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方面,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

万里晴 九万里
2024-08-30

最近,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

强劲的出口增长,让中国正式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冰火两重天,境遇各不同。

中国汽车出口的亮眼“成绩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俄罗斯市场上的销量增长。

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猛增至49%,使得俄罗斯一跃成为中国汽车出口销量的第一大国。

除了俄罗斯,中国品牌汽车还在其他20多个国家销量“遥遥领先”。

在泰国,2023年中国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70%~80%,电动汽车全年销量前四名均为中国品牌。

在智利,超过20个中国品牌的汽车进入该国市场,占据了2022年当地中轻型汽车销售份额的33%。也就是说,在智利每卖出3辆汽车,其中就有一辆属于中国品牌。

在墨西哥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销量近13万辆,同比激增63%,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达19.5%,而在六年前,这一数字还几乎是零。

不过,在传统汽车工业较为发达的欧洲和美国,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路就没那么顺畅了。

在欧洲,2021-2022年,中国生产的汽车在欧洲整车进口量中的份额从第十跃升至第二,这一亮眼成绩狠狠刺痛了欧洲的神经。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酸溜溜地称:“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更便宜的电动汽车,而‘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地压低了它们的价格,‘扭曲’了欧洲市场。

于是,去年9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在“电池法”中要求电池生产商披露碳足迹等相关信息。此后,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三家中国车企被选为首批调查目标。

在美国,他们一方面大肆抹黑,称“中国汽车威胁美国家安全”“中国汽车由强迫劳动生产”,另一方面接连出台对中国汽车的限制政策。

特朗普在任期间,曾下令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25%关税,拜登上台后继续执行该政策,甚至进一步加码。

2022年,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禁止北美以外地区生产的电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直接削弱了中国车企进入美国市场的能力。

目前,美对中国汽车征收的关税已高达27.5%,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事实上已被挡在美国市场大门之外。

2023年9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2023国际车展上,参观者在观看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美欧打得什么小算盘?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晴雨表。

中国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让美西方政客坐立难安,于是相继出台限制打压的政策。

欧盟:深陷经济困境,保护主义抬头。

当前,欧盟经济增长严重乏力。据欧委会预测,欧盟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3%。

在此背景下,整个欧盟弥漫着焦虑情绪,眼看着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势头迅猛,欧盟的不安感和警惕性明显上升。

此外,法国被认为是欧盟内部推动调查中国汽车的幕后黑手。

作为曾经汽车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法国不想看到中国电动车冲击法国市场。2020年,马克龙曾提出,要力争2025年年产100万辆清洁能源汽车,坐上欧洲电动汽车制造的“头把交椅”。

为了达到目的,法国不断对欧委会施压,要求对中国电动车采取限制措施。

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虽未表态是否会在2024年继续竞逐欧委会主席一职,但仍是该职位呼声最高的人选。

有欧媒分析认为,冯有意在换届前借打压中国讨好法国,为自己谋取政治私利。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欧洲舆论也普遍认为,针对中国汽车的调查并非“常规的反补贴案件”,而是“非常政治化的案件”。

美国:战略焦虑作祟,欲筑“小院高墙”。

相比于欧洲,美国的各项限制处处不提中国,但处处指向中国。

2018年以来,尤其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推崇“新华盛顿共识”,强调恢复和打造本土供应链。

为此,美国大力刺激本土新能源汽车发展,逼迫世界各大车企赴美投资建厂,企图让美国汽车产业“重振雄风”

眼见中国汽车产业蒸蒸日上,美国既眼红又焦虑,于是搬出了打压制裁那一套。

归根到底,就是想把中国锁死在产业链的低端,通过“掐灭”中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来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总价值为7500亿美元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

“竞争”取代“接触”。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价廉质优”的良好口碑。

中国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竞争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达则自由市场,穷则贸易保护”,通过单边加征关税、采取调查措施等手段,恶意打压遏制中国汽车产业。

十多年前打压中国铜版纸、光伏产业如此,今天打压中国汽车、芯片等产业依旧如此。

他们以意识形态划线,说一套、做一套,鼓噪“脱钩断链”“去风险”,挑动阵营对立,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2023年5月,《纽约时报》推出深度报道《没有中国,世界能造出电动汽车电池吗?》,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不与中国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企业攀登制造业高峰的路上,一定还会遭遇美西方更多更严苛的打压和限制。

但只要我们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就无惧美西方的各种阴损招数。

毕竟,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扫码关注“九万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九万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