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生的能力与学历之争:金本、银硕、铜博究竟谁更胜一筹?
金本、银硕、铜博:能力信号还是学历歧视?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0届博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
马莉萍1, 叶晓梅2
1.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08至2017年间的10届博士毕业生数据,探讨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是否存在“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前置学历歧视现象。
研究结果显示:(1)“金本”“银硕”和“铜博”并未全面反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仅在英文期刊的总影响因子上,理工科的“金本”和“银硕”显著高于“铜博”,而在其他科研指标上则无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的三类博士在各科研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
(2)三类博士在学术职业获得上存在差异,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前置学历歧视:在理工科中,“铜博”更可能获得非正式教职(博士后),而人文社科中“金本”更可能在高水平大学获得教职。
关键词:学术职业;学历歧视;博士生就业
本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2期 #教育评价 栏目
马莉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政策、院校研究等。
叶晓梅,通信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与教师质量评价。
目录概览
一、问题提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三、数据和研究设计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一、问题提出
学历通常被视为个体能力、兴趣和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
随着我国博士教育的扩招以及海归博士的回流,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逐渐减弱,出现了学历查三代的现象。
即使同一高校的博士生,其本科和硕士的毕业院校也可能影响招聘单位的选择,形成“金本”“银硕”和“铜博”的标签。
研究表明,来自非精英大学的“铜博”在求职时更容易受到歧视。
尽管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日益增加,但现有研究多为个案分析或主观自评,缺乏对三类博士科研能力的客观测量及其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真实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三类博士在就业结果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关于前置学历是否能有效反映博士个体能力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信号理论认为学历是个体能力的有效信号,雇主在无法直接评估求职者能力时,倾向于依赖学历进行筛选。
尤其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前置学历成为识别能力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前置学历可能并不准确反映个体能力,尤其在我国高考分省招生的背景下,学生的能力与其就读大学的层次未必匹配。
因此,仅凭前置学历来判断博士生的能力可能存在偏差。
三、数据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08至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行政管理数据,涵盖博士生的基本信息及其科研产出。
研究将博士生的前置学历分为“金本”“银硕”和“铜博”三类,并通过控制变量分析其在学术职业选择上的差异。
四、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三类博士在科研能力和学术职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金本”在英文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上显著高于“铜博”,而在中文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上三者无显著差异。
在学术职业选择方面,“铜博”更倾向于从事非正式教职,而“金本”获得高层次大学正式教职的概率显著更高。
五、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研究表明,博士生的前置学历并未全面反映其科研能力,且在学术职业获得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置学历歧视的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前置学历的作用被过分强调,可能导致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构建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减少学历歧视的影响。
推荐阅读
- • 法国政府被议会推翻,为 62 年来首次,总理米歇尔·巴尼耶将递交辞呈,上任仅三个月 马克龙头大
- • 如何评价《无限暖暖》登顶全球34个地区的免费榜?
- • 小米副总裁神秘失踪背后的真相揭晓!
- • 打工人逆袭:10斤饭自制预制菜,省钱又美味!
- • 尹锡悦弹劾危机:韩国政局风云变幻 韩国执政党通过决定「反对弹劾尹锡悦」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