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缺水城市的共同选择
一周记事 | 天津:找渤海“大水缸”要水喝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为天津城市用水提供重要补充,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战略支持。
水源保障密切关系民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时时悬在头顶的重大安全问题。
天津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城市供水严重依赖引滦、引江等远距离调水。多年来,天津积极争取外部调水,加强生产生活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同时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向渤海这个身边的“大水缸”要水喝。
5月20日,《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25年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55万吨/日,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为天津城市用水提供重要补充,并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战略支持。
“在你的水井干涸之前,你是不会惦记水的。”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但对于一座有着1400万人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超大城市,天津一直都在水的收支簿上精打细算。
“目前,我们主要依靠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如果长江上游遇到干旱怎么办?”天津水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忧心的问题。
旱涝无情,难以逆料。天津引江水源面临的风险,既有长江流域可能出现的干旱,也有南水北调一千多公里干渠沿线可能遭受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居安思危,天津除了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格用水计划,做好蓄水工作,还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拓展海水淡化这个新水源。
向海洋这个“无限的水库”要水喝,是国内外沿海缺水地区的共同选择。沙特是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国,70%的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以色列海水淡化水也已占供水总量的70%-80%。新加坡今年新落成的第五座海水淡化厂,日产饮用水达到每日用水需求的7%。
我国浙江、山东、河北等多个沿海省份都在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北京首钢搬到唐山曹妃甸后,新建的海水淡化项目不但提供自身生产生活用水,未来还计划扩大产能,为北京等地供水。
与天津一样严重依赖“远水解渴”的青岛,已拥有青岛水务集团百发、董家口两座10万吨海水淡化厂,目前均在扩建。到去年4月25日,青岛百发已有1亿吨淡化海水并入市政供水,并能占高峰日供水量的一成。到2025年,青岛市规划建设的百发、董家口、新河三个基地,将争取把海水淡化规模提升到70万立方米/日。
天津海水淡化起步早实力强
在海水淡化领域,天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先说技术研发。
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地区之一。1978年国务院就批准在津成立海水淡化研究所,即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海水淡化研究领域,天津还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业,以及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此外,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批组建,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中试实验区主体建设完成,全市海水淡化技术研发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效果图
再说产业基础。
天津具备较好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础,以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超微滤膜制备、海水水处理药剂生产、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设计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国内占有显著市场份额,部分产品性能与国际水平相当,具备构建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条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说说产能。
天津运行的海水淡化工程有3个,涵盖海水淡化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分别是大港电厂2×3000吨/日多级闪蒸、北疆电厂2×10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大港新泉10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各自规模均为当前国内同类技术应用中最大的。
目前,天津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30.6万吨/日,占全国的18.5%,居于国内领先。海水淡化水占滨海新区总用水量的6.1%,其中14%为生活用水,86%用于工业。
北疆电厂作为全国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率先实现海水淡化水对城市市政管网供水,并依托汉沽盐场开展浓海水制盐和海水提溴、提镁等产业化应用,形成“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技术、产业、应用协同发力
发展海水淡化,在天津水安全保障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天津不断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努力创建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今年1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天津市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已被列入《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供水规划(2020—2035年)》等多个市级规划。今年4月,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和市水务局还联合印发了《天津市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壮大产业链,形成“千亿元”水产业。
此次发布的《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着力点。“十四五”期间,天津将新建保税区临港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工程(10万吨/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15万吨/日),总的海水淡化规模从30.6万吨/日增加到55万吨/日。
目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难点问题,比如在关键技术上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际产能利用率低(仅为42%)。产能利用率低又与海水淡化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水厂与市政供水设施和应用场景匹配度低有关,影响供需衔接,出现产能闲置。
《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提出务实的发展目标和举措。
在技术方面——瞄准国际前沿,集中突破“卡脖子”技术装备,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推动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把天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高地。
在产业方面——聚焦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在膜法/热法海水淡化产品装备、海水淡化配套产品、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服务,以及浓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强链、补链工作,并延伸拓展海水淡化技术应用领域。着力突破海水淡化高端装备供给瓶颈,培育壮大海水淡化全产业生态,推动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在海水淡化膜产品、海水水处理药剂、海水化学综合利用、海水淡化设计服务和检验检测等方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
天津将以滨海新区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
滨海新区北部建设“淡化海水+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充分利用北疆电厂海水淡化水为重点,扩大供水规模、范围与场景,继续深化浓海水综合利用,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滨海新区中部建设科技创新装备产业集聚示范区,以保税区临港区域为核心,依托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吸引集聚国内外优势团队、企业、人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创新研发和自主装备制造业。
滨海新区南部建设规模化工业应用示范区,以南港工业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海水淡化“点对点”规模化工业供水应用。在大港石化片区,推进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工程向石化企业点对点供水,新增为轻纺经济区供水。大港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仍以自用为主。
除滨海新区以外本市其他区域,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保障区。
在应用方面——大力推动海水淡化战略性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海水淡化产能和新建海水淡化产能,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统筹海水淡化水在工业、市政等场景下的应用,推动海水淡化水作为京津冀地区应急战略水源,实现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优化用水结构,增强对天津乃至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市场和应用是海水淡化企业的生命线,也是行业亟待破解的瓶颈。“十四五”时期,天津将大力提升已有和新建海水淡化产能的利用率。
工业领域是目前天津海水淡化水的主要应用领域。天津沿海布局了大量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这为就近接入淡化海水提供了便利。根据规划,天津“十四五”主要发展海水淡化水的工业点对点供应,为所在区域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实施供水。
南港工业区是天津重点打造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和石化产业聚集区,用水需求量大。按照规划,将建设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项目一期15万吨/日工程,开展淡化水规模化工业应用。根据入驻企业布局,配套建设海水淡化输水管网及基础设施,构建“总线结构、组团式”供水模式,为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华电热电联产项目等提供海水淡化水,严格落实入驻企业以海水淡化水为水源,逐步实现南港工业区内工业用水由海水淡化水保障。
在保税区临港区域,将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配套建设供水管线,构建“点对点星状、点状”供水模式,重点保障渤化永利工业用水,积极推进周边工业用水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
让更多的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体系。推动海水淡化水作为滨海新区市政供水的有效补充。加大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产品水对市政供水管网的供应量,合理分配各种原水比例,推动向杨家泊、中新天津生态城供水;推动保税区临港区域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项目为天津经开区中心商务片区等周边园区供水,适时进入市政供水管网,作为居民用水的补充水源。
为了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此次规划也提出不少支持政策。比如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天津市供水体系并列入年度供水计划、探索建立海水淡化水水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研究出台企业电价优惠政策、鼓励海水淡化企业申报天津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探索设立天津市海水淡化产业专项、探索开展浓海水排放与监测试点等。
◆一周记事 | 节流开源并举,天津如何找渤海要水“喝”?
◆观察 | 做强“全国第一”,天津海水淡化又有大动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琳梅:向大海要水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人事动态 | 天津市市管干部任前公示
天津日报时政部 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