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05《登鹳雀楼》王之涣

请点击关注➤ 茶书社 2021-12-16

清华学霸合唱团五国语言震撼献声《登鹳雀楼》

四国音乐家中英文合作演绎经典《登鹳雀楼》

今天呢,我们来一起分享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今天呢先讲他的第一首诗,后面我们还会讲他另外一首作品。咱们先来一同感受一下这首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你肯定非常熟悉。这应该是咱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一个启蒙之作,我想只要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略有了解的人都会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这首诗。遗憾的是,王之涣虽然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如此的高大,可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留下来的很少。他的作品留下来的也不多,一共只有六首,但我们可以说这六首诗都是精品。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了一个“依”字,让我们感到这太阳是一点儿一点儿,一点儿一点儿地顺着这个山势慢慢地落到了山的那边去。鹳雀楼在哪儿呢?就是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上。当时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山,应该就是中条山,他也可能看到了黄河,但他却万万不可能看到黄河进入东海的样子,所以“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眼前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实际上是在写自己遥想黄河进入海流的情形。前者是眼前之景,后者是遥想之景,两个景象结合在一起,当然就显得气象壮大。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王之涣的用词,他写太阳就是简简单单的白日,写太阳依着山势慢慢地落下去,也只是用了“依山尽”这三个简单的字。写“黄河入海流”并没有写黄河怎样奔腾和汹涌,只是写了黄河这两个字。这正是诗人写诗的高妙之处,他用极简的词语却造就了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是留给读者的,读者在丰富的想象当中体味白日、高山、黄河和海流的气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常喜欢这首诗的一个原因,因为它留给了我们巨大的阐释的空间。

最后两句更是不得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要看得更远,如果你想要看得更多,那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当然也才能够看到更加壮丽的景象。在这里,作者使用的词语依然非常简单,只是用了“穷”和“千里”。“更上一层楼”,他也没有说更上十层楼,更上二十层楼,只是说这一层楼。你要知道,只需要这一层楼,境界就不一样,只是这一层楼,作者的高度就已经达到了。读了这样的诗能激发我们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我们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只要我们再向前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我们就会前进一大步。可你要知道,作者此时只是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山西永济蒲州的鹳雀楼上,但他想到和看到的却更为广远,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常用的“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出处:《南史·昭胄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示例:然未尝无短篇也,~矣;未尝无淡旨也,清潭百丈矣。(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的笔法,意思是说,只写了眼前的方寸之地,却能够表达千万里之外的壮大的景象。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得这么好,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在现在也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而他笔下的鹳雀楼也一跃成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当代的名楼之一。我们都知道啊,在咱们的山川地理当中有很多的楼阁,往往是因为著名的文学作品而知名的。比如说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鹳雀楼也是这样,因诗而著名,的确足够令我们骄傲。需要给大家做特别解释的是,鹳雀楼最早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北周时期,后来在金代和元代毁于战火,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重建了鹳雀楼。

说到这儿,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刚才咱们一直口口声声说《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其实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还真是有点疑问。盛唐时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叫芮挺章,他当时编选了一个诗集叫《国秀集》。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也会编选唐诗选一样,唐代人自己当然也会选当时的唐诗喽。在这本《国秀集》当中就收录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可是作者是谁呢?是盛唐的一位咱们不太熟悉的诗人,叫朱斌。而《国秀集》当中选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却并没有选这首《登鹳雀楼》,这其实很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芮挺章编《国秀集》的时候啊,王之涣才刚刚去世不久,他的家人,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也都健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秀集》没有选署名作者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那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信息最早出现在北宋的一部诗文总集《文苑英华》(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古代诗文总集。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可谓卷帙浩繁。)。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文苑英华》收录《登鹳雀楼》的来源只可能有两种:一是当时的编者到鹳雀楼上抄了留在鹳雀楼上的这首诗的墨迹,二是可能转抄自不知是什么人的手抄本。但是据史料记载,鹳雀楼在唐代就被翻修过一次,所以宋代人即便登到鹳雀楼上去抄留在鹳雀楼上的这首诗也不可能是唐代人写上去,所以,如果说是宋人去鹳雀楼上抄了这首诗,那么,这首诗到底作者是谁就很值得疑问。

有趣的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修纂《全唐诗》,收录了当时人们所能见到的所有唐诗,其中也收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可是呢,在王之涣的署名下又作了个注释,说也有一种说法是朱斌的诗,又在朱斌的署名下作了个注释说,也有一种说法是说王之涣的诗。

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可能有理由认为,《鹳雀楼》真的不是王之涣写的,而是朱斌写的。这当然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在探讨当中,但其实对咱们大家来讲,这有什么要紧的呢?无论是朱斌写的还是王之涣写的,都是盛唐诗人的杰作,也只有盛唐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既很简单又很壮大的作品。

这首诗,不仅写了景象,更写了人生的哲理,而这个人生的哲理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景象的描写当中,给我们感觉既不生硬又很容易接受,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盛唐的诗人可比宋代的诗人要高明得多。

唐人并不是只有王之涣或者是朱斌写了这一首《登鹳雀楼》,还有很多人写,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是畅当(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畅当父亲畅璀,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唐代宗时,与裴冕、贾至、王延昌待制集贤院,终于户部尚书。)和李益,畅当的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气魄确实很大,但我念完之后,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你可能得弄半天,还得借助注释才能把这首诗读懂。至于李益的诗(《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就更长了,写得更加的细腻,很多细节都写到了,可是要让你背诵,或者让你一目一望就能够把这首诗读懂,就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名篇佳作,要想流传人口,有几个很重要的元素:首先,它要大气磅礴;其次,它要至情至理;第三,它要简洁明快,便于流传。我想不仅写诗这样,做人也是如此,简单而有特色才会有力量。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首名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图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