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必看!一文了解硅基负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满足产品多功能化的需求,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续航时间、安全以及快充性能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负极材料概览


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基材料和非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包括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中间相碳微球(MCMB) 、软碳(如焦炭) 负极、硬碳负极、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等。非碳基材料主要分为硅基及其复合材料、氮化物负极、锡基材料、钛酸锂、合金材料等。

目前商品化负极材料以石墨为,石墨类负极在锂电池中的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g。商业化高端石墨材料的实际比容量已经在360-365 mAh/g,已经十分接近其理论比容量,改进完善石墨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极为有限。硅(Si)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之一,单质Si在常温下的理论比容量高达3579mAh/g,是一种理论比容量极高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基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硅基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具有突出优势。首先,硅在常温下与锂合金化,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目前石墨类负极材料的十倍以上;其次,与石墨相比,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分布广泛,为地壳质量的 25.8%,是地壳中储量第二丰富的元素;第三,硅具有比石墨略高的电位平台(约 0.4 V,Li/Li+),不存在析锂隐患,安全性好;第四,硅基负极材料的低温性能比石墨优良;第五,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硅负极有望成为石墨负极的理想替代品。但是,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应用存在很大挑战,以下缺点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应用:
  • 硅负极在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体积膨胀收缩,可高达 300%以上,进而产生极大的机械应力,经过多次循环后使得硅颗粒发生断裂和粉化,会严重阻碍锂离子在负极内部的传输,导致首次效率低,循环性能差
  • 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硅粒子破裂,活性粒子及其与集流体间电接触不良成“孤岛效应”,断裂面反复形成新的 SEI 膜,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和库伦效率低;
  • 硅是半导体,存在较低的电导率(10-5~10-3S·cm-1)和离子扩散系数(10-14~10-13 cm2·s-1),造成锂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下降;
  • 纳米结构效应会引起比表面积大、振实密度低等问题;
  • 需要开发新的电解液体系和黏结体系来满足材料的应用工艺要求。

硅基负极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硅基材料的固有缺陷,材料层面需纳米化、碳包覆等综合处理,工艺复杂,目前行业仅少数企业掌握,且各家工艺均不同,目前没有标准化工艺。硅基负极产业化时间较短,1996年开始硅基负极的研究,2012年日本松下推出含硅电池,2013、2014年才分别实现硅碳(Si/C)负极、硅氧(SiO/C)负极的产业化,并于2015年和2017年陆续推向消费和动力电池领域。从工艺路线来看,目前硅基负极分为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两种技术路线,硅碳负极材料目前商业化应用容量在450mAh/g以下,主要用于3C数码领域;硅氧负极材料目前商业化应用容量主要在450-500mAh/g,主要用于动力电池领域。硅碳负极及硅氧负极的制备方法、优劣势对比见下表:

硅碳负极解决方案

无论是硅碳还是硅氧,产业化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从解决方案来看,硅碳的膨胀率问题,一般通过纳米硅的碳包覆技术来解决,硅氧负极则通过预镁或者预锂的方式提高首效。碳包覆纳米硅是以纳米硅为原材料,表面包覆碳层的结构。主要的原理和作用包括:(1)碳包覆可将硅保护起来,从而避免电极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SEI膜的过度生长;(2)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在硅表面构筑连续的导电网络,降低电池内阻;(3)碳材料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能够缓冲硅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变化,进而维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硅颗粒大小是关键,粒径越大,成本越低,但是循环性能有可能较差。大尺寸的硅负极颗粒的体积膨胀会导致复合材料内部开裂,破坏电子传导的连续性,降低性能,理论上来讲硅的晶粒越小循环性越好。纳米硅的制备又分为不同的技术路线,包括研磨或气相沉积方式,气相沉积又分为PVD、CVD。研磨:传统物理研磨法研磨出来的粒径约在100nm的水平,远不符合硅负极的粒径要求,需要新的研磨工艺“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大颗粒的硅进行研磨、破碎,不断降低其颗粒尺寸,目前研磨的单吨成本在20万/吨,为纳米硅成本最低的方案,也是目前的主流方案,需利用高能球磨等进行技术改进。缺点是产品粒径大,容易引入杂质导致纯度低且无法控制颗粒的形状和粒径分布。PVD:该方法生产出的产品球形度和结晶度高、振实密度高、微观组织细小、成分均匀、无污染,但工艺重复性不好且加工成本高。PVD中等离子蒸发冷凝法是近10年来用于制造高纯、超细、球形、高附加值粉体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通过等离子热源将反应原料气化成气态原子、分子或部分 电离成离子,并通过快速冷凝技术,冷凝为固体粉末。CVD:纳米硅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以硅烷(SiH4)为反应原料进行纳米硅粉生产的技术。根据诱发SiH4热解的能量源不同,可分为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PECVD)、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LICVD)和流化床法(FBR),其中PECVD和LICVD是目前生产纳米硅粉最主要的工业生产技术,无论是那种方案,其产出的硅颗粒都在100nm以下。该方法得到的产品颗粒小、纯度佳,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均衡

硅氧负极解决方案

硅氧复合材料是以氧化亚硅材料为核,这里的氧化亚硅一般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2-10nm的硅碳颗粒均匀分布在SiO2 的基质中。其单体容量一般为1300-1700 mA·h/g。氧化亚硅相较于硅碳最大的缺点是首效较低,需要通过预镁或者预锂工艺提升首效。预镁是解决首效的中间路线,性价比较高,Mg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1)与SiOx结合,转化为稳定的硅酸镁,消除不可逆容量,缓解体积变化;(2)通过硅酸镁的强键合网络提高机械模量,抑制内部裂纹,防止颗粒粉碎。通过预镁工艺可以将首效提升至85%以上,但90%以上需预锂方案

硅基负极商业化进展


现阶段,硅基负极材料实现商业化的主要包括:碳包覆氧化亚硅、纳米硅碳、硅纳米线、无定型硅合金,其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是碳包覆氧化亚硅及纳米硅碳,都是按一定的比例(5%-10%)掺杂在石墨中进行使用。近些年来,硅基负极逐渐走向产业化生产,但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能够量产的企业也相对较少。国内:能够量产的企业主要有贝特瑞、上海杉杉等。其中,贝特瑞国内领先,于2017年实现量产出货,现已成功进入松下 — 特斯拉供应链。杉杉股份、硅宝科技、正拓能源等公司的相关材料也已实现小批量供货。除此之外,江西紫宸、星城石墨、斯诺等也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各自也有产品。国外:日韩企业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如日本信越化学、大阪钛业、日立化成、昭和电工和韩国大洲等。其中,日本日立、汤浅等企业从2015年开始陆续将硅基负极应用到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中,促进了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应用。目前商业化硅基负极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及电动工具领域,近两年在穿戴类和消费数码类产品也逐步形成应用趋势。松下、三星、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已经部分采用贝特瑞或杉杉股份等相关产品,硅基负极在特斯拉汽车等部分车型的应用也已落地。宁德时代、力神、国轩高科、比亚迪、比克动力等电池企业正在加快硅基负极电池的研发和试生产。未来随着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将打开硅基负极市场空间,有望在2023年后应用在其他动力电池尤其是高镍领域,加上消费电池渗透率提升所带的增量,预计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或将达300亿元。■ 参考信息乐晴智库、研究型投资

[1]汪征东,陈娟,常海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进展[J].电池工业,2021,25(05):247-252.

[2]侯佼,侯春平,孟令桐等.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20,39(06):1-5+20.



推荐阅读

1、涨涨涨!硅料均价突破24.0万元/吨!

2、豪掷200亿!合盛建设20万吨/年多晶硅+40万吨/年工业硅+40万吨/年有机硅等项目

3、总投资30亿!润阳悦达扩建3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

4、硅烷科技:预计2023年硅烷产量在2200吨左右

5、资管巨头贝莱德举牌“颗粒硅”!协鑫2025年拟有100万吨级颗粒硅产能方案

6、甘肃河西硅业20万吨硅系新材料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责任编辑:陆颖 
电话:18171678788

联系邮箱:luying@acmi.org.cn

【免责声明】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扫码加入中国高端无机硅行业通讯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