谁哪是龙女自己说了算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女这次悔婚另嫁,其实是得到了她老爹碧波潭龙王默许甚至纵容的。碧波潭龙王见了九头虫一口一个贤婿,显然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
而原著中的碧波潭龙王是个“其志不小”的人,小说中他第一次出场是在铁扇公主那一回,牛魔王外出吃酒,赴的就是他的宴会。
请注意,这里绝对不是作者凑数硬写的。
牛魔王是什么人?五百年前孙悟空扯起“齐天大圣”的反旗、领着七十二洞妖王造天庭的反那一次,牛魔王就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有前科的政治犯、地头蛇。
那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看,碧波潭龙王又是把女儿嫁给神通广大、跟二郎神、孙悟空都能打个五五开的地妖九头虫,又是拉拢牛魔王这种造过反的地方实力派。
哦,对了,他还自称“万圣龙王”。
那你猜猜看,这个碧波潭龙王,他想干什么?
我想起另一部四大名著里,也有这么一个其志不小的“前朝皇亲”,到处结交本地的“英雄豪杰”。总让人感觉是在憋着放大招。
那本书叫《水浒传》,那个人叫小旋风柴进。
所以你知道碧波潭龙王最后为什么得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了么?
名义上是女儿女婿偷了东西,兼妨害了唐僧取经的伟大计划。
实际上呢?别以为天庭不知道你这老登在憋什么好屁!
龙王一族,名虽尊贵,但实则却是天庭当中的“政治贱民”。这才是小白龙真正出身。
3
《西游记》到底作者是不是吴承恩这事儿,目前尚存争议,以后另文再讲。但该书写于明朝嘉靖年间应该没跑。而小白龙“政治贱民”这个出身,恰好又是小心眼的明朝皇帝特别爱搞的。
仅仅明成祖朱棣的那次“靖难之役”,就创造了一明一暗两拨“政治贱民”。
一拨人是所谓的“建文遗臣”,所有在朱棣进了南京城之后依然坚持效忠他侄子建文帝的臣子都被诛杀,活下来的子孙中男人被打入“贱籍”,子孙世世代代都只能“操营鄙业”,地都不让你种,当然更不允许你考科举。
当然更惨的还是这些人的女眷,建文遗臣黄子澄的妹妹和齐泰的姐姐还有两个外甥媳妇都被朱棣送到了教坊司当做娼妓,每一日一夜安排二十个军汉对其进行轮奸,最后连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而生下的孩子中就有一个女儿。而朱棣得到这个奏报之后的评语是:“甚好,小的养到大,就又是一颗摇钱的树儿!”
虽然“顺昌逆亡”是中国古代政治游戏的第一准则。但政治迫害搞到这种份上,要祸连子孙万代,也算他老朱家首创了。斯人斯言,何谓天子?真连流氓都不如。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明代另一波暗地里的“政治贱民”。
由于朱棣的靖难之役是打着“反对奸臣离间太祖骨肉”的旗号搞的。所以成功之后他就拿自己那些兄弟子侄们很难办——他即不好学着侄子继续搞削藩,自我打脸。又担心这帮都姓朱的亲戚有样学样,将来也搞个“靖难”,多了自己子孙的江山。
想来想去,朱棣最后给了宗室们一个跟《西游记》里玉帝给龙王十分酷似的待遇——名义上尊养、恩养,实则防范、提防、找到由头就剪除你。
明代的宗室只要一出生就有俸禄,哪怕是最低等级的奉国中尉,一辈子也可以(理论上)吃穿不愁,且宗室降到奉国中尉这一级就可以世袭罔替、永不降等了。可谓天生的铁饭碗。
但是,从永乐时代以后,明朝对宗室的约束和监视又是非常严厉的。宗室接受恩养的代价,是他们不能从事任何职业,甚至出家当和尚道士都不可以,这辈子唯一的任务只剩下吃饭生娃——这是生怕宗室有了营生能力和社会关系网就会“生乱”。
不仅如此,就像西游记了这潭那井里的龙王被圈禁在自己那巴掌大的一汪小水里一样。明代的藩王们一旦受封,非诏不得离开封地。且在封地里也要接受官员们的严格监管,除了祸害百姓基本百无禁忌之外,却有诸多看似很龟毛的规矩必须遵守——比如藩王不允许与民人结拜、叙齿(彼此称个大哥二哥,大师兄二师兄之类的),甚至不允许饮酒,因为害怕藩王一喝酒给下人赏个银钱、拉进个关系之类的,容易滋生“反意”。
于是到了明末,宗室个顶个都被圈养成了干啥啥不行的铁废物——明白为啥小白龙战力那么渣了吧?
搞“偷袭老同志”,他居然都打不过奎木狼。
还有,藩王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孙有出言不逊或忤逆皇帝的行为,必须立刻向皇帝上告。如果自己不上告,被当地官员发现、揭发。藩王自己也是要受惩罚的——明白为什么西海龙王举报自己三儿子了吧。出处在这里。有明一代宗室父子互相检举揭发、甚至诬告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多的。
于是你可以看出,《西游记》中作者对白龙马的描写,是结合了上述两种当时现实中存在“政治贱民”阶层去描写的,其中白龙的出身显然更多借鉴了明朝的宗室——这一点上,作者胆子真的是非常大的,虽然用了曲笔,但放在当时,有文化的社会精英应该都能看出这是恶毒攻击朝廷政策。
而小白龙化作白龙马之后,他在取经团队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明显更有类前者。
4
观察人类的古代史,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崇尚人人平等主张,未必一定能塑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恰恰相反,是那些阶层化十分分明,甚至阶层之间歧视和压迫尤为残酷和剧烈的社会,却往往呈现一种“超稳定态”。
佛教所起源的印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印度原本流行的婆罗门教,因为把人划分为四大等、其下“不可接触者”这样贱民阶层而成为种姓制度的典型代表。
与之相比,后起的佛教却是强调“众生平等”的,似乎是更进步的宗教。
但奇怪的是,更进步的佛教在印度本土流行了数百年之后,却逐渐销声匿迹了。反倒是婆罗门教,在公元九世纪经过商羯罗的改革之后,以印度教的姿态迎来了复兴,直到今天依然流行于印度。所以印度至今种姓歧视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事实上,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之所以重要,就是他赶在佛教在印度式微前最后时刻,把佛教的火种接引到了中国。而在玄奘离开后,佛教在印度就进入了末法时代,后期的印度本土佛教甚至开始向印度教学习,在本应当一视平等的僧众当中也区分出了种姓。让这种宗教和印度教的对抗失去了原初争取平等的意义。
而在玄奘法师的故乡大唐帝国,把人分作三六九等,特意歧视、虐待其中一部分贱籍制度也非常流行,
唐朝时,贱民规模庞大,贱户制度空前发达,《唐律疏议》涉及良贱身份的律疏,就有百余条。
就像西游记中白龙马是“脚力”、牲口,而不是唐僧的正经徒弟一样。唐朝贱民的法律地位也等同于畜产,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考科举,也不能和良民通婚,且所生育仍为贱籍,甚至连“姓”都被抹去了——我们今天提起白龙马,管它叫白龙马、小白龙,而很少有人记得他大名叫敖烈,观音更没给他起个名叫敖悟x,你咂摸咂摸,是不是也是这一个意思?
而现实中,唐代的贱籍制度在经历宋代因商业发达而短暂松弛之后(商贸永远是奴役最好的解毒剂),到了明代,就又被恢复了,还如前所述染上了浓重的打击迫害异己分子的色彩。到了清朝则有样学样,继续执行。
为什么古代王朝都如此酷爱在民众中划分出一小部分贱民阶层呢?
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当中其实写的明白: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贱民阶层存在的妙处,就在于能同时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安慰和恐吓——我是受压迫,是日子过的辛苦,可是看看比我更下面的贱民阶层,他们还一点权利都没有呢,生活还朝不保夕,日子远不如我呢。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心过活算了,别乱闹,闹到最后,把我也打入了贱籍,日子怕是还不如现在。
这就是很多中世纪王朝的驭民心法,也是真实历史上不平等为何能长久的战胜平等的原因——把一部分人打入另册的“贱民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人性中的胆怯与邪恶。
而在《西游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观音菩萨给唐僧安排收徒顺序,是悟空、小白龙、八戒、沙僧,而非看似更顺的悟空、八戒、沙僧、小白龙。
菩萨这个安排,明显是有意而为的。
唐僧从五行山下放出悟空之后,悟空一方面确实感恩唐僧相救,但另一方面其实是不愿受到约束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尤其后来观音还使绊子,给他加了个紧箍,这时候悟空的怨气正达到最高点。鹰愁涧找了观音之后,还一把扯住他,直喊“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这时候如果直接让唐僧收了八戒、沙僧,你让悟空怎么想?——我堂堂齐天大圣,怎么跟这帮呆子混到一起去了?
但这个时候,观音让唐僧遇到了小白龙,还让他变做马,驮着唐僧西行。这个时候悟空又是什么心态——堂堂西海龙王三太子,虽说打架是个铁废物吧,但进了取经团队,却要当牛做马,这地位还不如俺老孙呢。
只要团队里有了待遇的还不如自己的人,就更容易“安分”,无论猴儿还是人,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心态。
更关键的是,到了天庭,白龙马还成了“奖励底线”,用以惩处取经路上“表现不好”的八戒。
表现得好了,跟唐僧一样,成佛、加升“大职正果”,
表现得不好,就跟白龙马一样,给个不入流的名位,加升职正果。
这么一对比,是不是显得如来就赏罚分明了?以后再布置个什么任务,何人敢不从?
只是苦了小白龙,你看《西游记》原文,师徒四人一路上皆有悲喜,唯独白龙马,除了宝象国开了一口、垂了一次泪、倒着辈分叫了八戒一声“师兄”,就再鲜有什么台词可言。
他成了取经路上真正吃苦最多、得利最少、没有发言权、甚至喜怒哀乐都不配被多写一笔的“透明角色”、“不配被看见的一小撮”。
而在现实中,白龙马这样的人真的少吗?哪个单位没有干活最多、得利最少、问就是“你没编制”的临时工呢?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生活最辛苦,却默默地生、默默地死,毕生辛苦只作为别人人生安慰剂和恐惧阶层沦落对象的一群人呢?
这是生活的无奈……不,更确切也勇敢的说,这是人类自己基于人性中的丑恶,而蓄意制造的一种不公。
只是我在想,西游记的那位作者,把出身龙族、三太子、贵族的小白龙写成这样一个当牛做马的取经“临时工”,确实是妙笔。
他似是在讽喻,“贱民”的分野其实是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甭管你出身怎样高贵,“卵巢彩票”中的多么好,因缘会合、异时异地,你也许也会成为别人胯下那匹不配被看见的白龙马。
避免这种悲惨际遇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么,在无边的黑暗森林里谨言慎行的投机、处心积虑的内卷、却永远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中,害怕自己阶层沦落。
要么,让阳光照进黑暗森林,让芸芸众生真的如是我闻:众生平等。
我想,作为一个看尽历史的循环苦难千帆过尽的现代人,应该去选择后者。
全文完
本文9000字,感谢读完。
最后多说两句:
最近这几篇解析,越写越长。
好处是写的渐入佳境,一口气看完的忠实读者估计会觉得过瘾。
但缺点也有,重新开号之后,本号的基础粉丝本来就少,文章一写这么老长,还写的是冷话题,更没人看了。
所以,挺难两全的。
请看完并觉得不错的朋友多支持吧。
转发推荐给可能喜欢的朋友,打赏或者关注都可以。
多谢了。
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下一篇我们讲最有意思的唐僧,但今天着实累了,明天能否写出来,看情况。
愿您喜欢这篇文字,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