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4期发布

2022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10-06


2022年第4期


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编者按

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生产、工业用能、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支柱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双碳行动计划”);围绕行动计划目标,将启动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 18 项重点任务。“双碳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和国家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为更系统、广泛地传播“双碳行动计划”的科学内涵与技术突破,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和科学传播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刊》围绕“双碳行动计划”策划组织了“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专刊,以期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参考。



  科技战略研究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何京东  曹大泉  段晓男  赵 涛  李奇锋  肖 宇  刘中民  陈海生  丁赤飚

何京东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材料能源处处长。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访问学者研究。主要从事洁净能源技术和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目前负责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能源领域的项目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于贵瑞  郝天象  朱剑兴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机制。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10余项重大课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谭显春  郭 雯  樊 杰  郭建新  汪明月  曾 桉  苏利阳  孙 翊

谭显春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15—2016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 IPCC AR6 第三工作组中国作者。长期从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研究与咨询工作。主持国家高端智库、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部委委托项目 50 余项,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支撑国际气候谈判、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和支撑地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发表论文 80 余篇,获国家级奖励 1 项、省部级奖项 3 项。

郭 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08—2009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政策、服务创新。负责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主任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前沿领域项目、北京市及其他地方政府部门咨询项目、国际合作研究等各类项目 30 余项。近 5 年来,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际碳中和战略行动与科技布局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建议

曲建升  陈 伟  曾静静  孙玉玲  廖 琴  郭楷模  秦阿宁  裴惠娟  滕 飞  刘燕飞  岳 芳  刘莉娜  汤 匀  李岚春    

曲建升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文献情报工作组组长、中国地质学会科技情报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环境与发展战略情报、碳排放评估等研究工作。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审专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首席作者等参与完成多项国内外重要规划评估任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篇,出版专译著 16 部。

陈 伟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部副主任、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能源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主持和参加了 30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战略研究课题,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 10 余部专译著,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奖3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优化生态建设布局  提升固碳能力的政策途径

樊 杰  王红兵  周道静  马 宁  刘宝印

樊 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与空间治理体系等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国土空间规划分会主任,《经济地理》主编。全国“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住房建设部人居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承担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任务。发表学术论文近 300 篇,出版专著近 30 部。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王红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创新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 20 多项重大课题,已发表论文 2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4 部。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实现碳中和的市场机制与争取国际话语权重点方向

邹乐乐  王 溥  孙 翊

邹乐乐

落基山研究所(RMI)董事。曾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战略及政策分析与模拟、新型电力系统、碳市场、能源环境经济学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等 30 余项。 

孙 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政策模拟、多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管理等。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林肯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主要经济体碳中和战略取向、政策举措及启示

王建芳  苏利阳  谭显春  陈晓怡  葛春雷

王建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技政策、战略情报研究、科技评估等。主持和参与科技情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科技人才政策、科技评估等方向课题 20 余项。

苏利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政策过程等。主持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评估、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方向的课题 30 余项。2017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基础前沿交叉创新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于贵瑞  朱剑兴  徐 丽  何念鹏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生态系统生态监测与管理、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碳汇效应。主持科学技术部重大基础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20多项重大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政策起草、制定与评估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多能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蔡 睿  朱汉雄  李婉君  肖 宇  刘中民

蔡 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贡献奖等奖励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无机膜材料分离与催化,能源科技战略,科技管理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会副主委,中国民主同盟大连市委会主委,大连市政协副主席。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工业过程绿色低碳技术

张锁江  张香平  葛 蔚  石春艳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在绿色化工、新能源及新材料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创新群体项目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促进实现碳中和

孔 力  裴 玮  饶建业  徐英新

孔 力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监事会监事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IEEE-PES)(中国)储能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供电会议(CIRED)中国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微型电网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交直流可再生能源接入技术等。在发展光伏发电系统能量变换技术、独立运行大型光伏电站及其局域电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并完成了我国首座百千瓦级大型光伏电站、国内首台工程化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组网的交直流系统工程。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项目。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郑 琼  江丽霞  徐玉杰  高 嵩  刘 涛  曲 超  陈海生  李先锋

郑 琼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组组长、副研究员。国际电工委员会液流电池标准化联合工作组(IEC/TC21/JWG7)技术专家和国家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委会(NEA/TC23)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长期以来从事二次电池包括钠离子电池、宽温区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标准化工作。

陈海生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研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物理储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压缩空气储能、蓄冷蓄热、新型抽水蓄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已发表论文 400 余篇,专利 200 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 4 项等。

李先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大煜优秀学者,科学技术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辽宁省兴辽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特别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双碳”目标下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吕清刚  柴 祯

吕清刚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煤炭的清洁高效燃烧和热解气化转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相关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200 余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关于构建以光伏发电加物理储能为主的广域虚拟电厂的建议

肖立业  潘教峰

肖立业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国际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电气工程组召集人,北京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等。在先进电力技术、广域可再生能源时空互补性,以及未来电网结构探索、智慧能源网和新型电力设备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参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能源方面的战略咨询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荣誉奖章,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Cryogenics、 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约 200 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新技术综合示范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朱汉雄  王 一  茹 加  曹大泉  任晓光  何京东  陈海生  蔡 睿  刘中民

朱汉雄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系统与政策分析、能源科技战略、能源相关碳排放估算等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基金项目1项,主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A类)项目“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战略研究课题和榆林市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编制工作。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会副主委,中国民主同盟大连市委会主委,大连市政协副主席。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快讯

《中国科学院院刊》被Scopus 数据库收录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二 、封三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江淼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