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战略性基础研究、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3期发布

2022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10-06


2022年第3期


专题:战略性基础研究


编者按

当前,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一方面,识别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优先领域;另一方面,建立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分类支持、分类管理,既重视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也重视与国家需求更加紧密相关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战略性基础研究无疑是战略性科学计划支持的关键内容。我国现有科技资助体系中,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不足。设立战略性科学计划并将其定位于战略性基础研究,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为推动我国战略性基础研究资助和管理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指导推进下,《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组织策划“战略性基础研究”专题,围绕中国科学院学部相关咨询项目内容,邀请领域专家和政策专家就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概念、领域特征及对策等进行深刻思考和阐述,以期对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

李晓轩  肖小溪  娄智勇  朱冰  饶子和

李晓轩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统战部党外人士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研管理,涉及科技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政府科技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决策支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重要科研课题。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院士,中国工程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创始主席。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物理联盟(IUPAB)主席。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在 SARS 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等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人类重要病原体的机制研究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 400 余篇,其中在 Cell、Nature、Science 上发表 23 篇,被引用逾 23 000 次;获得发明专利 38 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数学研究的特征及资助对策

肖小溪  高小山  袁亚湘

肖小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与评价。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科研课题,围绕科技评价、科技政策等主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袁亚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国际运筹学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最优化计算方法。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化学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程燕林  吴树仙  戴庆  陈春英  赵宇亮

程燕林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评价与科技成果转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及地方政府的咨询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为部门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近 20 篇理论文章在国内重要媒体和学术期刊发表。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分析化学、纳米毒理学与放射化学。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被引超过 6 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Nano Today 主编。2 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周立华 王鑫 周城雄 刘全有 司建华 张旺 金之钧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支撑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等研究项目10 余项,发表论文 120 余篇。

金之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行业页岩气行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和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和能源战略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和归国留学人员成就奖;出版专著 15 部,发表论文 40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生物学特征、趋势及资助对策研究

陈捷  曲静  娄智勇  朱冰  康乐

陈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支撑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管理与科技评价。近年来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 10 多项重大课题。

康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河北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系统研究动物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在飞蝗群聚机制和表型可塑性研究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在 Nature、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等 SCI 期刊发表上论文 260 余篇。国家“97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首席科学家,Elsevier(2014—2021年)生物学/农业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化学生态学会西弗斯坦-西蒙尼奖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工程科学发展战略问题与机制完善

李培楠  包为民  姚伟

李培楠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关注科技决策咨询体系、科技智库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科学技术部专项、中央网信办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第十届中国科协副主席,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工程学部主席,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多型航天器的控制系统的研制,为中国航天运载器发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中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由来及国际实践研究

阿儒涵  杨可佳  吴丛  李晓轩

阿儒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科研经费配置与管理。承担来自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决策支撑项目,研究成果多次支撑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的制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李晓轩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统战部党外人士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研管理,涉及科技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政府科技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决策支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承担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重要科研课题。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编者按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当前,新材料供给水平不强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制约我国新能源等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新材料创新发展对于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探讨我国新材料创新发展的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组织策划了“新材料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专题,从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重点新材料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及创新实践等角度提供了“管窥之见”。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指导推进。


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维度探讨材料科学发展趋势

林伟坚  张博文  汪卫华

林伟坚

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部部长。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学,新型阻变存储材料和机理研究。广东省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战略咨询专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课题。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非晶合金材料、非晶态物理等。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10多项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科技发展的咨询与评估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曾昆  李晓芃  沈紫云  廖凡  肖劲松  黄庆礼

曾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咨询与评估等。主持 20 多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大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和地方新材料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以及多项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的起草、制定与评估工作。

黄庆礼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智库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主导咨询机构负责人。曾任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产业集群治理、科技创新政策等。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10 多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广东省产业政策起草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非晶合金材料发展趋势及启示

汪卫华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非晶合金材料、非晶态物理等。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10多项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科技发展的咨询与评估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硅基光电异质集成的发展与思考

王子昊  王霆  张建军

王子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兼职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量子点激光器、硅基光电异质集成等。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 5 项重大课题。

张建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硅基光电异质集成、量子计算、原子制造等。近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10余项重大课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二维材料:从基础到应用

张广宇  龙根  林生晃  冼乐德  姜岩  吴昊  王硕培  李娜

张广宇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包括石墨烯、二硫化钼的科学研究,具体方向为二维原子晶体的可控制备与加工、物性调控、功能电子器件与量子输运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重要项目的资助。曾荣获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发表论文 150 余篇,他引 12500 余次。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技术发展策略——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

邱细妹 王燕 吕海明 徐坚 武怿达 马晓威支春义 杜小龙 黄学杰

邱细妹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工程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等相关工作。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6项;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参与国家标准起草 1 项。

黄学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锂离子动力电池工艺技术装备基础服务平台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从 1996 起主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主要从事于锂二次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工艺和装备技术的研究,推动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产业发展。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政策与管理研究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内涵分析及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启示

鲍锦涛  郑毅  彭一杰  赵英弘  郝红全  郑知敏

鲍锦涛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综合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研管理。自2016年至今主要负责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服务工作。

郑知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项目处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政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技与社会

服务冬奥、支撑发展:冰冻圈科学的延拓

秦大河 效存德 丁明虎 王飞腾 朱志强 殷水清 任贾文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过程及其综合区划研究”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冰冻圈与全球变化”项目负责人。

效存德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研究。曾任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副主席,现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极地与高山观测、研究和服务指导委员会(EC-PHORS)委员、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秘书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IPCC AR6 第一工作组第九章首席作者(CLA)等,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多项。发表论文 25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2年2月)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数据资讯:人工智能全球之势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二 、封三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筱小鹿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