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人物志 | 朱万全: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起航再出发,热爱是通往成功的法宝






朱万全

2022 Acta student awards 

(Acta学生奖)全球14位获奖者之一


奖项说明

“Acta student awards”评选对象面向全球在Acta系列的4个期刊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cta Biomaterialia和Materialia上发表论文的主要学生作者。该奖于2005年设立,每年评选1次,从当年发表在这4个期刊的论文中遴选,候选人在论文发表时必须是学生身份。该奖项设立以来,共有14位中国学生获得。此次颁奖典礼将于2024年3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召开的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学术年会上举行,朱万全已收到Acta Materialia主编、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hristopher A. Schuh教授的邀请,届时将参会并领奖。


    记者很荣幸对朱万全师兄进行了一次采访,当被问及荣获ACTA学生奖当时的感受,他毫不犹豫说出了“幸运”两个字。

    “每当我工作到十二点,走出办公室,总能碰到和我一样刚走出实验室的博士们。楼梯间,稳健的步履声声声入耳,相比于其他默默无闻为科学奉献的同学,我只是比较幸运,在海滩上拾到了属于自己的贝壳。就对科学的奉献来说,我认为自己只是咱们材料学院诸多勤奋努力同学中的普通一员。” 

    来不及对此次获奖庆祝,朱万全便已经抓紧脚步投入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很高兴来自全世界的十多位材料学专家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十余年来,我们课题组在黄晓旭教授领导下,自主开发了透射电镜三维取向成像技术等多种先进表征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一些材料表征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新技术对材料科学的许多老问题、新问题提供更多的新信息、新见解,这也是我持续深耕的研究方向所在。”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本科时期,朱万全通过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第一次接触了科研,探究材料的奥秘成为了他心中不变的执着。不同于大多数人认为科研需要绝对的坚持,朱万全觉得热爱才是驱使自己走到今天最终要的法宝。

朱万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

从左至右分别为:朱万全、黄晓旭教授、冯宗强副教授、吴桂林教授


     “科研并非埋头苦干就能出成果,当你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坚持和努力反而成为了阻碍自己的力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热爱照亮了跋涉者心中的每一个角落,驱使着朱万全在迷茫中寻找新的出路,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在跌倒后继续前行。“在长期的脑力劳动中,假如没有热爱这股发自内心的源泉,人就会感到工作倦怠,失去激情的工作状态是不会有成效的”。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尽管热爱可以激发澎湃的动力,但困知勉行的过程中,有了老师的点拨才让朱万全在迷雾中找到了光的方向。

    “科研是一种传承”,面对纷繁复杂的科研难题,朱万全静下心来苦心钻研,在黄晓旭教授不断引领下,朱万全走上了正确的科研之路。“与黄老师的每次交流讨论,我都收获满满,这也为我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黄老师是科学家的典范,他对科学的孜孜追求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开拓创新的‘材料强国’精神。”朱万全如是说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自世界各地满怀科学信念的前辈在研究道路上也为朱万全提供了诸多指导。

    “读博士期间,学院多次邀请丹麦技术大学Niels Hansen教授和Dorte Juul Jensen教授来院讲学指导,两位院士无论是在课题方向和技术细节上都给予我相当大的帮助;2019年末德国Max Planck钢铁研究所的 Stefan Zaefferer 博士应邀来院访问,他是做三维取向成像数据分析的专家,自己也抓住了这机会请教了他一些问题,在他的提点下我的课题规避了许多误区。还有丹麦John Wert博士,得益于他的晶体取向计算手稿,我才解决了一项难题,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我对他一直心生感激。” 

    学术界的前辈总是如此热心,怀揣着对科学至理的追求,无私帮助着追求真理路上源源不断的后继者,只为众人合力再将科学研究的板块拓宽毫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前辈们的引领下 ,朱万全看到了更远的世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批评和怀疑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学术研究的路途尤其如此。对稿件的精雕细琢是成果顺利发表必要条件,朱万全的论文投稿前经过了数十次的修改和讨论才最终获奖。但对于周围人的批评建议,朱万全有着自己的理解。

    “Daniel Shechtman教授发现准晶时,他遇到的几乎全是质疑的声音,他面对的批评比我们任何一个博士生的课题所面对的要多得多,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最终靠努力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后行。在逐渐雕琢自己的过程中,朱万全学会了正确处理外界声音的办法,向着成为一个勇于接受批评、敢于质疑批评的人而自勉自励,他的严谨与坚持也最终助推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

树高万里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我很感谢我们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没有党和国家对于科研的重视和投入,也就不会有国家重点计划,更不会有今天我们学术界百花齐放的局面。”

    朱万全回望过去,在重庆大学的十余年,作为见证人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为适应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新政策,同时通过一系列项目给予科研事业支持,极大改善了科学研究的软、硬环境,促进了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环境的改变彰显着党和国家引领人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成功,更蕴含着国家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

    “科研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条件保障,给了我站在这里从事所热爱的材料科学探究的机会。” 

    怀揣着建设祖国的初心,在对获奖项目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朱万全又撰写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现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批准。在对新领域的积极探索里,朱万全保持着高度创新的精神,为成长为能担当大任的新时代人才而全力以赴着。“在三维空间成像后,我们计划再加上时间维度,力争实现材料的四维微观组织表征”,通过对三维取向成像技术的深入研发与运用,未来科学也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生不息。




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起航再出发

      “人生没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

    面对仍然稚气未退的学弟学妹,朱万全在采访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了建议,“人生是旷野,大学就是你最好的探索平台。在不断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丰富自己,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在未来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才不至于苍茫无措。” 在重要的节点选择勇敢地尝试,在历尽千帆之后依然保持宽容,依然坚持心中所爱,这也是一种人生意义。

      带着学院的期望,老师的嘱托,朱万全又踏上了新的科研探索征程,他是材料学院学生群像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材料强国”精神的代表,相信在深入推进“党建驱动·材料强国”工程中,一代一代的材料人将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朱万全以及千千万万扎根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

在不断挑战自我中突破极限

在执着追求中实现梦想

国家的未来因他们的付出充满希望!


来源 |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


往期推荐


优秀人物志 | 王重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优秀人物志 | 张睿:学术“滤镜”下的多彩生活

❖ 优秀人物志 | 王宁波:科研之路漫漫,唯有坚持可达理想高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