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再去找个班上
各位好,昨天身体累垮了,头疼了一天,没写稿,请了个假。
看到好多读者朋友留言关心,在此谢谢大家。
这里想特别回复其中的一条留言,它应该来自我的一位长期读者,这位读者说:小西,你把文章当成自己的谋生手段,这样过于影响你自己的写作状态和生活质量了。他建议我找一份别的工作区给自自己提供稳定的收入,这样可以用更啊昂扬的热情和自由去投入真正热爱的写作当中去。
留言的大体意思如上,有总结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去看昨天留言的原文。
首先我感谢这位读者朋友的好意。
但您可能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我自己的具体情况。
的确,从辞去公职到纪念我已经纯靠独立写作为生三年的时间了。期间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份职业的不稳定,有的时候,你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你之前努力积攒的所有东西就一夜之间突然全没了,你不得不从头开始做起,一点一滴的重新开始积攒自己的粉丝、阅读量和收入。我今年陷入的就是这种状态,经历一系列波折,换了几个号,这个新号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从零粉涨到了三万读者,有了相对稳定的阅读量。虽然找回来的读者与当初不可相提并论,但好歹有一些,也算让工作重新步入正轨了。
但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我比过去几年更吝啬于给自己休息时间。生活的紧迫感时刻催逼着我,过去我虽然也号称“日更”,但每个月真正新写的文章也大约就是二十篇左右,好歹周末都会休息,但最近两个月真的是几乎天天日更。而且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跟很多每天定时播报俄乌、以哈战争进度、或者其他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写作者不同,我总想让每篇文章都写出新意,这就让工作量激增,写稿的每一天,几乎醒着的时候都在工作或者充电的状态,长期下来身体确实受不了。
那么接受这位读者的建议,去“找份工作”是不是可能会有所缓解呢?
我觉得不然、
首先一点当然是现在的工作不好找。我今年刚好过了35岁,大家都知道35岁在当下中国找工作是一道坎,除了公务员已经不能考了之外,大多数企业也都不接受年纪这么大(其实也不大)的员工过来“养老”。
事实上,在大约前年年末的这个时候吧,我以前的号停了很长时间,当时我还不到35岁,的确认真考虑过放弃写作事业,去重新给自己找个班上的。
但一圈找下来之后,发现大多数工作的条件都是比较“苛刻”。这里的“苛刻”,我得打引号,我指的是以我将付出的劳动和其所得而言。而且也并不比我自己写作谋生更稳定。
严格的说,在目前的中国职场上,大多数企业在用工时都秉持“掐尖”的原则,不仅要挑员工,还要挑员工最能打能拼的那段时间为企业效力。所以很多企业才会有“35岁以上员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管理。
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没有,对工资要求低却愿意加班996。倒给我是老板,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生存。我也更愿意优先雇佣年轻人。因为目前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压力确实很大……这一点不多说了,写出来成了一篇财经文章了。
退一万步说,就是找到了这个班上,公司的领导大约也希望我努力拼搏、996,而不是上班磨洋工,下班养好心情和闲暇写文章。
像我现在这样一天一篇的写文更号,每篇还动不动就上六七千字,号的影响力如果大到领导关注到了,人家一定会有意见——我付你工资你还不给我拼命干活。有闲心干这个副业,你肚脐眼吹小号——你怎么想(响)的你?
其实都不用试,我当年没辞职之前,那份工作还是体制内,待遇很好、闲暇很多,当时想的也是业余写写公号文章,平时在班上工资照拿,旱涝保收。
但最后我还是辞职了,为什么呢?
就因为我领导也是我读者,他也看我文章。但领导爱看你文章是一码事,不愿意你业余写文章是另一码事:因为你业余时间网上写稿,你是在明处,你给同事带的示范效应就是班随便上上,业余时间可以忙自己的。这是多么坏的一个影响?任何领导都是不能容忍的。
至少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公司是可以容忍这种行为的,体制内不行,体制外其实更不可能。
所以我所面临的职场选择,没有这位大哥说的那么轻松,不是说“随便找个班上”就能找到的。您不在我的处境中,您不知道我面临的难处——长期写作这个职业,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它就必须是一个全职的工作,我要么以此为生、要么则要完全放弃它。我辞职时面临的那个选择题,其实永远跟随着我。
那么找份兼职又如何呢?比如送送外卖、开个滴滴?
其实这个路,我也是想过的。要不然前两天我不会去看《逆行人生》,看完还那么敢动。
你用心考察一下目前外卖、滴滴这些行业就会发现,它也是需要你全职去做才能凭此维持生计的。很多时候,甚至可能需要“超全职”——也就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那么,您觉得如果我干了那么一份工作,我还有可能每天下班之余去写长文么?
不会的。
这里想说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几个月前,我在上海长驻了一段时间。当时也是旧号没了之后,想跟一家公司的朋友合作,看看能不能“半入职”一下,给自己增加一点稳定感。
当然最后这个尝试不算太成功。
呆了几个月我就又回来了。
只是临走的时候,我收拾行李,打了个车去地铁站,结果车一来,我一看。居然是辆特斯拉model S,低配至少也得八十多万的那种。
我都惊到了,上车我就问,我说您这车都开上了怎么还出来跑滴滴?
人家司机跟我说他以前也是公司高管,车也是这两年刚买。最近被裁员了,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就出来跑个滴滴。
我说那你跑滴滴能补贴家用么?
他跟看外星人一样看我一眼,说:当然不能,跑一单才几个钱啊?这点钱咋够在上海生活?
然后他就给我大体算了算生活成本和滴滴收入。
最后揭晓谜底,说他家里有点底儿,已经财务自由了。出来跑滴滴就是不想让自己闲着,“要与社会保持连接”(这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而他就喜欢开车,兜风之余顺手拉个客。
说完了,这哥们还试图给我表演一把model S那傲人的零百加速背推。
我说:您慢点、慢点,我这地铁站都快坐过了。
下了车我就想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人和人命真的不一样,哪怕同样“不上班”、同样是跑滴滴,也不一样。你是为了生活,人家是为了“保持连接”。
第二,兼职毕竟是兼职,在你兼职不是抢银行的前提下,如果你想靠兼职维持生计,那你肯定要在兼职上付出比正职挣到同等钱多得多的付出。
所以找个兼职维持生计的同时,业余时间还能做其他自己喜欢事业,这是不可能的。
我的家乡在山东,著名的考公、考编大省。很多外省的朋友喜欢那我们山东人这个“体制内偏好”开涮。他们是不理解山东人对“铁饭碗”这份向往到底从何而来。
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无论南流还是北流,都经过我们山东。屡次改道对流域内的农民影响都是极大的,因为他们好不容易从上一次逃荒当中归来,盖好屋舍、划分好田地、安安生生的种上几年的田地。突然一场洪水再来,你几年的辛苦努力就顷刻之间全没有了,不得不再度背井离乡去逃荒。
所以,山东、乃至整个黄泛区的农民,亦或者说处于季风带上“靠天吃饭”的中国人,我们骨子里其实有点像大刘笔下的“三体人”,在朝不保夕的乱纪元中生活了太久,所以无比向往一个能给他们稳定生活和收入的“恒纪元”,让他们去安稳的生活。
所以我们崇拜大一统、崇拜体制内、信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认为只要有一个铁饭碗,能够安稳的生活,其他一切自己看不惯、不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事情就都可以忍下来。
但我们似乎忘记了被富兰克林和哈耶克反复吟诵的那个名句:
“欲放弃自由以换取苟安的人,终归即失去了自由,也得不到安全。”
稳定本身其实是不值得追寻的,当你为了某个铁饭碗,为了“有个班上”,为了不替自己下个月在哪里就食发愁而去屈就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损耗你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最终你一辈子可能就这样在屈就中过去了。活了等于没活。
这就是“稳定的生活”给普通人带去的“驯化”。
就像屠格涅夫讽刺俄罗斯小地主们时说的那样——“他们一辈子都在忙活自己的那片田、那只猪,最后他们自己也成了那片田,那只猪。”
话说的是狠了点,但表达的意思是清楚的。你不能为了生活的稳定,去屈就。走出来,凭自己的心意生活,虽然很累、虽然朝不保夕,但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想做个“反山东人”,我不想为了一份铁饭碗拘束我自己的人生。
而反过来说,既然我连铁饭碗都替自己砸碎了,也注定不会再去找一份瓷饭碗来屈就此生。
此后的余生,我就想像个游吟诗人一样,走哪儿唱到哪儿,全靠自己的本事谋生。
挺好的。
结尾我想提一嘴莫扎特,他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创造了无数优美动听的旋律。但我觉得莫扎特写的最好的一曲,其实是他的人生——
莫扎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辞去公职,靠自己的创作之笔为自己谋生的人。“独立音乐人”这个概念,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在他之前,如巴赫、如海顿,他们都有自己所服务的贵族老板。虽然生活安稳,但他们无法去信马由缰的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但莫扎特不一样,他原本接他父亲的班,在萨尔茨堡大主教那里上班,可是因为主教不赞同他的作曲方向,两人最终闹掰了,莫扎特炒了主教大人的鱿鱼,从此到维也纳当起了“维飘”,靠作曲谋生。
电影《莫扎特》里有这样的桥段,莫扎特的父亲去维也纳看他,问他“你为什么不给贵族做音乐家教呢?那样能挣一些稳定的收入。”
莫扎特说:“做家教会妨碍我的作曲。”
一句话就把担心他生计的他父亲给打发了。
他父亲担心的是他的生计,
但莫扎特更担心自己的理想。
莫扎特的不幸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欧洲市民阶层的音乐市场还不足够成熟,他创造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曲目,无法给他带来足够丰厚的收入——虽然如果省着花,其实也足够了。莫扎特和他妻子的挥霍,也要为他穷死的悲剧负一定的责任。
但莫扎特毕竟作出了“独立创作者”的尝试,他走了这条路,并几乎把这条路走通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贝多芬、李斯特、勃拉姆斯、帕格尼尼、舒曼、瓦格纳、肖邦……才有了这些独立创作者们不再奉命“应制”作曲,而是想写什么写什么的自由。
当贝多芬跟侮辱他的公爵闹翻,写下“公爵,您之所以完全是因为您的出身,而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完全是因为我的努力。公爵现在有,以后还会有,而贝多芬只有一个!”时;
当肖邦给在他弹琴时聊天的沙皇甩脸色,说:“陛下正在聊天,我应该保持安静”。“不,我不是俄罗斯作曲家,我是波兰作曲家!”时;
我们应当知道,是莫扎特走出的那条独立创作者的道路,是他用人生催熟的那个欧洲市民阶层音乐市场,给了这些后来者走向自由、不依附权贵的硬气与骨气。
所以莫扎特写的最好的曲子,是他勇于出走的自由人生。
我当然没有莫扎特那么伟大的才华,但我想把我自己的余生,当做一次小小的实验。我想用自己的笔试一试,看看我写我心的独立写作这条路,能不能如同当年的作曲者一样,从最初看似不可能的小径,最终被走成一条通往自由与尊严的坦途。
如今这条路走了三年,跟大家汇报一下“实验近况”:
虽然多有挫折和风雨,但我觉得,这条路,我依然还可以走下去。
这就是我对这位好心读者的回复:感谢您的支持与建议,但我暂时还不会再另找工作——因为
一则,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了,
二则,如果找到了,我一定得放弃我的写作,与您作别,
三则,我想在余生中按自己想写的去写,按自己想活的去活。
是很累,是很辛苦,是非常不稳定,是有不如意,但我累并快乐着。因为这值得。
全文完
本文4500字,尚有微恙,所以写个随笔自述心曲,愿您喜欢。
今天的配乐,为您献上莫扎特名作《后宫的诱逃》的序曲。
苏丹的王宫虽然安稳,但在那里空活一世,也抵不上自由人一天的生活。
请三连加关注,多谢了,祝您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