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老徐 老徐书房
2024-09-21

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

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的中心-外围体系。体系中央国家比外围国家拥有非常多的好处,其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铸币税”。体系中央的国家比外围国家富有的多,也稳定的多,进行经济调控、腾挪的手段也丰富的多。

基于这个“中心-外围”体系,按照体系内每个国家向整个体系出口何种东西交换它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成四类国家:

•体系中央国家:美国。主要依靠信心生存,充当世界银行的角色。它向世界出口最多的不是商品和服务,而是美元。其次才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业模式、文化产品等。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在美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和军事政治优势。•准中央国家: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工业国。主要依靠理性生存。它们向世界出口的既包括货币,但更重要的是高附加价值工业品和服务。•外围工业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勤劳谋生的国家。主要向世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全世界最大量的劳动供给。中国处在从第三层向第二层过渡的阶段。•出售原材料的国家:俄罗斯、中东、南美等资源大国。依靠运气(祖上留下来的自然环境)谋生的国家。

在这个体系内,不同层的国家间,存在两大财富循环。一个是商品贸易循环。另一个是货币循环。这两大循环就像是世界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喷泉,喷泉中流淌的就是财富之水,而中央国家掌握了这个喷泉池的根本原动力。在第一个循环中,中央国家通过作为商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来提供原动力;在第二个循环中,中央国家作为体系货币的发行者来提供原动力。中央发行货币,通过消费形成逆差或者通过投资,将货币从中央流向外围;外围通过贸易盈余获得资金后出于储值需要又会流向中央。

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体系。中央国家比起外围国家远为富有也远为稳定。中央国家可以更为从容地应对和利用全球市场的波动循环。而外围国家由于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往往被迫采取“顺周期”政策,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时刻面临被收割的命运过。中央国家还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权,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这种中央-外围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周期性自我更新的。驱动周期更迭的动力是“创新与扩散之间的矛盾”。通过创新,一个外围国家会崛起成为中央国家,而扩散则导致中央地位拱手让人。回顾过去500年的全球化历史,可以明显看到中央国家的更迭。从百万人口规模的葡萄牙/西班牙,到百万人口规模的荷兰,到千万人口规模的英国,再到亿级别人口规模的美国。在这个更新过程中,人口规模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向体系中央迈进。本书讲述的即是这个迈进的过程,以及我们的潜力。

中国在体系中的进击之路

中国的崛起之路就是从外围走向中央,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过去四十年中国采取了“鼓励外贸、吸引外资、控制外汇”的三外路线。从产业结构、净对外投资、货币国际化水平、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等角度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处于从第三层向第二层准中央国家过渡的阶段。

中国的“三外路线”可以总结为:

•在改革开放的头15年里,将人民币持续贬值。有利于提升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外资。•打开国门,鼓励外资,并且对外资有各种土地、税收等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税收、行政等手段鼓励出口。做出巨大努力加入WTO。•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以自由兑换,但是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欢迎产业投资,但是不欢迎金融投机。•强制结售汇制度,将外储集中到央行外管局,形成国家的强大外汇储备。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积累强大的外汇资本。外资来到中国,不能直接使用外币,只能先换成人民币。出口赚取的外汇也不能拿在手上,必须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引资-出口-收汇的政策组合,迅速积累了大量外汇。那么,外资在中国赚的钱,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汇,怎么能退出中国,回流到它的母国呢?这取决于外管局的外汇政策。虽然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极端情况下,外管局并没有义务保证兑付。

“三外路线”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帮助实现了中国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的崛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完成了国家的原始外汇资本的积累。

但是它也有一些弊端。导致了我们对体系中央国家的实质性纳贡。长期的超额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2014年我们的外储规模是4万亿美元。这些外储绝大部分是外资企业长期投资及出口创汇赚取的,并不是中国本土企业创造的。外管局管理的外储大部分都是配置在长期低利率美国国债中,收益率很低,叠加美元的贬值,基本上是零收益。但同时,外资在中国,长期能获得10%的回报率。这样,相当于我们每年给外资也就是体系中央国家输送4000亿美元的利润。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以美国为首的消费市场撑不住。“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放贷,美国借债”的循环模式不可持续。

人民币国际化

1994-2005年,在长达11年中,人民币钉住美元,维持固定汇率。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也积累了升职的风险。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有利于贸易顺差。

2005-2013年,人民币开始单边升值。以每年3%-5%的速度持续升值。由于单边升值引起了市场疯狂的货币套利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时的热钱涌入,游资横行。

2013年之后,有管理的双向浮动。打破了单边升值的预期,打击了国际套利。

汇率制度本身没有好坏,但是它对于国内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同的。弗里登建立一套关于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各自对于汇率政策的偏好的理论分析框架。出口和海外投资型的行业倾向于汇率稳定。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企业刚好相反,他们倾向于货币政策独立,因为货币政策独立意味着价格稳定和国内市场环境的稳定。这比汇率稳定更重要。

中国在走向中央国家过程中,必须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只有强有力的政治才能创造出强有力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风险与机遇共存。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那么我们也可以收铸币税。但是这要求我们承担贸易逆差,向外围输出人民币,同时要求我们放松资本项目下的管制。

外汇储备

中国巨额的外储主要由以下三位一体的政策安排:

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不能保留外汇,所有外资企业必须先把手上的外汇找商业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外汇从企业挤压到银行。

银行外汇头寸限制:商业银行外汇超过头寸限制必须拿到银行间外汇市场出售。外汇从银行挤压到银行间外汇市场。

人民币汇率稳定:银行间外汇市场如果美元太多会导致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稳定,扮演了最后接收人的角色,将所有多余的外汇全部通过新印发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的汇率比例收回。外汇从银行间外汇市场挤压到了外管局账户。同时产生了基础货币的发放。

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是外资对中国的累计投资和投资盈余。并不直接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而是外资的钱。这一点从历年外储规模和外商累计投资余额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可以看出。

中国外管局相当于国家大剧院门口的贵重物品保管员。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市场行为,极端情况发生时,是否归还,如何归还取决于外管局。

外管局拿到了外储后会进行保值增值。主要投资于欧美国债。2007年后成立中投公司作为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对外股权,获取更高收益,只是目前规模较小。前一部分投资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后一部分不体现。

外管局在投放时,为了保证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会分散买入欧元,英镑等多国国债。但是外管局接收的资产分布大部分仍然是美元。所以在配置的过程中,外管局会出售美元,买入其它货币资产,导致外管局虽然是美元资产的大量持有者,却变成了美元指数的空头力量。有华尔街基金发现了这一现象,即中国外储净增加越多,美元指数下跌压力越大。

中国要避免“极限逼空”情况出现:当国内外资出现万亿级别大撤离时,我们如何应对。他们会拿着人民币要求外管局换美元。会导致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如果外管局提供外汇会让人民币贬值会影响国内产业升级和通胀,如果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会大量减少我们的外汇储备。

能源&原材料

能源的分布十分不均,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东等国。中国的人均能源储量占世界人均储量的百分比:煤炭>石油>天然气。中国的煤炭进口量不大,但是石油进口量非常大。

作者认为,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因为产油国中有很多是与美国关系不好的国家。通过高油价可以支撑这些国家的政府。虽然高油价会导致中国付出更高的成本,但是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赚回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徐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