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支模施工方案附计算书word2019版160页(可编辑、可下载)

正哥推荐:
欢迎大家加入2021年度《工程实战参考》百度网盘会员,加正哥百度网盘好友,共享自动更新文件夹,随时保存下载《工程实战参考》所发全部资料(点击上面公众号关注:工程实战参考,即可查阅现已有全部资料内容)

会员加入办法详见《工程实战参考》公众号首页最下面菜单:实战会员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文末有下载方式

工程人,这5个优质实战公众号必须关注!

目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
1.1、编制说明
1.2、编制依据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总体概述
2.2、工程设计概述
2.3、高支模区域设计概述
第三章 施工部署准备
3.1、分项目标
3.2、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3.3、劳动力计划
3.4、材料选择
3.5、机具选择
3.6、技术准备
3.7、现场准备
3.8、施工平面布置
第四章 高支模系统设计
4.1、楼板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4.2、梁底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4.3、梁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4.4、梁板支撑及加固系统布置原则与构造要求
第五章 高支模施工
5.1、施工流程
5.2、模板支撑系统安装
5.3、支模架验收程序.
5.4、高支模区域混凝土浇筑
5.5、高支模架体拆除
第六章 质量保证措施
6.1、项目部各部门管理职责
6.2、预防与纠偏
6.3、主要工序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章 监测监控措施
7.1、监测项目及控制指标
7.2、监测点布置
7.3、监测方案
7.4、监测信息的记录、反馈及处理
第八章 施工安全管理
8.1、施工安全管理机构
8.2、安全生产责任制
8.3、安全施工管理
8.4、预防坍塌的安全技术措施
8.5、预防高空坠落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九章 应急预案
9.1、危险源分析
9.2、应急领导小组
9.3、应急准备
9.4、应急响应
9.5、现场应急措施
9.6、应急物资
9.7、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9.8、应急联系电话
第十章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0.1、钢筋安装
10.2、支撑架搭设
10.3、模板支设
10.4、混凝土浇筑
第十一章 附件
11.1、附图

11.2、计算书

篇幅过长,节选部分内容。。。。。

1.2、编制依据

序号

名称

编号

1

钢管扣件水平模板的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DG/TJ08-016-2011

2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3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JGJ80-2016

4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8

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

GB51210-2016

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5

10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11

建设部《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发[2009]254号)

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

13

住建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37号令

14

关于全面推行施工现场安全可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司安字〔2018〕34号)

第四章 高支模系统设计

4.1、楼板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序号

楼层

标高范围

搭设高度(m)

板厚

设计

备注

1

F1

-7.1~-0.1

-13.3~-0.1

-13.3~-0.65

7.2

13.2

12.65

180mm

立杆间距900mm*900mm

板底横杆间距900mm

板底次龙骨(木方)间距300mm,板底支撑扣件采用双扣件,水平杆步距1500mm

详见后附计算书一

2

F4

6.5~17.6

-0.1~17.6

11.1

17.7

150mm


3

屋面

-0.5~22.3

6.5~22.3

22.8

15.8

150mm

详见后附计算书二

楼板模板支撑架计算原则:根据上述统计,分别以高度13.2m、板厚180mm和高度为22.8m、板厚150mm两种进行计算,经核算上述模板支架设计满足要求。
4.2、梁底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序号

楼层

梁截面

梁截面面积㎡

楼层高度m

设计类别

梁底支撑立杆

步距m

梁底木方数

备注

1

F1

250*600

0.15

13.2

1+0+1

1.5

2


2

300*700

0.21

1+1+1

3


3

400*600

0.24

1+1+1

3


4

300*800

0.24

1+1+1

3


5

350*800

0.28

1+1+1

3


6

400*1000

0.40

1+2+1

4


7

400*1300

0.52

1+2+1

5


8

650*1200

0.78

1+2+1

6


9

950*1000

0.95

7.2

1+2+1

5


10

1000*1000

1.00

1+2+1

5


11

950*1600

1.52

1+3+1

8


12

1000*1600

1.60

1+3+1

8


13

F4

250*600

0.15

11.1

1+0+1

2


14

300*600

0.18

1+1+1

2


15

300*900

0.27

1+1+1

3


16

400*800

0.32

1+1+1

4


17

400*900

0.36

1+2+1

4


18

400*1000

0.4

1+2+1

4


19

500*1000

0.5

1+2+1

5


20

700*900

0.63

1+2+1

5


21

650*1000

0.65

1+2+1

5


22

650*1200

0.78

1+2+1

6


23

500*1100

0.55

17.7

1+2+1

5


24

屋面

300*600

0.18

15.8

1+1+1

2


25

300*800

0.24

1+1+1

3


26

500*1000

0.50

1+2+1

5


27

250*600

0.15

22.8

1+0+1

2


28

300*600

0.18

1+1+1

2


29

300*700

0.21

1+1+1

3


30

300*800

0.24

1+1+1

3


31

500*1000

0.50

1+2+1

5


32

600*900

0.54

1+2+1

5


33


650*1500

0.98

15.8

1+2+1

5


34


900*1500

1.35

22.4

1+3+1

5


梁设计原则:由于本工程高支模区域内支撑架高度不一,梁截面种类较多,其进行设计核算时,需要分别考虑梁截面尺寸和支撑高度,根据上表数据特点,梁底模板支撑架核算,首先按照梁截面尺寸进行分类,在各类别中,再以支撑高度进行验算。梁的分类和具体验算情况如下:

①类梁(梁截面积S≤0.15㎡):以250*600梁,搭设高度11.1m为验算对象,梁底设2根木方,梁底横杆采用钢管扣件支撑且采用双扣件,梁两侧立杆间距750mm,立杆纵向间距90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三)

②类梁(梁截面积0.15㎡<S≤0.32㎡):以400*800梁,搭设高度11.1m和300*800梁、搭设高度22.8m为验算对象,各截面尺寸梁底木方数目详见上表,梁底横杆采用钢管扣件支撑且采用双扣件,两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梁底增加1根立杆,共3根立杆作为梁底支撑,立杆纵向间距90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四、五)

③类梁(梁截面积0.32㎡<S≤0.78㎡):以650*1200梁,搭设高度13.2m和600*900梁、搭设高度22.8m为验算对象,各截面尺寸梁底木方数目详见上表,梁底横杆采用钢管扣件支撑且采用双扣件,两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梁底增加2根立杆,共3根立杆作为梁底支撑,立杆纵向间距90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六、七)

④类梁(梁截面为950*1000、1000*1000,搭设高度7.2m和650*1500,搭设高度15.8m):分别以1000*1000梁,搭设高度7.2m和650*1500,搭设高度15.8m为验算对象,各截面尺寸梁底木方数目详见上表,梁底主龙骨采用双钢管,由顶托支撑,两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梁底及两侧共四根支撑立杆,立杆纵向间距60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八、九)

⑤类梁(梁截面为850*1600、1000*1600搭设高度7.2m):以1000*1600梁,搭设高度7.2m为验算对象,各截面尺寸梁底木方数目详见上表,梁底主龙骨采用双钢管,由顶托支撑,两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梁底及两侧共五根支撑立杆,立杆纵向间距60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十)

⑥类梁(梁截面900*1500,搭设高度22.4m):以900*1500梁,搭设高度22.4m为验算对象,梁底设8根木方,梁底主龙骨采用双钢管,由顶托支撑,两侧立杆间距=梁宽+500mm,梁底及两侧共五根支撑立杆,立杆纵向间距450mm,水平横杆步距为1500mm。(详见后附计算书十一)

4.3、梁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梁侧模及其加固系统的设计,根据梁截面尺寸将高支模相关部位的梁划分为 2 组,分别为第一组:0.6≤h≤0.90m;第二组:h=1.0m;第三组:1.1m≤h≤1.6m;对于各组选择最大的梁高及梁截面尺寸进行计算,其中第一组选择600*900梁计算,第二组选择1000*1000梁计算,第三组选择1000*1600梁计算。(分别详见后附计算书十二、十三、十四)

第一组:梁高0.6≤h≤0.90m侧模,竖向次楞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双钢管主楞竖向布置,φ14对拉螺杆,竖向间距不超过450,起步距底200,共设两道对拉螺栓。

第二组:梁高h=1.0m侧模,竖向次楞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双钢管主楞竖向布置,φ14对拉螺杆,竖向间距不超过450,起步距底200,共设两道对拉螺栓。

第三组:梁高1.1m≤h≤1.6m侧模,竖向次楞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双钢管主楞竖向布置,φ14对拉螺杆,竖向间距不超过300,起步距底200。

梁模板采用侧包底的组拼方式,两侧采用 40×90木方背楞平行于梁长度方向布置,木方的窄面贴着模板,木方间距≤300mm。梁侧模的加固系统采用对拉螺杆+双钢管系统,钢管平行于梁长度方向布置,对拉螺杆水平间距450mm,竖向间距根据梁高的不同有所变化。

4.4、梁板支撑及加固系统布置原则与构造要求

按照一般的原则,梁板模板支撑系统中立杆的布置先满足梁后满足板。

1、立杆及水平横杆布置原则

梁下立杆布置从墙、柱边300mm开始支设,最大不超过400mm。按照梁的跨度中间各跨按照计算的纵距均匀布置。板下满堂架立杆原则上从梁或墙边300mm开始支设,最大不超过400mm,按照板的两个方向的跨度与梁底立杆对应或成倍数设置,其间距不大于计算间距。

所有梁板立杆底部均设双向扫地杆,位于上面的扫地杆的中心到立杆底端的距离不超过200mm。立杆顶部的可调托座伸出长度不超过 300mm。扫地杆和顶部水平杆之间按照本方案设计的步距要求设置水平杆。

为方便操作,除最上面一步之间的步距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不大于设计步距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外,下面各步的步距均按照方案设计步距搭设。

梁板下立杆相对应的,扫地杆及横杆应拉通设置,对于板底立杆间距相对于梁底立杆纵向间距成倍设置时,无法与板底立杆对应的梁下立杆,应将水平杆及扫地杆向板下伸入一跨,并与板下相垂直的水平杆扣接两个节点,以增强梁板模板支撑架的整体性,提高满堂架的整体稳定性。

板模板支撑架以四边梁立杆间距为基准,按照不同板厚计算的立杆间距,与梁模板支撑架立杆相对应或成倍布置每个板块内的立杆。绝大多数情况下,受结构平面尺寸的限制,板下立杆不能按计算间距布置成整数跨,此时,将板下立杆的间距在靠近梁边的一跨进行调整,使梁边的第一跨间距缩小。同时应考虑尽量与相邻板块下的立杆对应,以保证相邻板下立杆可以拉通,增加架体的整体性。

2、剪刀撑布置原则

本方案内的楼板支撑架的剪刀撑按照普通型剪刀撑设置,即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隔不超过6米设置一道由底至上的剪刀撑,板下水平剪刀撑应设置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水平剪刀撑的竖向间距不应超过6米,同时应设置在架体顶部和底部扫地杆处。剪刀撑与水平面的角度控制在 45º~60º 之间,剪刀撑的底部与楼地面顶紧。

在框架大梁(梁高大于1000时),在框架梁两侧各增加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即纵向每隔4跨(且不大于5m),由底至上设置剪刀撑。在每道梁底设置不少于两道横向剪刀撑,横向剪刀撑靠近梁跨度 1/3~1/4 或跨中的部位设置横向剪刀撑,横向剪刀撑布置在与板底立杆对应的列上,由板底剪刀撑延伸拉通设置。剪刀撑与水平面的角度控制在 45º~60º 之间。剪刀撑的底部与楼地面顶紧。纵、横向剪刀撑均沿支模高度通高设置。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

45°

50°

60°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7

6

5

3、相关构造要求

梁和板的立杆其纵横向间距应按照设计最终确定的间距进行设置,应相等或成倍数。板下支撑体系的水平横杆应延伸到梁下,与梁的立杆连接,以保证架体的稳定性。立杆底部应设不小于150mmX150mm的木垫板,对于顶部需要放置可调支托的梁,可调支托螺杆的外径与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及螺杆外径不小于38mm。可调支托的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安装时应保证与钢管上下同心。

立杆距搭设楼层面(或地面)200mm高处,沿两个方向设置扫地杆,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杆顶端沿两个方向设置水平杆。扫地杆和顶部水平杆之间按照本方案设计的步距要求设置水平杆。为方便操作,除最上面一步之间的步距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不大于设计步距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外,下面各步的步距均按照方案设计步距搭设。

架体的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应采用对接连接,且立杆严禁采用搭接方式接长。相邻(纵横两个方向)立杆对接接头不得在同一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离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严禁将上段的立杆与下段立杆错开固定在水平杆上。相邻(上下和左右)水平杆对接接头不得在同一跨内,相邻水平杆接头在水平向错开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离主节点不宜大于跨度的1/3。剪刀撑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并采用两个旋转扣件分别在距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剪刀撑应与立杆用旋转扣件连接,当无法与立杆连接时,连接在水平杆和扫地杆上的位置距离主节点不得大于150mm。

对于跨层搭设的满堂架,在中间层位置应与已施工的结构可靠拉结,拉结点水平间距为3跨。若跨越楼层时,高跨搭设的满堂架的扫地杆和水平杆与共享空间满堂架的水平杆在同一平面时应拉通设置,不在同一平面时,高跨的扫地杆和水平杆应向低跨延长不小于2跨。当高大支模满堂架与非高大支模满堂架相邻时,高大支模区域内的水平杆应延伸至非高大支模区域内,并与非高大支模区域内的至少两根立杆扣接,使高大支模区域与非高大模区域的满堂架连成整体,增加整体稳定性。

对于跨层施工的高支模区域,墙柱先施工,因此在浇筑梁板混凝土前,应在有墙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三跨、竖向间距两步与已施工的墙柱设置一个固结点,以保证架体的稳定性。(拉节点做法详见后附图)

4、下部楼层支撑措施

对于高大支模部位对应的下一层楼层的相应部位的架体,应在施工时考虑上层高大支模支撑架的搭设,即下部楼层两层范围内的架体,在上一层的高支模区域墙柱达到设计强度前应保留原架体,对于高支模区域截面较大的梁,其梁宽范围内尚应在下一层按照高大支模梁底立杆的间距进行加固处理。

5、防坠落措施

高支模区域架体内,竖向每隔4步设置一道防高坠落水平兜网,兜网应覆盖整个平面。

第五章 高支模施工

5.1、施工流程

……→架子起设楼面结构施工完毕→轴线测设放线、验线→弹立杆定位线、验线→摆放扫地杆及底座→竖立杆→安装纵横水平杆→立杆接长、垂直度调整→安装竖向、水平剪刀撑、之字撑、连墙杆→安装顶部水平杆→安装顶托、调整标高、架体验收→摆放钢管及木方→安装梁板模板、验收→绑扎梁板钢筋、验收→清理模板内杂物、浇水润湿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

5.2、模板支撑系统安装

根据支撑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在支撑层楼面弹出梁边线及立杆定位线。立杆的定位布置原则,参考本方案第四部分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中的相关内容。

对于架体支撑面为结构楼面时,先摆放扫地杆,扫地杆按照纵向在下横向在上的原则进行摆放,然后放置底座或垫板。

相邻立杆的接头长度应保证相差不小于500mm,且保证其接头的位置不在同一步内。立杆的接头位置距离主节点的位置不大于步距的1/3。立杆的布置应横成行纵成列,整齐划一。

扫地杆安装过程中,位于上部的扫地杆中心距立杆底端的距离不超过200mm。单根扫地杆两端的高差不超过20mm,通长扫地杆的水平度不超过50mm。对于不在同一标高的两部分的架体,垂直于高差处的高跨扫地杆应向低跨延伸不少于两跨与低跨的立杆连接。

在进行第一步双向水平杆安装时,对第一节立杆的垂直度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垂直度应不超过其长度的1/500,且不超过10mm。同一步水平杆的平直度要求同扫地杆。

按照附图要求布置水平和竖向剪刀撑,严禁漏设。剪刀撑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并应采用2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

每次立杆接长后,在安装水平杆的过程中对立杆的垂直度均应进行调整,立杆全高的垂直度不大于25mm。立杆最顶的一根长度,应由结构底面的标高来控制,一般情况下,对于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系统,立杆顶端到结构底面的距离应控制在370mm~220mm之间,以保证立杆顶部的顶托伸出立杆长度不超过200mm。若钢管长度超过所规定的长度,钢管顶端的切割平面应为机械切割平面,不得用气割切割平面。顶托所使用的螺杆的外径应不小于38mm。

立杆内放置双钢管,钢管沿板跨的长向放置。为保证双钢管协同工作,且对立杆能够传递轴向荷载,钢管应采用铁丝绑扎牢固,同时应转动顶托,使顶托的两侧翼卡死钢管,或采用木楔将钢管与侧翼之间的间隙楔牢,以保证钢管能够位于立杆的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净跨大于4m的梁、板,支设底模时按照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

5.3、支模架验收程序

按照施工工序的要求,高大支模的验收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立杆定位线验线;②架体验收;③模板验收;④钢筋验收;⑤施工缝处理验收;⑥拆模验收。

① 立杆定位线验线;

上述验收程序中有关部门均打“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如果哪个部门的整改意见没有落实完成,均要责成有关人员督促施工人员认真进行整改,只有整改合格后方可书面通知下个部门进行验收检查,只有所有检查都合格才算高大支模验收完成,这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4、高支模区域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一般要求

本工程结构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泵送方式进行浇筑,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坍落度控制在140mm~160mm之间。

为确保高支模区域混凝土浇筑质量,墙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采取先浇筑墙柱后浇筑梁板的方式。混凝土的总体浇筑顺序是从非高支模区向高支模区浇筑。对于截面尺寸超过1m的梁,混凝土浇筑应从梁的梁端向中间同步浇筑,以保证梁底架体承受荷载的均匀性。对于跨层的高支模区域的墙柱,其浇筑应随对应楼层逐层浇筑,不可一次性浇筑,以免混凝土出现离析。

施工梁板结构时,采用连墙杆或钢管抱箍与先前浇筑的混凝土柱、墙等竖向结构拉紧顶牢,确保高支模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其连墙杆和钢管抱箍的设置要求必须满足本方案相应章节的要求。

浇筑前一小时,先在墙柱内浇筑约 50mm 厚与混凝土配合比一致的砂浆,以确保施工缝部位的施工质量。柱在浇筑过程中振捣人员随着浇筑速度逐层对混凝土进行振捣。

浇筑楼面梁板混凝土时,沿相连的梁从一端向另一端浇筑。在浇筑梁的过程中,振捣棒应跟随浇筑的进度进行振捣。振捣插入点的间距不超过振捣棒作用范围1.5倍,一般以500mm~600mm为一个点。同时应注意分层浇筑,分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0mm,宜在400mm~500mm之间。对于较大的转换梁,应合理控制两层浇筑的时间,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层混凝土,并且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应深入下层不小于50mm,以保证两层混凝土的结合面融合良好,避免出现冷缝。

在浇筑楼板混凝土的过程中,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实,振捣棒只用在泵送的出料口将堆高的混凝土振开。同时应注意,混凝土的堆高不超过设计楼板标高以上150mm。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的过程中,一般按照S形路线行走,且每次转折后必须与相邻振捣区域紧密连接,严禁留空。在浇筑厚板及转换层大梁混凝土的过程中,采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要求同转换梁,插入点以梅花形布置。

2、混凝土浇筑其他要求

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派木工在模板下检查模板支架及模板的施工状况,发现胀模、模板拼缝大量漏浆、架体立杆被压弯、模板出现侧倾等不正常现象时,应及时与浇筑作业面的指挥人员取得联系,停止浇筑。指挥人员必须立即指挥停止混凝土浇筑,疏散人员,并派木工、架工对支撑体系及模板进行必要的加固。待加固完成,经项目质检、安全、技术部门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在浇筑停止过程中,为避免停滞时间过长,混凝土初凝形成施工冷缝,应采取复振、塔吊辅助浇筑等方式控制冷缝的产生。

3、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毕,并收面完成后,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养护,覆盖物可采用塑料布、草袋、麻袋等,覆盖的厚度应根据测温情况确定,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 25℃。普通混凝土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防水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5、高支模架体拆除

非承重模板(柱、梁侧模)拆除时,结构砼强度值不低于1.2Mpa;承重模板(梁、板底模)拆除时间如下表所示:

结构名称

结构跨度

达到混凝土标准强度的百分率

≤2m

50%

>2m或≤8m

75%

>8m

100%

梁、壳、壳

≤8m

75%

>8m

100%

悬臂结构

--

100%

拆模前项目部先自检砼强度达到拆模时间后,将拆模试块进行送检,拆模试块抗压试块达到上表规定的强度百分值后,经监理签字确认并办理好拆模手续方可拆模。拆模顺序为:原则是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下顶层钢管,然后一层一层逐次拆除。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时,应先从跨中开始拆向两端,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及时整理运走,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本工程高支模区域均是跨层施工,高支模由顶端向下拆除时,将拆除下的构件转移至相应的楼层,不可直接从高处扔下。

6.3、主要工序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相关材料

(1)模板支撑系统所用材料,材料部门要严格按照材料进出场制度进行验收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取样检验,对于不合格产品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各种材料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如下:

① 钢管:立杆、横杆、剪刀撑、连墙件等均采用Ф48×3.0焊接钢管,其材质应采用国家现行标准《直缝电焊钢管》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中规定的3号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要求》中A3钢的要求,弯曲变形,锈蚀钢管不得使用。脚手架如使用旧钢管,每根最大质量不应大于 25 ㎏,钢管上严禁打孔。钢管质量的验收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② 扣件:采用马钢或钢板扣件,包括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及其附件、T 型螺栓、螺母、垫圈等。扣件及其附件应符合GB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机械性能不低于KT33-8 的可锻铸铁的制作性能,其附件的制造材料应符合 GB700-2006 中 A3的规定,螺纹应符合《平垫圈》的规定。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整形,保证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扣件活动部位应能灵活转动,旋转扣件的旋转面间隙小于 1mm,扣件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脚手架采用的扣件,在螺栓柠紧扭力矩达 65N·m 时,不得发生破坏。

③ 可调支托:其质量应符合 GB700-2006《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要求》中 A3 钢的要求,螺杆规格不小于 M38,螺杆的长度不小于 780mm。若采用旧支托,严重锈蚀的支托不得使用,使用前支托螺纹内的混凝土及浮锈应清理干净,并涂刷润滑油。可调支托螺杆的螺纹不得滑丝。

④ 胶合木模板:胶合木模板厚度必须满足设计所选用的厚度要求,表面应平整,无翘曲、起皮、掉漆等现象,外观质量满足混凝土浇筑所要求的质量。

⑤ 木方:采用红松材质,腐朽木方严禁使用。木方的截面尺寸不得小于 40×90,表面不得有结疤,木方因顺直,翘曲挠度不超过 5mm。含水率应不超过 5%。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土建工程师及质检部门严格按照该施工方案进行检查并监督,对于未能按照该方案施工的坚决进行返工。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以下几点:

①相邻立杆的长度应保证相差不小于500mm,且保证其接头的位置不在同一步内。立杆的接头位置距离主节点的位置不大于步距的1/3。立杆的布置应横成行纵成列,整齐划一。立杆严禁搭接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②扫地杆安装过程中,位于上部的扫地杆中心距立杆底端的距离不超过200mm。单根扫地杆两端的高差不超过20mm,通长扫地杆的水平度不超过50mm。对于不在同一标高的两部分的架体,垂直于高差处的高跨扫地杆应向低跨延伸不少于两跨与低跨的立杆连接。

③严格按照附图要求布置水平和竖向剪刀撑,严禁漏设。剪刀撑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并应采用2个旋转扣件分别在离杆端不小于100mm处进行固定。

④每次立杆接长后,在安装水平杆的过程中对立杆的垂直度均应进行调整,立杆全高的垂直度不大于25mm。立杆最顶的一根长度,应由结构底面的标高来控制,一般情况下,对于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系统,立杆顶端到结构底面的距离应控制在370mm~220mm之间,立杆顶部的顶托伸出立杆长度不超过200mm。

⑤高支模支撑搭设前应按方案图进行放线,做出样板单元,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搭设。搭设过程中严禁集中超负荷堆放钢筋、机械设备及其它材料,防止物体坠落及支撑系统局部坍塌。

2、模板工程

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撑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并应按设计及规范规定起拱。模板支撑底部垫通长垫板,防止支撑下沉。梁模板应进行侧向支撑、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使用对拉螺栓加固。

3、钢筋工程

认真做好技术交底,技术交底中明确钢筋接头的形式、位置、搭接长度、箍筋间距等内容,必须严格按现行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下料和绑扎之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熟悉施工图和技术资料,并应认真审核所选用钢材的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测定技术数据,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4、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结构构件露筋

产生原因: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贴模板振捣不实。

预防措施:保护层垫块一般每隔lm设置1块且与主筋固定牢固,钢筋直径较小时垫块间距要密些,使钢筋下垂挠度减少,严防垫块松动和位移;钢筋垫块厚度要符合设计规定和保护层厚度;使用砼振动器必须待砼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移动,振动时严防碰撞钢筋,以免钢筋位移而破坏保护层。

(2)缝隙及夹渣

产生原因: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墙柱根端和梯板脚。

预防措施:1)梁与柱节点缝隙夹渣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认真清理施工缝,并将杂物清扫干净。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浇筑混凝土前,应除掉表面的水泥浆和松动的粗、细骨料,并应充分冲洗干净。

2)墙柱根端和梯板脚:浇筑混凝土前对墙柱根端、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沙、木屑等,并充分湿润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并在施工缝处事先铺设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混凝土必须分层,细心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

第七章 监测监控措施

为保证高大支模架体的稳定性,保证在搭设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架体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对架体的变形进行监控。

7.1、监测项目及控制指标

本工程高大支模架体的监测项目主要有:①梁、板底模的沉降监测;②立杆的变形监测;③基础的沉降监测;④连墙件的水平位移监测;⑤架体整体水平位移。

各项监测指标如下:

序号

项目

搭设

允许偏差

变形

允许偏差

变形

预警值

检查工具

1

立杆垂直度

L≤4.5m

10mm

/

/

吊线和卷尺

4.5m<L≤8m

15mm

/

/

8m<L≤20m

25mm

/

/

2

板底模板沉降

/

15mm

12mm

水准仪、卷尺

3

梁底模板沉降

/

10mm

8mm

水准仪、卷尺

4

立杆顶部水平位移

/

8mm

5mm

吊线、卷尺

5

支架整体水平位移

/

6mm

4mm

经纬仪及钢板尺

6

立杆基础沉降

/

3mm

2mm

水准仪、卷尺

当监测数据超过上表预警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浇筑砼,疏散人员,并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加固处理措施。

1)梁板底模的沉降:当梁板底模的沉降超过预警值时,应在变形超标范围内增加立杆将模板底部顶紧。增加的立杆设置在原有立杆旁边,与水平杆用扣件连接牢固。立杆上端仍然采用顶托将原有托梁支顶牢固。加固时应确保增加立杆的垂直度,并应检查原有立杆的弯曲程度和扣件的紧固程度。

2)立杆顶端的水平位移:当立杆顶端出现超警戒值的水平位移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若是个别现象,则是因为上部水平杆与立杆的扣件连接不牢固造成立杆受力弯曲时扣件的滑移引起的,此时应将相应的扣件紧固,并检查附近与之有关的杆件上的扣件,并重新紧固,进行侧向加固。当出现较大面积的立杆顶端位移且都在同一方向时,则按照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处理。

3)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当出现支架整体水平位移时,应分析其原因,若是因为在浇筑混凝土时,振动造成的,应时沿位移方向增加剪刀撑,剪刀撑按照原有间距增加,布置在原有剪刀撑的中间。若是因为架体自身稳定性不足造成的,除增加剪刀撑外,应检查连墙件的位移情况,并加密连墙件,增加新的支顶以抵抗水平位移变形。

4)立杆基础沉降:出现立杆基础沉降,一般是由于下层满堂架或回顶架间距不能满足要求造成的,此时应将高支模满堂架支撑楼面以下的满堂架或回顶架加密,加密范围为基础沉降超警戒范围及周边两米范围内,加密方式同梁板底模沉降的处理方式。

7.2、监测点布置

1、梁、板底模沉降监测:

底模沉降监测点采用悬挂线锤型监测点。

梁底模沉降监测点布置的原则为:结构荷载较大或跨度较大的部位。

高支模中梁的沉降监测点布置在高支模区域内每道梁的跨中。

转换层大梁梁底模的沉降监测点布置,按照截面尺寸分组的每组最大的梁的梁底跨中的位置。

2、立杆的变形监测:

立杆垂直度及顶端位移监测点也采用悬挂线锤型监测点。

立杆的垂直度及顶端位移监测点设置原则为:立杆受力较大的部位。

按照此原则,由于板下的立杆受力较小,板下不布置立杆的变形监测点。梁下的立杆变形监测点可选择与梁底沉降监测点相同的梁下的立杆。

3、连墙件的水平位移监测:

所有设置的扣件连接的连墙件均作为监测点。采用喷漆标记点。

4、架体整体水平位移监测:

架体整体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外伸刚性杆件监测点。

架体整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为:建筑物转角部位及架体外围每隔 5~6m 布置一个监测点。

7.3、监测方案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各种监测点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布置完毕,并经项目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开始进行第一次观测,并记录原始数据。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于浇筑范围内的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监测频率一般控制在 30分钟左右一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到混凝土终凝期间,监测频率控制在 2 个小时左右一次。从混凝土洒水覆盖养护开始到养护期结束,每天监测不少于 2 次。总监测时间不少于 7 天。

7.4、监测信息的记录、反馈及处理

所有监测点应按照监测的类型进行统一的编号,每次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统一进行记录。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必须当场得出结果,以提供给现场指挥人员,控制浇筑速度或下达停止浇筑指令。每个部位的监测数据,必须在完成监测以后立即进行整理,形成正式的监测记录,监测人及核查人签字完成之后交资料室存档。

第九章 应急预案

9.1、危险源分析

该模板工程作业危险源较多。因此,有必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及伤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加以控制,才能对施工起到保障安全和文明的作用。

(1)危险源:作业人员在各个部位施工,有可能造成高处坠落、触电、模板坍塌、支撑面坍塌,有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物体打击。

(2)可能造成的伤害: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模板坍塌等安全事故,可造成肢体伤残、劳动能力丧失、死亡。

9.2、应急领导小组

项目部成立高支模应急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

职   务

姓  名

职        责

联系方式

组  长


负责本预案实施,减少事故损失,保障人身安全


副组长


协调各组进行抢救、维修,保证预案正常运行


通讯联络负责


协调各组进行抢救、维修,保证预案正常运行


技术负责人


制定相应方案和措施,有效进行抢险工作


抢险负责人


根据方案和设备要求、现场实际进行抢救


9.3、应急准备

(1)项目部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指定专业分包单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

(2)项目部和专业单位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和抢救工作小组,并进行培训。

(3)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施工、安全、技术等相关人员每天进行日常巡查。每处高排架进行不少于两次的专项检查,并做好设施验收工作。

(4)施工中不得出现集中堆载和冲击荷载,砼浇捣施工应加强模板的看模,发现异常情况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处理,同时通知项目部,及时排除险情,防止事故的发生。施工员、安全员、技术员等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测,做好相应检查记录。

9.4、应急响应

(1)项目施工现场巡查人员若发现:出现可能造成模板坠落支撑坍塌、构件坍塌等意外情况,迅速通过对讲机或手机将现场情况向项目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同时施工人员撤离施工面,再迅速启动本应急救援预案。

(2)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意外信息情况后,立即组织抢险抢修工作小组、技术组及架子工班组等赶赴现场,按照职责分工进行抢险工作。

(3)技术组和抢险组、救护组等按照抢险方案进行抢险、抢救工作。同时保护好事故现场,做好事故调查工作。现场监护组对出事检查监控,出现事态扩大或失控状态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4)事故处理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同时,在第一和时间将事故详细情况及处理、调查等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5)复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复查合格后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常施工。

9.5、现场应急措施

1、模板支撑失稳事故应急措施

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好后,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观测,观测的内容有架体的变形、模板的变形。当观测数据超过警戒值时或目测架体变形有可能导致失稳破坏时,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砼浇灌,立即把浇灌砼的施工人员从操作面上疏散到安全地带部位或从安全通道上疏散到地面上;

(2)立即把在架体内值班的人员或架体有可能坍塌影响到的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划出危险区域,拉起警戒线,由保安负责不准人员靠近;

(3)现场值班的项目经理马上报告给应急小组组长及相关负责人,主要说明有可能失稳的部位、目前砼浇灌量、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4)应急小组组长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如能在最短时间赶往现场不耽误救援,则应给报告者下一步的应急指示,并当即赶到现场进行指挥;否则应授权给现场项目经理或能及时赶往现场的项目最高负责人承担起应急救援职责;

(5)应急领导人赶到现场后,应快速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查人员是否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检查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和有效;

(6)继续对架体的变形进行观测,应急小组人员应召开紧急会议,初步分析架体失稳的原因,确定进一步的安全应急措施;

2、模板支撑坍塌事故应急措施

(1)发生坍塌事故时,事故发现人员应高声呼救,现场砼浇灌值班的管理人员应立即按以下程序进行应急处理:

1)立即停止砼的浇灌,立即把施工人员从操作面上有组织的疏散到安全部位或从安全通道上疏散到地面上;

2)立即把架体有可能再次坍塌影响到的范围内的地面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划出危险区域,拉起警戒线,由保安负责不准人员靠近;

3)在坍塌后的安全区域立即组织抢救从操作面上掉下来的施工人员;

4)立即指挥通讯组人员通知应急小组组长,主要说明坍塌部位、坍塌面积、有无伤亡、目前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

5)立即通知现场医生赶到出事地点,拨打 120 等求救电话;

6)维持现场秩序,特别要注意有亲人被埋、压的人员的情绪,防止其不当救援引起二次坍塌伤人伤已;

7)清点现场人数,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和位置。

(2)应急小组组长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如能在最短时间赶往现场不耽误救援,则应给报告者下一步的应急指示,并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指挥;否则应授权给现场最高负责人或能及时赶往现场的项目最高负责人承担起应急救援职责。

(3)应急领导人赶到现场后,应快速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查人员是否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检查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和有效;并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下一步的救援措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要往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4)技术支持组根据事故情况尽快确定抢险技术措施,抢险组及时将参加抢险人员召集到事故现场,后勤保障组立即组织将救援物资设备调往事故现场。

技术支持组将抢险技术措施准确无误地向抢险人员进行交底,抢险组根据技术措施组织抢险人员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抢救。

(5)如果存在模架仍有部分悬挂在结构上,有继续坍塌的可能,由组长决定是否撤离救援现场,如果坍塌有不断发生扩大的情况,组长应立即通知所有救援人员终止救援,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6)在确定坍塌没有继续扩大的可能后,根据确定的被埋人员的位置和被埋的方式立即投入救援:

1)如果被埋人员被架子压住,首先应由技术人员判断架子的情况,确定架子是否需要加固,如要加固,应由架子工进行可靠的加固后再手工拆除或用气割等方法割断架管救出被埋人员,避免发生架体二次坍塌引起对伤者或救援人员的伤害。

2)如果被埋或被压人员有钢筋或其他物体穿过身体,严禁救援人员把物体拔出,应用气焊或其他措施割断物体,让物体留在体内再到医院由医生处置。

3)如果被埋、压人员短时间内无法救出,在采取有效救援措施的同时,救援人员应汇同现场医生对伤者进行临进处置,如对伤者身上特别是五官内的砼、灰尘及其他异物进行清理,对伤者伤中进行包扎,并对被埋、压者进行心理安慰,使其心情平静,便于救援者采取合理和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援。

(7)人员救出后,由现场医生对伤者进行处理,对轻伤人员在现场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

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重伤人员由医疗救护组送外抢救。

(8)模板坍塌事故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机械性窒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和颅脑损伤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因此紧急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与技术等。

(9)其他组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展扩大,或再次发生事故。

(10)勤戒保卫组应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11)各作业班组要清理撤离人员人数,发现有人员失踪时要立即报告应急小组。

(12)疏散人员要服从指挥人员的疏散要求,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勿混乱、拥挤,减少人员伤亡。

(13)警戒保卫组组织人员封锁事故现场,设立警戒线,将无关人员清理出现场,并保证救援通道的畅通,派人在大门口或关键路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

(14)如果 120 没有及时赶到,由自已派车送往医院联系,做好抢救的准备,避免延误时间。

3、高处坠落应急措施

(1)呼救

1)当发现有人从高处坠落时首先要呼救,救人是第一原则,首要任务是救人,在保证自已不被再次伤害的情况下,一边救人一边大声呼叫,呼叫内容要明确,地点或部位发生的情况,并将信息准确传出。

2)现场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高处坠落情况报告给与其最近的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抢救小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项目应急救援指挥部。

3)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通知项目各应急响应小组,组织现场抢救工作。

4)抢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二次伤害,抢救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危险物。

5)为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治安保卫组实施警戒工作保证抢险道路畅通。

(2)报警

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如果有施工操作人员受伤应立即与急救中心和医院联系,并将工程所在位置、工程名称、联系人、事故种类、伤害情况等通知医务人员前来救护,特殊情况可拨打 110 报警求助,同时必须告知工程附近醒目标志建筑物,以利急救中心迅速判断方位使受伤人员得到及时的医治。

(3)自救

高处坠落因为受到高速的冲击力使人体组织和器官遭到一不定程度破坏而引起的损伤,通常有多个系统或多个器官受到损伤,严重者当场死亡,高空坠落除有直接或间接受伤器官表现外,尚可有昏迷、呼吸窘迫、面色苍白和表情淡漠等症状,可导致胸、腹腔内脏组织器官发生损伤,为了确保在抢救时按伤者受伤的情况进行抢救,防止由抢救产生的二次伤害,应遵守以下原则:

1)由于坠落事故可能引起出血,出血量大(达到总血量的40%),就有生命危险。现场急救时首先应采取紧急治血措施,然后再采取其他措施,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加垫屈肢止血和止血带止血。

2)包扎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污染作用,有利于转送和进一步治疗。常用方法有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尼龙网包扎自粘贴包扎。

3)为了使断骨不再加重,避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减轻伤员的痛苦并便于搬运,常用夹板的方法来固定。搬运时要注意:脊柱骨折,用门板或硬板担架,使伤者面向上。由 3-4 人分别用手托起头、胸、骨盆、腿部,动作一致平放在担架上,用布带将伤员绑在担架上,以防移动;

4)如高空坠落造成受伤者呼吸短促或微弱,胸部无明显呼吸起伏,应立即给其作口对口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 14-16 次;如脉搏微弱,应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心脏按摩,在心脏部位不断按压、松开,频率为 60 次每分钟,帮助窒息者恢复心脏跳动。

9.6、应急物资

25t吊机2辆、备用钢管5t、扣件1000只、手提切割机1台、照明灯具若干、大力剪等。

常备药品:担架、简单抢险药品、消毒用品等。

9.7、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项目部根据本高支模施工特点对应急救援案进行评审并针对施工阶段的不断变化及预案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更新、完善和改进本应急救援预案。

9.8、应急联系电话

第十一章 附件

11.1、附图

序号

图纸名称

图纸编号

1

《F1层12~13/M~N轴高支模架体布置图》

001

2

《F1层12~13(3~4)/C~D轴高支模架体布置图》

002

3

《F1层5~8/G~H轴立杆及水平杆平面撑搭设示意图》

003

4

《F1层5~8/G~H轴板下竖向及水平剪刀搭设示意图》

004

5

《F4层2~5/G~L轴立杆及水平杆平面撑搭设示意图》

005

6

《F4层2~5/G~L轴板下竖向及水平剪刀撑搭设示意图》

006

7

《屋面层3~5/G~L轴立杆及水平杆撑搭设示意图》

007

8

《屋面层3~5/G~L轴竖向及水平剪刀撑搭设示意图》

008

9

《3-3和4-4剖面示意图》

009

10

《梁模板支撑架搭设示意图》

010

11.2、计算书

序号

类别

计算书名称

计算范例

1

板底

《计算书一》

150mm厚楼板,高度22.8m

2

《计算书二》

180mm厚楼板,高度12.65m

3

梁底

《计算书三》

250*600梁,层高11.1m

4

《计算书四》

400*800梁,层高11.1m

5

《计算书五》

300*800梁,层高22.8m

6

《计算书六》

650*1200梁,层高13.2m

7

《计算书七》

600*900梁,层高22.8m

8

《计算书八》

1000*1000梁,层高7.2m

9

《计算书九》

650*1500梁,层高15.8m

10

《计算书十》

1000*1600梁,层高7.2m

11

《计算书十一》

900*1500梁,层高22.4m

12

梁侧

《计算书十二》

600*900

13

《计算书十三》

1000*1000

14

《计算书十四》

1000*1600

计算书一:扣件钢管楼板模板支架计算书

 

依据规范: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施工木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4-2008
计算参数:
钢管强度为205.0 N/mm2,钢管强度折减系数取1.00。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22.8m,
立杆的纵距 b=0.90m,立杆的横距 l=0.90m,立杆的步距 h=1.50m。
面板厚度15mm,剪切强度1.4N/mm2,抗弯强度17.0N/mm2,弹性模量9000.0N/mm2
内龙骨采用40.×90.mm木方,间距300mm,
木方剪切强度1.7N/mm2,抗弯强度17.0N/mm2,弹性模量9000.0N/mm2
模板自重0.30kN/m2,混凝土钢筋自重25.10kN/m3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3.00kN/m2,堆放荷载标准值0.00kN/m2
扣件计算折减系数取1.00。
按照扣件新规范中规定并参照模板规范,确定荷载组合分项系数如下: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2×(25.10×0.15+0.30)+1.40×3.00=9.078kN/m2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35×25.10×0.15+0.7×1.40×3.00=8.023kN/m2
由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最大,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40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2.8。
钢管惯性矩计算采用 I=π(D4-d4)/64,抵抗距计算采用 W=π(D4-d4)/32D
一、模板面板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静荷载标准值 q1 =25.100×0.150×1.000+0.300×1.000=4.065kN/m
活荷载标准值 q2 =(0.000+3.000)×1.000=3.000kN/m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截面抵抗矩 W = 37.50cm3
截面惯性矩 I = 28.13cm4
(1)抗弯强度计算
f = M / W < [f]
其中 f —— 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
M ——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
W ——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
[f] ——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17.00N/mm2
M = 0.100ql2
其中 q —— 荷载设计值(kN/m);
经计算得到M=0.100×(1.20×4.065+1.40×3.000)×0.300×0.300=0.082kN.m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计算强度f=M/W=0.082×1000×1000/37500=2.179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f],满足要求!
(2)抗剪计算

以下略。。。。。。


学习价值极大

未完

其他太多省略
 ~~~

20210319高支模施工方案附计算书word2019版160页

资料下载方式

点下面关注微信公众号:
工程实战参考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高支模0319

3天内下载,手慢无

点击关注以下5个实用工程类微信公众号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现右下角的“在看”了吗,戳我试试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