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你清晰高效的思考——《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思维脑图
书籍介绍
《简单的逻辑学》是要教会你清晰高效地思考。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以简练和趣味的方式,将逻辑学活化为一种艺术,从基本原理和技巧入手,带领我们进入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
正确的逻辑包含三方面内容:前提内容真实,论证结构有效,前提与结论具备足够强的关联性。我们会在这本书中学习逻辑的基本原理、论证过程、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和主要形式,一起进入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
读书大纲
读书笔记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不要对周边的事物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
观念与其对象
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与事物接触的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三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没有任何观念可以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即便是最荒谬的想法。
将观念付诸语言
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 ,最后出现语言。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语言要忠实地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避免闪避式语言
语言中,委婉表达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语言成为信息缺漏的根源。闪避式语言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演讲者或是作者脑中的真实想法,它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
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有些情况下,真相是难以捉摸的。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逻辑学的基本理论
逻辑学必须有其自身的基本原理,用来规定它的范围,指引它的方向。我们今天主要探讨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于实际。
逻辑学的四个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当你看到原理包含的内容时,直觉反应一定是:当然是这样。基本原理是不能被证明的,它的存在不依赖先行的事物,反映的是绝对基础的事实。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灰色地带是指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灰色地带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它们常常没有明确的对立面。这仅仅说明你没有看清楚它们,不要将你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万物终有其根源
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在作怪。对于要做的事情 ,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区分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认为,当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时,可以确认的原因类型越多,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深刻。
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
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
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定义术语
在逻辑论述中,避免语义不清和模棱两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义术语,其实定义的是术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当定义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更精确地鉴别它:首先把它放入相似的类别中,然后指出其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特性(特殊的不同点)。
直言命题
一场论证实际上相当于组成它的那些命题,而那些命题又相当于组成它的那些术语。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普遍命题
明确的语言表达在普遍命题中很重要,因为它能避免听众产生困惑的可能。普遍倒是有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全称命题意味着“所有的”“每个”它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全称否命题是指“没有”的陈述,它强调某个类别缺乏某种特性。
特称命题,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通常它会被定语“一些”所限定。
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论证。论证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推理的好否坏。
建立一个论证
每个论证都是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从全称到特称
全称命题的特点是,如果它为真,那么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从全称到特称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所蕴涵的必然性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结论是对整个类别成立的,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从特称到全称
从全称到特称的论证过程确保了结论的必然性,从特称到全称则不然。对部分有效的结论,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对整体也都成立。仅仅因为某些特征适合于整体的某个部分,就声称这些特征也必然适合于整体,这是明显的谬误。以偏概全是人类的某种天性,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应加倍小心。
断言
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主项是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而谓项,则是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否定命题
当我们说一个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时,我们只是在说它是真还是假。命题的真假与它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没有关系。肯定命题更加直接有力,它传递的是正面的结果。否定命题则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命题的反面是什么。
比较
人脑善于比较,事实上,没有比较,观念就不可能产生。要对比任何两个事物,特别是庞大复杂的事物,我们要谨记不能仅仅因为在比较时注意到了很多相似之处,就鲁莽地得出诸如“这两个事件很相似”之类的结论。
比较和论证
当我们将论证置于比较中时,我们的目的是展示也就是通过论证证明)我们所比较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似的。以比较为基础,一个最普遍的论证形式是类比论证类比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
正确论证
一个论证,如我们所见,有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推导推理的最完整形式是三段论:联言论证、选言论证和条件论证。
联言论证是一个连锁反映,AB要么同假,要么同真。
选言论证中,两个命题是互不相同、互相排斥的,一个为真,另一个必为假。
条件论证又称假言论证,是包含“如果……那么……”结构的论证,它反映我们思维的习性。
三段论
三段论这种论证形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即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前提的真实性
正确的内容取决于作为前提的命题真实与否。如果我们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一个有效的论证结构合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结论。
前提的相关性
如果前提本身和结论毫不相关,即便它是正确的,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前提失效的表现之一是不能证明结论。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如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价值命题都不稳定。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它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就越可靠。
论证结构
无效(结构缺陷)阻断了论证各部分之间的正确联系,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肯定命题中谓项的重要性质如下:它们通常是特称(不周延的),永远不会是全称(周延的)。一个不支持中项周延性的论证结构必然是无效的。这种错误在逻辑学上有特定的名称,叫做中项不周延。论证的理想结构是根据真实的前提可以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构才是有效的。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命题的量,指的是它是全称还是特称。在三段论证中,如果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命题,那么它必然被反映在结论之中。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乎主项还是谓项,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也就是说,如果结论中某项为全称,那么前提中的同项必须为全称;想要得到特称的结论,必须要有特称的前提。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1.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又一个必须是否定的。2.两个否定的前提必得出错误的结论。3.肯定前提、否定结论的论证也是错误的。
归纳论证
传统区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是: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论证则恰恰相反。这是区分两者的有效方法,但有其局限性。更准确地区分两者的方法是: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 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归纳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
评定论证
有时,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论证,实际上根本找不到有效的支持证据,即使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热烈地讨论过它。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缺乏证据的命题仅仅是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不接受。
构造一个论证
在构造一个论证时,首先要注意的还是老生常谈的两个要素:前提和结论。
前提的真实性 只有有心欺骗的人才会刻意给出虚假的前提。但是要警惕,不是所有的时候正确与错误都可以一眼看穿。
前提的力度 给予结论最大程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推理中的错误可能仅仅是个意外,是粗心的结果 。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话,它们可能是态度不端的产物,或者正是它们自身的某些缺陷导致了非逻辑思维的产生。
怀疑论
在推理过程中,怀疑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利用它。我们要区分怀疑论的两种态度:一是将怀疑永久化,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态度。
极端怀疑论者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结论,因为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真相,就无法对上述命题加以判断,由此这个结论根本就是无根之花。
中度怀疑论者勉强承认这个世界上或许有真相存在,但是他坚持,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
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 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这两种情形都不合逻辑,这两者都形成了偏见,因为他们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做认真分析之前,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眼界狭窄
逻辑和正确推理的意义在于发现真相。在被发现之前,事物真相存在的确定地点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预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寻真相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我们需要注意,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任由情感做主,那么思维的清晰性将被削弱。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有真相,才值得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推理的原因
推理本身无所谓善恶,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不要将它和争吵混为一谈。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但是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相信真诚本身就已足够。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难免会带来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常识更接近于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它是被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性的动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识。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错误的推理形式总称为“谬误”。最基本的谬误形式有两种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顾名思义,问题出现在形式上,或是论证结构上。
非形式谬误,则说的是形式谬误之外的各种逻辑错误。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两种主要的谬误形式。
否定前件
在讨论条件论证时,我们知有两种有效的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与此相对应的,无效形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否定前件。
例: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路易斯没有跑步。
所以,他没有移动
肯定后件
条件论证的另一种无效形式称为肯定后件。
中项不周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 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就会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
偷换概念
多义词带来的潜在问题是模糊不清。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运用的方式产生了模糊不清,这无疑将产生谬误。谬误同时产生于当我们以欺骗为目的、故意使用多义词时。
窃取论题
造成窃取论题谬误的原因是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提供充足的支持。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虚假假设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换句话说,它不能自相矛盾。
稻草人谬误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不是无心之过,因为它是在有意地歪曲别人的论点。
误用传统
如果将历史悠久作为坚持传统的惟一原因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惟一理由同样也不合逻辑。
以暴易暴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
民主谬误
民主谬误是说,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某命题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某事物是正确的。
对人不对事
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
压制理性
理想的论证是通过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某些事物是真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只会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
滥用专家意见
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占据主导地位。一个仅仅因为音乐成就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就经济或是全球变暖问题所提的观点没有权威力量。
质的量化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地来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例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
以出身论英雄
以出身论英雄谬误的根源如下: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但这并不必然成立。
止于分析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简化主义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正在发生作用。
分类错误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它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混淆视听
混淆视听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2) 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
以泪掩过
除了可以运用嘲笑策略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博取听众同情的方式来达到同一个目的。这种谬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爆炸来模糊论题。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够加以反对的论证,并不能因此而证明其为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
两难陷阱
两难陷阱常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的进退两难是假象,因为它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假设我给你两个选项A和B。我希望你选择A。于是我说“A确实不是个令人愉快的选择,但是惟一的可供选项B,将会更加糟糕。你当然更不想那样!
以先后论因果
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发生,所以大家会有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就是原因的错觉。但实际上因果之间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异的。
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功利误导
当我们利欲熏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操纵这种谬误的态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并不重要。
避免结论
结论是必然要达到的。论证一-人类推理的语言学称谓-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果我们做论证目的只是为了使自己听到自己在说什么,那是将论证的庸俗化。
简化推理
通过对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是不合逻辑的反应。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
思维脑图
——The End——
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请支持正版图书,也可以关注公众号后台留言,将为您分享电子图书(仅供学习参考请阅后删除)
您的关注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