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的确没有雅量或义务,给刺痛自己的牛虻付钱。
比如我回想起毕业头几年真的过了很穷苦的日子,我是学历史出身的,大学时总想着毕业后有机会读过万卷书后行万里路,把书本上看到历史现场都自己一路走一遍。可是工作之后单位每年只有五天的年假,平时则996忙的跟狗一样。根本无法规划太长途的旅行——而且出去了以后会时时刻刻体会到,五天的年假也算是单位对我的一种仁慈,因为外地尤其是国外的住宿费用真让我感觉肉疼。20几岁的时候我没到一地一般都只住胶囊旅馆,有一年,元旦前夕,总算把年假请出来出去旅游,邻回的那一天订的廉价航班因为目的地机场雾霾延误了,再多花钱订机场旁边的酒店我又不舍得,就在机场住了两夜一天才总算等到返航的班机,回来后马上接上当天晚上的夜班——因为同事已经帮我顶班时间很久了。那天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真的是欲仙欲死。可同时内心居然还有点开心——因为航空公司为了航班延误理赔了五百块钱,当时对我来说这真是不少钱了。那个时候花钱抠门,一直就是心心念念想给自己买个房子,有了房子倒不是为了娶媳妇,而是那样我才能放纵自己爱看书的习惯,给自己多买书,不然频繁更换租房、每到一地都搬书真的很不好受。另外便宜的出租屋环境一般都很不好,我经常与陌生人合租,邻居的吵闹对喜欢安静的我来说简直是个灾难。所以真的特别迫切想要有个自己的房子,改善生活。可是记得那几年房价上涨特别厉害,每年无论怎么节省,攒下钱都还不够当年房价涨幅,所谓“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的感觉,我这人反应慢,等了三五年后才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咬牙买房上了车,之后因为有压力,花钱可就更抠门了——这么说吧,2020年我开始写公众号,经济情况有所转圜之前,我都没买过外卖吃,因为嫌贵。当然,这些事情今天想来,都有些像笑谈,这几年感谢大家的支持,我过上了比原先宽裕不少的生活,可打扫家时翻出那些旧物——比如出租屋里帮助安眠的耳塞,旅行中走断腿走开胶了、却总不舍得扔的廉价旅游鞋,那种“生活感”还是向我袭来,让我非常感慨。如今的学生流行“特种兵旅游”,其实类似的旅游,我当年就试过了。也曾检讨过自己,好歹也算是名校毕业,就算是大学时理转文学了文科,怎么还把日子过的这么拮据。毕竟我的同学当中,毕业后找到月薪几万好工作的也不是没有。可是再用心比较一番后我又会发现——在我同专业的同学当中,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维持高收入,或者自己创业成功的朋友,多数其实家境都不错。相反,家境如我一般中层或者一下的朋友,收入大多不那么理想,哪怕是名校生、读到硕士、博士,甚至进入高校成为“青椒(青年教师)”,日子也往往要紧着过。也就是说,哪怕是十年前行情较好的时候,就业上,文科专业也呈现出明显比较鲜明的马太效应,家庭地位高、关系广、见识多的同学走入社会后成功的概率更大。这一点是跟当年的理工科最大的不同,至少在我毕业的时代,如果你名校理工科出身,学的是较为抢手、就业面较广的专业,毕业后找个比较高薪的工作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当时很多产业还在勃兴的阶段。大厂跑马圈地、要找码农和工程师,是不在乎家庭到底什么出身、学校以外获得的涵养如何的。所以“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事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只要上大学就可以做到。我毕业的那个时期,名校理工科毕业的同学和名校文科毕业家境较好的同学,与文科平民孩子进入社会十年后的发展差距就已经拉开了。正好我看到南风窗昨天更了一篇文章,叫《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标题起的挺吓人,但内文细一看其实没什么,说的无非是哈佛、耶鲁、牛津等全球著名高校今年来纷纷取消文科科目甚至学系,哈弗今年秋季一口气在本科阶段取消了30是多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文科专业。说实在的,其实类似的外文报道,我记得2014年我刚毕业不久就见过一轮了,彼时西方还没从08年金融危机的萧条中走出,又遇到了产业外流、空心化的问题,但非常奇怪的是,各国学校纷纷裁撤的反而不是和工业产业相关的理工科,而是文科,我记得泰晤士报等媒体就探讨过一轮其中的原因。而几乎同一时期,国内兴起的则是一波“文科无用论”——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年一个刚毕业、而且是大学理转文主动选择文科的文科生,拿着微薄的工资,在各地到处走,经常遇到陌生人,你一报自己的学校对方就肃然起敬,你再一报专业,他就问你学这个干什么?是什么感觉。现代中国人是比西方更讲求实用的民族,西方大学因为是选课制,文科顶多只是裁撤,学生还能选些其他专业,反正学分修满了就能给学位。我们这些在国内大学进了文科专业,还进了专业就走不了的学生,才是一辈子把自己赌在文科这条窄路上。但是,要我说的话,探讨“文科衰落”其实从来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文科一直是处在某种“衰落”中的,文科学生、甚至是教授,如果不是富二代、很多一辈子都离不开受穷二字。我记得普希金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讲有个穷困的欧洲文学家跑到当时的沙俄去见主人公,说我听说你们这里很尊重诗人,诗人都成了贵族。结果主人公笑着把那人赶走了,说“先生您弄错了,在我们这里,不是诗人都成了贵族,而是只有贵族才有心思搞文学创作这种不挣钱的行当。”我总觉得普希金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用来自嘲,19世纪的俄罗斯因为识字率和出版物普及度等问题,当文学家确实是一件不挣钱的事情。这个情况一直到19世纪末还是如此——比如短篇小说之王契科夫,明明已经那么能写、而且是当时俄罗斯文坛的顶流,但写给朋友的信中依然要写:“春天来了,世界多么美好,可是没有钱……”这种哭穷的话。当然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坛的情况就改变了——搞文学创作不仅没有多少钱,而且写岔了可能会要命。而同时代的欧洲,其实情况也没有好多少。启蒙时代的哲学虽然与神学、法学和医学被并列为大学的四大学科,但与为国民福祉服务的其他“上三科”相比,哲学在当时的很多大学被认为是下级学科,给予的薪水。以至于大哲学家康德在1798年专门写了《系科之争》一文,为哲学进行辩护,要求大学提高哲学学者的待遇,该文算是康德写的最通俗易懂的一篇文章了,老先生也是拼了。但康德确实也是没办法,当时的欧洲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过上好日子公认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一位富有的孀妇结婚。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大哲人和浪漫派大诗人,比如黑格尔和海涅,也都有过靠给贵族子弟担任家庭教师谋生的经历,一旦失业就不得不回家啃老,或者傍上富有遗孀吃软饭。至于康德本人,则活的比较凄惨,因为既不是富二代、又不愿意“入赘”给一个富有的遗孀,虽然曾经有过迎娶所爱之人的念头,但最后还是独自一人走完了一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是因为纯文科知识分子,既不像医学、法学、以及后来兴起的工学、科学知识分子一样能够为社会直接产生实用价值。又不像神学知识分子一样,直接被控制欧洲的宗教保守力量所雇佣,以为既有统治者辩护来换取自己的衣食。文科知识分子的主要能力在于反思社会,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一样,他是“雅典的一只牛虻”,靠刺痛这个社会来鞭策它的前进。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凭什么有那么大雅量,愿意掏钱供养一群刺痛它的人?所以在古代的欧洲,像柏拉图、西塞罗、塞涅卡、奥古斯丁这样的“文科生”,他们都是如普希金那个笑话中说的一样,“首先是贵族,然后才是文学家”的。文科这个行当,在西方,最初是贵族统治阶层内部自发的一种反思,本就是与平民“逆天改命”什么的主体无涉的。而同时代的东方,科举制完善后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的身份属性更接近西方的神学家,是依靠被统治者所雇佣、为其辩护来谋生的,就距离文艺复兴以后以“反思”最大标志的“人文知识分子”更远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是我们昨天讲过的但丁,可但丁本人佛罗伦萨贵族,其本人在青年时代第一属性也是政治家。而第二个人文知识分子,可能是洛伦佐·瓦拉,他写的《君士坦丁大帝赠礼的证伪》,把整个教皇国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都给扬了。领教皇给他发的工资刨教会的祖坟……真不知道该说是那年头的教皇开明,还是反应慢了。所以人文知识分子怎么养活自己这件事,从这个学科刚刚被建立时,就没有说清楚。之后干这行的人,若不是歌德那样超级富二代,就只能自己找饭吃,像康德那样就是一辈子节制受穷,献身给自己事业的人,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卢梭,作为“公知”鼻祖的卢梭,为了让自己活得舒坦一点,在写刺世文章、《社会契约论》这种学理书的同时,也会写很多迎合受众的畅销小品文,《爱弥儿》这本书就是他为了讨生活攒出来的。卢梭还会一门钟表手艺,在当时算是“码农”一般的存在,实在没钱的时候可以修个表补贴一下家用。但即便如此,卢梭后期还是算吃了“软饭”,靠华伦夫人供养,迟迟不给自己妻子名分,还先后把五个孩子送了人。这说白了其实都是钱闹得问题,我不否认卢梭是个很勤奋、很有灵性、很勇敢的思想先行者,但经济上的拮据,依然毁坏了他的道德。人文创作真的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它的最终成果有利于整个社会,且十分的强大——今天的社会,谁敢说没有受惠于卢梭等一众伟大思想家的启蒙呢?——但至于作者本人和其供养者,却也未必能等来这些成果转化为效能的那一天。所以穷孩子,或者哪怕平民的孩子,不应该去学文,我想这个结论其实放在启蒙时代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对的。因为大多数人文知识分子真的从没在任何一个时代挣过大钱,“文科无用论”固然是不对的,文科有用,对社会有长远之用,但对非“神学”的大多数人文学者本人来说,这个学问之用,只有你在首先是“贵族”之后才能显现出来。问题还是那个,社会没有义务、也未必有雅量给刺痛自己的“牛虻”送钱,不把它一尾巴抽死 ,就已经很宽容了。说这些,当然不是鄙视文科生,毕竟我自己就是,这条光荣的荆棘路最终的理想,我是认同的,文科的发展最终会对全社会有利。可是今天,当我整理了一堆旧物,回首往昔,再看看“全球文科倒闭潮”的新闻,再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艰难之路,真的很想跟更年轻的朋友们说一句:“全球文科倒闭潮”喊了很多年,如果这次是真的,对你们未必是坏事。这条路太难走了,能救一个是一个。至于少了文科生社会发展如何,就顺其自然吧,人总要先照顾好自己。或者也许,如果你对人文依然感兴趣,在选择了一门理工科专业之后,偶尔看看本号这样的文章,增长一些人文知识(重要的是观念),也算是一种不错的补救吧。本文4000字,感谢读完,夜半随笔一篇,说些肺腑之言,愿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