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类霜天、听风吹雨:夏令营、法考、法大人权法三开花的不客观真体验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1-05


编者按:青苗法鸣始终致力于为考研经验的传递提供平台,从2017年起,共推送了200余篇考研经验贴,它们不仅记录了作者考研历程的点点滴滴,更为后来人的备考指明方向。我们衷心祝福正阅读这篇经验贴的你,能够从作者的经历中,找到复习的正确思路,为明年蟾宫折桂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欢迎广大2020级“准研究生”向我们赐稿经验贴,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作者简介:狄磊 西南政法大学(详见正文)


零、经验贴,从什么是经验说起

经验,experience,经历过的方可成为经验。经验贵在真实,把亲身体验过的经历还原给读者,交由读者自行感悟、自取所需,是经验贴最理想的状态。因而,自此以下,与其说是在传授经验,倒不如说是与各位有缘人分享一段有趣的经历。所以,这是一篇不客观的真体验。


(一)如何找到你想要的经验贴/经验?

经验贴必然是个广撒网的过程,或是消遣时光,或是焦虑异常,前期的经验贴搜索和经验搜集其实是难免盲目的。但经验整理却是逐渐缩小范围的过程,通过整理可以梳理出自己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下一步的检索,如此反复尝试,我的整理过程如下:


①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师兄师姐的经验贴:一般而言,目标院校都会在官网上放出最终录取名单或复试名单。建议首选复试名单(如有),因为最终录取名单可能存在校内调剂的情况。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直接在微信检索经验贴(如有)。


②与自己学习习惯、心态、能力最相近的师兄师姐的经验贴:除了信息战以外,考研还是一场心态战、方法战。在他们的经验中,主要学的是时间分配、学习方法、备考生活细节和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要尽可能地主动咨询、挖掘经验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如果可能,③深耕目标专业、小有成就的学术前辈:教材只是传达知识的载体,即使把指定教材一字不落地背下,也很可能会因为众多缘故而与前沿理论失之交臂。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寻找一位学术前辈,向其学习专业研习方法,讨教专业理论或实务问题。要相信,一位志同道合的领路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还有巨大的心理能量。


(二)关于本篇经验贴及本人经验的适用范围

1. 个人情况简介

狄磊,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2016级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中共党员,GPA3.5,学业成绩排名班级前40%(实验班单独排名);英语6级582分;校奖学金仅有2次;1次全国级学术论坛参会经历(唯一受邀本科生),1篇论文入选会议征文集,主持一项重庆市级大创项目,参研一项重庆市级科研,均获结项。2019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209分,主观题124分;2019年7月参加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获优秀营员;2020年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法学硕士,初试总分406分,其中政治76分,英语78分,专业课一(701法学综合)112分,专业课二(815国际公法)140分。


2. 关于学业成绩与专业排名

是的,对于大部分将我作为参照的师弟师妹来说,我的学业成绩实在不屑一提。且自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我就再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但我也感谢那次的滑铁卢,让我仔细地思考了自己未来的出路,早早地定下了院校专业以及备考决心。


3. 专业课基础

这实在是一门玄学,虽然我的专业课排名十分惨淡,但也曾在民总(88)、刑总(94)、债法(88)、商法(89)等学科上斩获较为理想的分数,亦能通过较短时间的集中训练高分通过法考,所以我并不建议武断地对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做出判断。更何况,考研仍是一场比拼记忆的考试,就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情况来看,广大考生还远没有达到要比拼专业课基础的程度


4. 我的性格、备考心态和生活习惯

行文风格是反映心态的一面镜子,相信各位从上述长篇累牍的文字中也不难发现我的性格:喜欢事无巨细的操劳,又对一切困难挑战充满盲目自信和无端决心。这种轻敌和自大的心态很容易在考试中受挫,所幸法学真的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宏大学问,前半年的游历和法考的积淀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终而浸淫于知识的海洋。


我始终没有在作息上把自己逼到极限,七月开始保持7:15起床,0:00睡觉的佛系作息,中午也要至少睡上40分钟。不过,我的身体素质帮我把时间上的差距补齐。从四月开始一直到考研结束,我只生过一次病。虽然唯一一次生病是在十二月,但睡了一觉、吃了三次药就可以活蹦乱跳,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复习时间也并没有大多数经验贴那样夸张,7月到10月平均每天500min(法考前会用700+的时间来试着抱佛脚,这也就是当时的生理极限),11月开始,早上在寝室就会一边喝咖啡一边背书,晚上离开四教之前也会去一楼背书到22:30左右,洗完澡会在床上再安排半小时的复习时间,平均时长维持在750min,偶尔几次可以突破800min。反而是考前一周,我把时间缩短到了700min上下,异常舒适,乃至亢奋。在此也把这种生理调整的技巧介绍给大家:十二月以前用来尝试突破生理上限,考前再回到平均时长就游刃有余了


(三)法考的选择:为什么法考,为什么建议法考

很遗憾要让大家失望了,这是个非常草率的决定。只是抱着体验一下考场氛围的心态,我随手给自己报上了名。但到了五月底,我就突然起了贪念,产生了“复习不亏,过了血赚”的心态。虽然动机不甚合理,但我还是由衷地感谢这股子贪婪,因为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收获了以下让我坚持法考,坚持考研,坚持未来法学专业学习和法律事业的理由:


1. 在我的规划里,这唯一可以留给法考的暑期

除非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同学,法考在大三的暑假对有意读研深造的同学们绝对算不上刚性需求:一旦在大三因小失大,升学节奏就要被拖延一年。这笔账,大家算的都很清楚了。但同样是将升学视为第一目标的我,却有另一种计算方法——


作为志在学术科研的另类学生,法考对我其实是锦上添花。如能顺利升学,我必然会把时间花在外语、读书、写论文等学术训练上。届时,法考的压力必然会影响我的学习计划。因此,不夸张地讲:大三暑假对法考备考是最优性价比的选择。如果这次法考失利,那么在未来职业规划改变以前,我甚至都不会再考虑参加法考了。


2. 法考是法科生的一次救赎机会

在极速体验完法考的全过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我居然可以用三个月把我三年落下的这些知识和学问都补回来!


法学生最重要的技能,或者说法学最核心的、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征,就是规范分析的方法——即成文的法律所规定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权利构成要件”、“行为阶层”、“对基本权限制的限制”等部门法命题。而法考所训练的,恰好就是各种实务情景下的规范分析、规范适用问题。我一直坚信,无论是投身实务还是研究理论,对规范文本进行情景化、类型化的解读并就个人的适用进行分析,一定是法律职业人的看家本领乃至成为法律人的前提。


3. 法考是考研的调剂和补充

首先是时间,我并不是一个能在七八个月同时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人,尤其当这件事是背书——其实我也相信,对着同一系列知识点连背七八个月绝对是不利于记忆的。法考可以让我更早了解到复习冲刺状态的紧张感,在考研冲刺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在法考探索的生理心理极限上适当突破。


其次是知识点,考研的知识点偏向理论,是对法律规范或法律事实、制度的二次加工解读,而法考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听课、刷题、强制背诵,掌握到第一手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实务。法考之后,考研要做的事情就真的只剩下背书,甚至能在考研知识点有遗漏时为复习指明方向(尤其是教材未跟进、更新的新法,法考正好可以完成全覆盖),乃至考场上亡羊补牢。


4. 补充

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最常见的心态其实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劝人不法考,那么至少不必为他人的失败承担太多的责任。但我从来不希望,连自己的经验贴都需要进行“风控”,所以,成熟的读者(尤其是法科学生)应当有鉴别经验贴的适用情景并进行类型化分析的能力。


一、法考速通攻略

(一)从目标开始:给每门课制定目标

从考试目标而言,法考的目标是通过,100分的满分当然是通过,60分的及格线也可以通过。“通过”甚至也并不意味着每门课都要突破及格线,只要能在自己最擅长的科目和考试中最简单的科目拿够分数,就完成目标。


在此我想定义一个公式:复习知识点的覆盖率为C,复习掌握程度为M,则理论上的最终得分S=C*M。如果再考虑临场发挥、机考不适应等因素,S=65%应该是比较保险的分数线。那么,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C与M均能有90%。但在有限的时间面前,这显然是一种奢望。那么就出现了以下策略:



从宏观战略上看,①和③都有相当的可行性,只需专注于一个方向,自然会有不错的收益。而且实战中,知识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往往可以互补,如果能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那么领悟出的方法论也可以举一反三地适用于其他知识点。反而是②,太追求面面俱到的均衡往往会导致面面俱失。


具体到每一门,对于有些能够轻易掌握的课,C和M你都可以要。万一真碰上又多又难的课,C和M也自然可以同时放弃,保基本分便可,为其他课程留下更多宝贵的攻坚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二)法考老师选择建议

我是一个极其挑剔的人,虽然考试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我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前期的“尽调”上,甚至在听完一个老师的课程后,还会买来另一位老师的讲义加以对照,以免疏失。需声明,下表所有评价,均为主观体验,不能保证绝对客观,但敢保证以下所有反馈均有亲身体验为凭。另外,部分评价可能较为尖锐,我无意冒犯任何一位老师,只是希望与读者共同分享备考的真实体会,帮助大家节省时间。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探讨。



注:如果相同课程的所有老师均已完成2020年课程更新,则采2020年数据;否则即采2019年数据。另外,凡本列中注明“!”标记的表明语速很快,二倍速需谨慎。注明“※”标记则表明语速很慢,可尽情二倍速。


1. 我的推荐理由:

民法-钟秀勇老师:在瑞达刚刚成立的时候,老钟在民法辅导界应该是一骑绝尘的。学识渊博、人文素养深厚、授课幽默、循循善诱等都是他最显著的优势,老钟还是一个坚持以“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授课的老师,潜移默化中能够深化我们的民法思维。老钟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用语非常严谨,清一色的专业名词和法言法语,一开始可能难以适应,但进入状态后绝对是欲罢不能。当然,这两年的质疑声也逐渐多了起来,说话啰嗦、时间几乎是他人的两倍,交稿特别拖沓(去年的真金题一直拖到了七月)也是不争的事实。


刑法-柏浪涛老师:柏神在我心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因为他真的救了我的刑法。大二的刑分是我本科生涯最低分,这种恐惧感一直延续到了法考备考前。柏神师出名门,在“错误论”等领域颇有建树。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逻辑感,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共同犯罪等总论的疑难领域,他都总结出了一整套案例库,理解疑难概念就是理解各个案例中的区别。而在刑分,他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绑架等二行为犯、财产犯罪、贪污贿赂也总结出了相当丰富的“构成要件公式”,非常适合上手。更加惊人的是他的考前押题,客观题仅用两个小时就把所有疑难问题串在一起,是考前必备救命药。当然,如果不能忍受柏神为了体系和逻辑的一体性调整真题答案、对刑法理论难有兴趣的,也大可以尝试罗翔老师、徐光华老师。


行政法-李佳老师:行政法同样是我本科阶段不敢仰望的一座山峰,但在法考中,却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真挚地感谢佳哥,他是一个有情怀的学者,他的序言是我看得最久的,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公法人”的执着也是让我深深感动着的。看他的视频课,学他的教材,总能感觉到行政法这门学科的不易,“依法行政、规范控权”背后的艰辛。其实这可能也代表着出题人的倾向。但更让人惊喜的是,另外一半的分数,李佳老师也完全可以用他的技巧和经验交给我们。


商经-刘安琪老师:商法经济法,不在法条理论当中,而在经济博弈和金融世界中。刘安琪老师之所以能让我眼前一亮,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没有局限于抽象的“为了总结理论而总结理论”,而从经济规律和运行规则去理解规则。例如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远的证券法,按安琪老师的说法,“涉及到商主体的价值融资,证券法的首要之义就是保护投资者,信息披露要健全。”由此展开对三公原则的讲解。破产法同理,安琪老师用“公平受偿”这一价值串联破产法,企业退出经济的运行链条,此时涉及的内外债务都异常复杂,因此破产法在于规范退出,保证债权人公平受偿权。可惜就是,遇见他的时候,已经是我法考的最后一天了,相见恨晚大概莫过于此吧。


民诉-戴鹏老师:大二拯救了我民诉期末的男人,大三却没有这么香了。因为民诉在考试中的特殊定位,我不太满足戴鹏老师的讲课理念,也因此在民诉冲刺时遇到了不少挫折和麻烦。不过各位尽请放心,戴鹏老师的技巧和方法在整个法考界都堪称一流,更让人惊喜的是他的课程时长,全法考界独一档的精简。我纯粹是因为个人喜好而不太能接受这种“纯应试流”的技巧,很少有人会有我这种怪癖的,大胆地跟紧戴鹏老师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吧!他在民诉给你省下来的宝贵时间,足够你在其他科目上追求更高目标了。


刑诉-向高甲老师:大名鼎鼎的硬核口诀,没有什么知识点是不能编成口诀的。甲甲老师也是一名很优秀的律师,课堂上案例和段子横飞。更重要的还是时间短,虽然这必然意味着知识点的删减和非常紧凑的授课节奏,但如我在目标段所言,刑诉的目标可以是满分也可以是不拖后腿的及格,向高甲老师绝对是性价比之选。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口诀可能并不能机械的适用于每一个人,至少我在后期就发现,很多情况下无法将他的口诀和题目一一对应。


刑诉-杨雄老师:如果要评选“最催眠的法考老师”,我想雄哥可以和他的合伙人徐金桂老师竞争一下第一名;但要是想评选“最学霸的法考老师”,雄哥甚至不一定遇得上竞争对手。杨雄老师的精粹讲义简直是刑诉界的标杆,140张表,每一张都是绝对的精华,无死角地覆盖刑诉各类对比记忆、分类讨论情形。


三国-杨帆老师:三国本身并没有太多难度,我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位善于归纳整理、善于通俗化讲解专业知识的老师,但杨帆老师完美的突破了这些要求。选择杨帆老师,选择的是一份舒心,并非其他老师达不到她的水准,而是已经有了杨帆老师,根本不需要再花心思去考虑别的老师。


理论法-马峰老师:新晋法考讲师,听说在法硕领域颇有人气,他同样师出名门,是陈景辉老师的学生,不仅继承了陈老师的学术功底,还完美承继了体态体型(陈老师饶命!)。马峰老师是非常典型的技术流授课,口诀来得恰如其分,概括总结的一些规律也非常受用。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国家机构部分,他仍能保留授课的逻辑条理,且设计了一些非常有用的记忆技巧,因此可能会是比较大众化的选择,但仍然需要谨慎。


2. 关于法考老师选择的一些补充和随想:

就我的主观体验而言,只有两位老师是可以无脑盲选的:三国法杨帆老师、行政法李佳老师。


注重原理和方法论(大多是基于法教义学的)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现在的大趋势是学者型老师一统天下。


可以同时跟两位老师吗:选择两位以上老师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两个老师都非常好;没有一个让你最满意的老师,第一种情况相对简单,个人不建议同时选两个都很好的老师,除非是两人的授课模式相近,该门学科琐碎无比,拿来当备用;否则,任何一位老师都足够帮你完成法考通过任务,无需多想。


(三)法考速成时间安排

第一轮:5.20-7-30,其中穿插上课、夏令营申报、复习参营考试、各科期末考试、暑假回家,实际复习时间仅有一个半月,7月10日前仅完成民法刑法和三国,7月15日回校后几乎三天一门。


第二轮:7.31-8-22,每天平均500min学习时间,集中练习真题+整理归纳错题所涉知识点,上午下午晚上各一门,五天一轮换。


第三轮:8.23-8.30,一周时间最后冲刺,开始背诵自己归纳的错题知识点,安排一次模拟考试,8.28开始听各家的考前押题。


小结:我们赌的是知识的遗忘速度


由于我并没有给自己定“今年必须过法考”的硬指标,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整个暑期的复习焦虑和恐慌。因此本份攻略最适合的群体共有两类:第一,对法考抱有“没过不亏,过了血赚”心态的考生;第二,心理承受能力极强,不会受任何心态影响的考生。但说来惭愧,我的暑假真的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8月13日我甚至去北京看了一场演唱会,前前后后整整浪费了48小时的时间。如果已经加入了“速通法考”这场豪赌,那么八月就是我们迎头赶上的时候,我们要用最快的时间记忆最多的知识点,然后将这种记忆一直维持到考试当天,其实就是在人为地Defer记忆力的临界点。对于正常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八月应当是唤醒记忆、厚积薄发的过程,而我们直接省去了这一步,因为时间更短,我们赌的就是一直到考试都不会遗忘。


(四)一周通过主观题——还能再压缩吗

1. 备考计划

主观题必备的考试材料只有司法部的两本案例书,我虽然白嫖来了各位老师的讲义,但连下载的时间都没有。我将最终的七门课分成了四类:法治理论;自己比较擅长的民法民诉和商法;希望捞一捞的刑法和行政法;准备放弃的刑诉。


法治理论:这是一道政治主观题,听任何一位老师讲一遍考试大纲,熟悉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后,直接开始背诵即可。


民法民诉商法:如果客观题期间民法按照“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进行学习,民法主观题将会异常轻松——请求权基础都已经被民法典统一,剩下的不就是判断构成要件吗?刷题的过程就是找法条的过程而已。民诉的简单之处则在于考点的相对单一,毕竟要和民法案例相配合,只需要用案例库稍微熟悉一下重难点即可(我认为主要是执行和仲裁需要关注,诉讼程序直接参考法条即可)。但商法是一道非常有性价比的题:出题套路和答题思路与民法高度类似,重难考点永远逃不出司法解释(以及去年就在酝酿,今年必然是重点的九民纪要)。所以,考前我更多是在保持手感,考前及时熟悉法条,以便充分利用开卷考试的机会。


刑法和行政法:都是非常依靠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同时对法条依赖较小,尤其是刑法。所以我选择了听课,重温柏神的逻辑和李佳的情怀。个人认为刑法的提前演练相当有必要,甚至比熟悉知识点本身更重要。


刑诉:谁能想到去年出的监察法并没有提供法条呢,谁能想到“是或否”的题目要写成论述题呢?但这也是一门熟悉法条就能拿分的科目,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实在不行也要和我今年一样,明确地知道不可能在系统提供的法律法规汇编中找到《监察法》的内容。


2. 考前押题

毫不夸张地说,是考前押题救了我的主观题。在此强烈推荐法条串讲类视频和刷题类视频,主观题需要的就是“目光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越是时间紧张,越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漫无边际的课程中(甚至这些课程更多是在为二战主观题的同学准备的)


部分押题视频已经在推荐老师的版块中提及了,不过还是有必要单独列出以下救命视频:


①民法刘家安老师:仅用三小时就可以讲完所有民法规范,叹为观止,单行法与司法解释之间的互动讲得尤为精彩,听完之后颇有“成竹在胸”之感。


②商法刘安琪老师:相见恨晚的宝藏,考试前一天一直在看他的视频,用商业运营的原理来串起商法中的各种制度,再具体到每一项权利类型和强制性规定。听完他的法条串讲,我在考试中毫不犹豫地把商法作为我的选答科目,并且自信心爆棚地确定了其中一小问不可能在现有得法律规范体系中得到明确答案,对完答案发现八九不离十。


③行政法李佳老师:已经习惯了考前的最重要的倒数第二晚与佳哥相伴(如10.13考试,则10.11晚),听完他的押题足够应付考试,而且他的鸡汤真的有奇效,第二天就像打鸡血一样振奋。


二、夏令营:经历比经验更重要

(一)夏令营投递的基本情况

1.入营: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法学)——参营结果:优秀营员

2.学业成绩:绩点仅有3.5,实验班前40%(前五学期)

3.外语成绩:CET6-578

4.论文:一篇会议论文

5.学术经历:一次学术论坛参会经历

6.科研项目经历:重庆市级三创,主持人,结项;重庆市级知产课题,参研,当时尚未结项。



一些说明:我很早就认识到了自己不会有任何保研希望的事实,也因此在大三有意地调整了自己的学业重心。所以,在参营目的上,更多是为了给目标院校的老师们留个印象,给自己找一下考研努力的动力。不知是因为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还是同期有太多更好的选择,我不仅名列“参营候补”名单的第一名,甚至最后还赶上了入营的末班车。更有趣的是,当时将入营资格让给我的那位姐妹,居然此刻就和我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自习。




(二)法大人权法学夏令营的基本介绍


1.报名基本要求:法大各学院似乎没有在报名限制条件上达成统一,有些热门学院、专业要求了专业排名前10%,但人权法夏令营并没有做出明确要求,仅指出“有较大希望获得学校推免资格”。


2.入营者的构成:入营十人中,主体部分为综合类或理工类985、211的法学专业学生(都是第一第二名的水平),三名政法院校的同学分别来自西政、西法大和中南(成绩上没有绝对优势)。


3.时间安排:

第一天上午,法大整个研究生院的开营仪式,下午是每个学院的师生见面会,有自我介绍环节,需要介绍自己对人权的基本想法,建议提前准备(第一印象相当重要),第一天晚上整个研究生院组织外语考试。


第二天开始,各学院的安排是有明显区别的。人权研究院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了一场讲座,上午由本院副院长班文战教授介绍人权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午由来自欧洲的Prof. Jonas介绍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晚上则进行专业课笔试。


第三天上午,进行专业课面试。就整体时间安排而言,已经是非常轻松、友好的了,尤其是专业课笔试放在了第二天的晚上,复习时间比较充分,不必第一天考完英语后连夜复习,有利于状态的调整。当然,上午下午的两场讲座也成为了考试的范围之一。


4.优秀营员比例:5/10,另有一名候补优秀营员。最终获得优秀营员的五人中,有四人接受了 offer(很不幸,给各位优营同仁们拖后腿了,我连接受的机会都没有)


总体来说,人权研究院的夏令营是非常友好的一次经历,活动丰富,内容充实,本院的老师们都非 常温柔体贴,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在第一天和我们无所不谈,下午的英语讲座则能让人大开眼界,望洋心叹,对学科产生由衷的敬畏和憧憬。与法大其他大院有明显区别的是,人权研究院的笔试并不涉及法综课程,仅有三道主观题,都是人权法的基础知识(然而当时并不知道哪些算是基础知识),也多为开放性问题,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小。面试也没有对我们做过多为难,除了对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性理解、大部分都是和学习经历、学业/职业规划有关。


(三)备考的技巧和教训

1. 参考书目:

(1)必背官方书目——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

这是法大人权研究院主编的教材,提供的参考价值不仅在于答案的规范表述,还在于教材的体例结构对试题方向的指导意义。法大人权研究院的前身是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即为国际人权法,尤其是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的内容及其制度体系。


(2)人权法学-基础知识参考书:

①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白桂梅主编:《人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人权原理、人权哲学:

①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②Jack Donelly,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中译本如下:③杰克唐纳利著、王浦劬等译:《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国际人权宪章、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机制:

①Malcom Shaw, International Law;

②托马斯·伯根索尔著、黎作恒译:《国际人权法精要》,法律出版社;

③肖君拥著:《国际人权法讲义》,知识产权出版社;

④玛丽·安·格兰顿著,刘轶圣译:《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兴趣选读(主要是我个人看过的一些有帮助的书)

①塞缪尔·莫恩著、汪少卿译:《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商务印书馆;

②路易斯·亨金著、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

③卡尔·威尔曼著、肖君拥译:《人权的道德维度》,商务印书馆;

④张翔著:《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法律出版社;

⑤陈新民著:《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元照出版公司。


(6)非常重要的网站:

①www.ohchr.org

②www.echr.coe.int/Pages/home.aspx?p=home  


2. 备考重点

法大人权研究院的主攻方向在国际人权法,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老师都有着深厚的国际公法背景,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人权法好歹是有固定的规范载体,可靠性比较强,不像人权原理、人权哲学那样虚无缥缈。仔细观察研究院各位老师近五年的研究方向也不难发现,特定群体的保障是另一个冉冉升起的热点,当然,个人认为可考性肯定是不如国际人权法的,真要出笔试题也得围绕着核心人权公约来考察,如“选取一类特殊人权群体,从国际核心人权公约角度来讲解其保障的体系和内容”,并不会涉及具体的反歧视、弱势群体保护的认定标准等。


(四)真题回忆

1.笔试:

(1)翻译一段英文并谈谈对人权保障的意义、国家或政府人权保障的义务和责任、人权保障的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2)选择一个核心国际人权公约,谈谈主要内容和在国际人权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自己的看法,夏令营的体验,谈谈人权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面试:

(1)英语面试:抽题翻译,一共有两组题,话题分别是女性职员受歧视和996,抽到题目后需要先将文段进行朗读,随后直接进行翻译(中间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会对抽到的话题进行1-3 次追问。


(2)专业课面试:没有探索出所谓的模式或者套路,但至少没有抽题,没有直接对书本内容进行提问,这也算是一个利好消息吧。问我的问题大多是和简历有关的,比如上一篇论文的写作时长,写作动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设想(然而我冲抵了,废了好大功夫和老师们解释);未来的职业规划(我答读博),硕士期间怎么为读博做准备;来夏令营最大的收获(我答两次讲座帮我补齐了知识短板,尤其是欧洲人权体系)。


三、考研公共课

(一)考研英语:北京地区78分,其中客观题56.5/60.

0.基本情况分析:

很多经验贴,甚至不少考研名师都把英语一看作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科目,甚至将“过线”作为目标,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如果你的野心不止于国家线,英语绝对是个大有可为的科目。英语的客观题占比达到60%,而且主观题中的翻译也是带有标准答案的。要相信,凡是标准化的客观题,一定是可以通过训练真题实现快速提升的。


1. 单词:

不推荐“恋练有词”等视频课:分心、低效是小事,当你第一次做真题阅读时发现每一句话都是自己在单词课学过的例句时,你会有撕试卷的冲动的。


背单词真的有用吗?:在绝对的词汇量面前,所谓的阅读套路都是浮云。如果词汇量不够,再好的技巧也救不了看不懂题干和选项的你。以今年真题为例,有两道阅读几乎就是在考你认不认识levy和feasibility。当然,因为十一月开始一寸光阴一寸金,我甚至把背英语单词的时间挪给了专业课和政治,如果对自己英语足够自信的,又觉得背单词给自己的提升效果已经达到上限,其实可以在考前大胆的把时间进行再分配。


2. 阅读:

考研英语的蔚然大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识考研英语,我真的有被阅读打击到:每一句话都是九曲十八弯的长难句,每一道题都是一个脑筋急转弯。所以我的备考方案——


三月开始第一轮,05-15年真题,每天4篇,限时60min完成。第一轮主要用来摸底,熟悉真题套路,给自己制定分数预期。但六月开始基本没碰过英语,仅限于每天晚上的“何凯文每日一句”。由衷感谢何老师的脑筋急转弯,我虽时常恼羞成怒,但终究是把英语的状态保持了下来。


九月重整旗鼓,05-17的真题又做了一遍,幸亏一轮做的早,也感谢法考知识点洗脑,我把第一轮的文章和答案忘得一干二净。当然,这次就不能自己骗自己了,每道错题都要详细分析,每篇文章都要精读。比如全篇翻译+放声朗读,我只坚持了两周,效果显著,读到某句话就知道可能有出题点,看到某名词形容词就知道可能会被替换,看到某从句就会提防逻辑陷阱。


十月底-十二月:把真题做完了,只留了一套18的用来考前模拟。千万不要舍不得做真题,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15年后的真题在出题逻辑上有非常多的一贯性,十一月买了三家的模拟题,其中黄皮书质量最高,仿真度也最高,必做!朱伟的模拟题简直让我有撕书冲动,平均每套错5个阅读,不要太当回事。何凯文老师的卷子还是一如既往得“脑筋急转弯”。


关于阅读的补充:

视频课:没看视频课主要是因为实在没空了,如果真的要看,建议在九月之前看完,同时真的不能依赖视频课,自己的探索过程可能会让做题的逻辑更加清晰。


如果遇到阅读瓶颈:虽然有必要反复研究真题、多尝试模拟题,但的确不建议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一直死磕阅读题。笔译倒是个很不错的尝试,可以考虑直接训练CATTI三笔,早期时间充裕时也可以考虑自己找一本专业英语的教科书自己翻译(最好是有中译本的,可以进行答案的校对)。


所谓的阅读名师:今年阅读总体来说并不算难,但即使如此,很多所谓名师甚至不敢在第一时间公布答案,而考完当天就公布答案的某H名师,客观题扣分甚至比我都多(他在有完形原文的前提下,错了两道阅读,我客观题只扣了3.5)。


3. 作文:

作文也是非常能拉开差距的,对比勉强凑合的客观题,我的主观题简直就是灾难,所以更多谈一谈教训。我十一月才开始准备作文,确实是低估了作文的难度和提升空间。


受制于盲目自信,我没有背任何一家的作文书。部分老师鼓吹背完20+20,作文无忧,我并不能认同,100词的作文,背书时间是以小时计的,省下的时间给政治,不香吗?


我的训练方法是前期积累,11月开始每周写一篇作文,再花2-3天时间琢磨修改。我积累了七八套写作套路(几乎可以精确到每一句话怎么写,只需要替换主题词),但也惯出了我文字洁癖的臭毛病,导致考试时没刹住车,写到了最后一行,所以仅供各位批评参考。


当然,我也并不推荐在英语作文上投入太多精力,因为偶然性因素实在太大。但省时间一定是要有目的的,十一月的时间必须把更宝贵的时间留给专业课,用英语的五六分主观题换十几二十分的专业课(而且还能增强考试的底气),我认为稳赚不亏。


4. 其他题型:

完型性价比较低,且玄学成分居多,建议当作阅读的调剂,我一般连续做五天阅读之后会在后面两天靠完型换换脑子。


新题型今年爆冷,选标题看似简单,但非常没有安全感,建议每种题型都要训练一下以防万一。考试时建议放在最后完成,否则很容易影响心情。


翻译没必要专门训练,分析阅读原文时,有意识地拆分长难句,其实就是在练翻译。如果真想在翻译拿高分,建议买本CATTI三笔的教材,把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常见难点的译法都了解一下。


5. 总结:

唯一一门不用考前冲刺记忆的课程,复习计划尽可能前提。

唯一一门只研究真题就可以有巨大收获的科目,真题至上。


(二)考研政治:

基本情况:北京地区76,客观题略有失手,只有43分,主观题则比较出乎意料,在极旱区拿了33分。


0. 考研政治的分享从两个最广为人知的经验开始:

政治十月再开始,来得及吗——完全来得及,但专业课的冲刺时间会被极大压缩,需自行取舍。

政治主观题只背肖四,够用吗——绝对够用!!!但是很没有安全感。


1. 关于考研政治的难度:

如果你高中是文科生,如果你经常关注时事,如果你对马哲、马政经略有研究……请停止你对考研政治的幻想,这门课并不是学术性质的专业课,甚至要放下对政治高分的执念,政治就是用来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一门课,稍微努努力,60就在向你招手;稍微花点心思,70也不成问题。什么,你想考80?省省吧,有这精力,你的专业课都可以上140了。


2. 参考书和辅导老师(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资料)

先说结论,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整一年接触了近30位老师,考研政治领域唯一能让我满意的只有陆寓丰老师(即腿姐)。


(1)先从辅导老师说起:

肖秀荣老师:考研政治的绝对权威,肖八肖四俨然考研版五三。当然,授课难免令人犯困。如果对自己的concentration和determination有足够的信心,他的视频课是个不错的挑战方式,也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徐涛老师:考研政治的后起之秀,颇有接班之势。授课幽默,政治经济学的讲授尤为精彩。严谨的板书格式非常符合本强迫症患者。我在9月完整地看过他的强化班视频课,政治入门的不二选择。但我还是要泼一盆冷水,由于段子太多、知识点“太~~~”基础,建议10月之后不要再看徐涛老师的视频课。


陆寓丰老师:腿姐真的是宝藏!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在读,师出门名,如假包换的阅卷经验。发现腿姐的契机就是法考结束后的十月中旬,对徐涛老师的温吞水一般的视频课节奏略有不满,而做题正确率却一直堪忧。腿姐的授课非常有针对性,第一节课就能戳中痛点——选择题玄学概率、常见命题套路等,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每次考前的冲刺班更是一绝,听完她的马原“哲学原理”串讲,我在考场做马原主观题时真是信手拈来,甚至在网上流传不靠谱参考答案时也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答案。我最满意的是腿姐离我们考生真的非常近,听她的课完全没有距离感,能用命题逻辑而非答案逻辑去讲解真题。


(2)再说参考书,必备的有:核心考纲、习题册、时政讲义、肖四之外的所有模拟卷、背诵讲义、肖四:

①核心考纲与习题册:肖秀荣老师和徐涛老师的书都非常合适,一般而言需要搭配着视频课看(自己真的啃不动啊)。我更喜欢徐涛老师的考纲,把分类做到极致,明确指出“不考的、只考选择题的、会考分析题的”。但习题册我本人甚至连一遍都没有刷完,就不做推荐了。核心考纲和习题册就是政治的一轮复习,刷完了基本也就用不到了。


②时政讲义:最重要的一本讲义,你没有看错。政治的出题趋势是每道题都会结合时政,毛中特甚至直接把时政当考点,另外还有四道专门考时政的。推荐购买肖秀荣老师的《形势与政策》(一般十月左右出版)。


③肖四之外的所有模拟卷:把肖四排除在外是因为,这些模拟卷只需要做选择题。以下排名分先后:

肖八:说实话,今年题比较偏,我均分只有33,有被打击到。但是考卷里出现了多道原题,我甚至错了两道,所以一定要吃透!

腿姐四套卷:难度甚于肖八,均分31,仿真程度不高,胜在知识点押得精妙!以战代练的最好素材。

刘源泉五套卷:最像真题的模拟题,建议安排在模拟题演练的后期进行尝试。我的均分37。

徐涛八套卷:可能是因为题量太大了,个人认为题目的质量有点参差不齐。徐涛老师出题很有想法,只是有些题目选取的知识点略显稚嫩,可以当作补充,时间不够不必强求。我的均分35。

米鹏六套卷:知识点较冷门,设问方式也比较小家子气,时间充裕或者喜欢挑战自己的,可以一试,我的均分34。


④背诵讲义:最显功力的一本书,用法颇多,可以当二轮复习素材,可以用作选择题知识点速记,可以作为主观题语料积累库。个人推荐腿姐的背诵讲义,没有进行太浮夸的发散对比,详略适当,毛泽东思想和史纲的线索整理很实用。徐涛的有点太过事无巨细了,但考前时间实在太宝贵了。


⑤肖四:如果你觉得其他模拟卷“巩固知识点”这个理由不够具有吸引力,那么背肖四简直就是在背答案。肖四的主观题年均命中率近50%,有些题不仅是猜中知识点,更能精确命中命题角度(如19年马原、毛概)。当然,用好肖四也绝非易事,我的方法如下:


选择题:肖四是市面上最晚出版的模拟卷,几乎是训练选择题的最后机会。虽然今年肖老师出了不少冷门知识点,但仍有必要对肖四进行全真模拟,闭卷限时,为考试做足准备。


主观题:越来越时政化,很难通过基础知识、背诵讲义积累到;不过时政化的趋势也意味着毛概是最容易押中的一道题。除了马原外,其他建议无脑背肖四,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每一个“重要提法”都要掌握。即使没有命中,对选择题的“玄学”以及主观题组织答案也有显著的帮助。


3. 第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双十一

十一月是最关键的冲刺月,也是各家模拟卷的面世时间。模拟题不仅有着预测考点的作用,更有助于我们及时查漏补缺,进行针对性复习。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十月中旬,正式告别法考之后,大约用了一周时间来刷1000题,正确率实在不堪入目。于是题库,用刷题班网课来巩固基础知识点,感谢陆寓丰老师,帮我的政治备考乃至整个考研备考几乎省下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月。


十一月开始,各家模拟卷陆续出版,此时政治也逐渐在日程表上取代英语的地位。此时我做了三件事,其实没有太多头绪,以下三件事更像是见缝插针:刷题,并从错题、背诵手册中整理必背知识点;从形势与政策的讲义中整理今年的时政考点(主要是选择题);跟随徐涛老师公众号的每日背诵,再过一遍基础知识点。


4. 第二个关键的时间点:十二月

政治的试题是非常经典的主客观对半分,由于主观题很难拉开差距且玄学色彩浓厚,个人实在不建议在双十一之前就背诵主观题,但也正是因为其玄学色彩,倘若完全压宝肖四,其实不仅内心没有安全感,客观上也会在黄金冲刺期影响到专业课的记忆延续性。所以,政治备考周期较短的我把十二月作为主观题的起点,颇有赌博成分,但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刮出了一张不错的彩票。


5. 肖四以外,最后的冲刺:

选择题:留下一两套选择题用来保持手感是相当必要的。今年的肖四更多是查漏补缺而非模仿真题,虽然命中率不低,但有些偏题也仅仅只需要心中有数。


时政:每年十一月的时政依旧是当年考点,在时政手册之外,需要经常关注各位老师的公众号和微博,千万不要错过增补讲义(去年的四中全会就是最终的主观题考点)。


考场心态:今年选择题不难,43的选择题实在有些失手。平时刷题,从来不会做任何回头的检查和纠结,只要落笔,就再也不会去管答案的正确与否——反正很快就能对答案。结果在考场,由于选择题会直接影响主观题心态,且真题根本不可能重来一遍,我在答题完毕后又花了不少时间检查、纠结选择题。众所周知,考场上不要改答案!!!而我还是改了,结果改错了两道多选。


四、考研专业课

(一)复习的准备工作:从信息搜集到信息筛选

1. 一场信息战

学硕专业课之难,看似难在信息差,实则难在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断。当所有人都不了解信息时,拥有信息等于拥有垄断优势;但当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太过杂乱的信息已经逐渐成为了考研人的负担。


2. 以法大的宪法和法理学真题为例,一个简单的分析:

17法理简答: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18法理简答:正式法源冲突的适用原则

17宪法简答:全国人大和全人常在立法权上的区分;18宪法简答:行政区划的划分


是不是大概读出点区别来了?继续往下看——


19宪法简答:宪法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论述:宪法中的人身自由条款

19法理简答: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论述:对判例的分析——是不是法律渊源,应采用以及不应采用的原因


20宪法简答:宪法中精神文明建设规定;论述:宪法监察委条款的法条论述

20法理简答:法的效力范围;论述:一个简单案例——产生哪几种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的功能


16-20的部分法理名词解释:法学、非正式渊源、法律权利、法律体系、法律溯及力、法律部门


16-20的部分宪法名词解释:专门人民法院、选举委员会、行政长官……


同样是法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同样是全部都以教材为支撑,两者的区别其实是相当明显的(也可以从中一窥两学科的研究方向差异):


法理学注重基础概念,尤其是法学本体论、方法论的基础概念。这和法大舒国滢老师、雷磊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宪法学虽然也是考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首先是基于宪法规范文本的,与宪法学基础理论(如宪法概念、宪法原则等)的关联倒并不十分明显。


法理学的试题在书上都是十分显眼的概念,往往会有大段篇幅进行展开、对比、论证、总结。错过这些概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概念却很容易在背诵时混淆,如“正式法源”与“规范性法律文件”。宪法的试题中,似乎命题者已经无意考察那些宏大的抽象术语,更喜欢拾起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但在宪法实践中又具有相当价值的现象、制度、机制。


那么相对应:在复习法理学时,精准记忆不仅是一句空话,更要求考生同仁们对相似概念之间进行精细的区分对比,了解每个概念的定义方式以及所属范畴。而在复习宪法时,宪法学教科书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大可以通过法考真题或者自行研读规范文本的方法,先了解宪法制度的概貌,再根据教科书进行针对学习和训练。


再次声明,这也仅是我的个人主观感受,我已列出了真题来源,请务必在自主思考后再行斟酌。


(二)复习参考资料介绍

1. 参考教材:

法综的五本,各机构和经验贴已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关于815国际公法:

官方指定教材:周忠海主编《国际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法大国际法教研室实际使用教材:马呈元主编《国际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虽然大多数的机构乃至法大本校的本科学生都向我推荐了马呈元老师的《国际法学》,但由于815的国际公法试题由人权研究院命制,所以参考教材的首要参考因素并非本科授课实际使用的教材,而是哪本教材对真题完成了全覆盖。事实上,两本教材都没有实现全覆盖。19年的论述题“论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并以中国的实践说明中国对其的观点”,二书都不能完美回答这道论述题,反而是结合之后能够比较完整的覆盖(周老师的教材提供了更多的中国观点和中国实践,马老师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此外,今年的名词解释“难民”,周老师的书中也没有对其进行正面定义,仅仅给出了“主观和客观的认定要素”——合起来确实就是马老师书中给出的难民定义了。


总结起来,两本书都要看。以覆盖率更高、更官方的周老师教材为标准,以马老师教材为辅助参考。如果出现定义不一或表述不合(如19年名词解释真题:国际法的编纂;19年论述:国际法的主体),不建议纠结于学界的理论冲突,建议诉诸国际法规范文本或者注释中所给出的引文来源,如有国际法的直接规定,则答国际法规定+任一书中观点;如是引用了其他经典教材观点(如布朗利对国际法主体的观点)也应明确标出。


2. 机构复习笔记

魔方笔记:法综五本+法综真题;

在法大等你:法综五本

三公律博:考前押题纸

法研教育:预测宝典、押题纸


由于试题仅仅考察课本内容,所以各家笔记均为教材的摘抄整理,实际内容上区别不大。真要说差异,排版方式可能会更影响我们的使用体验——毕竟是要朝夕相对的。在排版、印刷上,魔方笔记是独一档的优秀。所有的知识点均使用表格形式呈现,左边知识点右边具体内容,方便遮住一边进行背诵(当然,还是不推荐这种原始背诵方法)。


“在法大等你”的公众号运营的非常良心,可惜在笔记整理上太“直男”了,阅读体验不佳,不仅所有的内容都成段成段地排布,而且许多地方的行间距、首行缩进都有明显问题,我是捡漏一位保研上岸同学的,只是偶尔查阅一下论述题的答题逻辑。


以及,各机构的考前押题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安慰”的过程。法研的预测宝典在市面上被吹的很火热,号称背完宝典就能保100分,但在入手之后,我也并没有发现什么过人之处(可能是魔方笔记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到手第一周,翻完所有内容确认了自己没有漏掉任何一条知识点之外,就躺在了自己的Notability里,直至被系统自动清除缓存。而三公等机构的考前最后N套卷,命中率其实也并没有多么夸张,反正比今年翻车的肖秀荣老师差远了。


3. 机构音频课

又是一个买了就躺在百度云盘的奢侈品。从结果上来看,没有听机构音频课至少没有给我的考研带来多么大的负面影响。至于如果我听了会不会考的更高——那我可能就没空复习法考了,无论是心态还是知识基础上,都不会有后来的自信了。所以,我的不可靠建议是,如果不准备法考,那么还是听一听吧,总不能五月就开始背书,连背七个月吧。


(三)专业课复习的一笔流水账

1. 第一阶段:熟悉课本(3-4月)

如上所述,法大学硕专业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考题全部出自课本内容。其中,法综的五门课程只需要对官方指定教材进行熟悉,而自己选报的专业课则需要在指定教材之外打听一下法大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具体使用、推荐使用的教科书。但我在这一阶段还没有真正进入复习状态,平均每天也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会用在专业课的预习整理上。


2. 第二阶段:国公与民法——录入知识点+第一轮背诵(9月2日-10月6日);

法考的客观题结束后,终于再一次久违的拾起了考研专业课的重担。


我选择了先解决国际公法这个150分的大头。国际法知识点数量有限,但表述较为考究(国际法基本理论大多比较有历史感),我将所有知识点手动录入ANKI,制作成记忆卡片,在录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后,就会趁热打铁的进行第一轮记忆,尽量将记忆压力分散到每一天。第一次记忆是最为痛苦也是最重要的,绝不能马虎。大约到9月20日前后,我录完了所有的知识点,而在9月23日,所有知识点的第一次记忆我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不断地按照ANKI的due进行重复即可。


然后是法综的五门学科,在已有法考记忆的前提下,我大胆选择了直接将魔方考研笔记的知识点表格拍照录入ANKI,直接记忆背诵。我记得当时的交流群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暑假的时候大家都在问师兄师姐,只用魔方笔记进行法综知识点的背诵,够不够。等到十月,问题仍然是,“只用魔方笔记进行法综知识点的背诵,够不够”?能把任何一本笔记利用好,掌握全,110分的保底分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有无必要自行拓展,其实完全取决于你对法综的目标预期,以及由此指导下的时间规划而已。


在9月20日完成国公的知识点录入后,我又再花了几天的时间对民法教科书进行了重新梳理,一边拍照录入知识点,一边将每个知识点回归到课本原文进行理解、思考。正是由于在民法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收效甚微(可能也是因为当时状态不佳),我决定剩下的四门不再回归课本,直接借助法考的残存记忆来理解知识点,然后开始强行记忆。


3. 第三阶段:录入剩下四门+第一轮背诵+前两门的强化记忆(10月14日-10月30日)

经历了九月底、十月初的回家休整、备战主观题后,10月14日开始,大约每4天我就能完成一个学科的录入,一轮背诵同样也是4天完成,不过在完成时间上比录入会稍晚一到两天。这一阶段的背诵压力是最大的,每天既要面对如山的due,又要像一台机器一样毫无感情地录入一些自己早已经没有印象的新知识点,还得面临最为艰巨的一轮背诵任务。回看ANKI的记忆曲线时,这段时间的每日背诵量几乎是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4. 第四阶段:二轮巩固,缺啥补啥(10月31日-12月5日)

从二轮巩固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处在分裂的边缘。由于一轮前后两段时间的错开,以及复习方法的不一致,导致我在二轮无法对复习作出统一的规划——


国公是从教材里一点一点扒出来的,按理来说应该是记忆和理解最深刻的,但由于没有法考基础(法考的国际法太浅太简单了),再加上一门课就有150分,反而是压力最大、二轮最摸不到方向的。我甚至又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重新整理了一遍书本知识,当然这次没有录入ANKI的压力,只是把所有知识点在“幕布”APP上做成了树状图。


随后,我按照一轮复习的反方向进行复习安排。内容最少的法理学被我放在了一轮最后一科,于是二轮我就趁热打铁地把法理学安排为国际法之后的第一科,之后依次是宪法、刑法和民诉。这四门课的二轮都是简单的回归书本,补充魔方笔记的缺漏或者不精确表述,偶尔还会加上一些自己看论文、看法考所积累的内容(大多都是为了给论述题丰富答题素材)。当然,ANKI每天的due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阶段每个知识卡片的时间间隔逐渐拉大到5天一次甚至更多,那么遗忘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经常有许多知识点需要重新开始。


5. 第五阶段:三轮复习,以防万一(12月5日-12月21日)

第三轮开始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重新翻开课本或笔记,而是手动将ANKI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周期重置了一遍,相当于做了一次重点筛选+记忆的工作。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忽略一些同时可以作为名词解释与论述的命题点的重点知识。如“国际法的渊源”,我甚至在第一轮只记了名词解释,而忘了整个知识点同时可以作为论述出现(甚至是难度较大的论述题),当然,这个知识点最后考了简答,幸好我是当论述背的,不然恐怕就只能用名词解释来回答了。


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我还用空余的时间做了一项纯粹心理安慰的工作——重新回到书本,整理出了所有可能作为论述题出现的考点,然后逐一地列出答题框架(不列具体的答题内容,因为实在是没时间)。在研友的支持下,我还进行了一次小型模拟考试,然后发现3个小时是真的不够写啊,各位备考同仁也千万留意,不亲自试一试,真的不知道三个小时答12页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


五、考研复试

(一)复试的考试形式与复习策略

法大的复试还是比较常规的考试形式,由于疫情的影响,考试采用了线上复试,没有笔试,没有外语听力写作的笔试,只有专业课和英语的面试。两个部分的面试合计15分钟,专业课10分钟,英语5分钟,均为抽题回答-老师追问的形式。


本以为专业课的面试会考察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但结果还是考察了书上的内容,所以前期算是做了一些无用功式的准备。而由于我没有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所以追问主要针对的也是我回答中的知识性错误和思考角度遗漏。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官方教材,整理目录与知识导图,对目录以及每一级目录下包括的大致内容做到烂熟于心;


2.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3类内容:只能按照教材的说法进行背诵的(独家学术观点);可以和其他教材进行对比,根据自己的归纳和分析进行记忆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理论,如概念、特点、意义等);可以和一些法律规范文件进行关联记忆的(如教材中对某国际公约的介绍);


3.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关联的知识点与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再次整理,对过时知识点完成替换;


4.开始背诵记忆,并在记忆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述,和初试一样,推荐用a4纸默写,一边默写一遍组织答案。


英语的面试则较为常规,虽然之前听说会有专业英语面试,也一直害怕会和夏令营一样抽题翻译+追问,但实际上只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生活情景问答。而且只有五分钟的时间,除去程序事项,只要说的足够长,甚至都等不到老师的追问。如果仅为应付考试,随便买一本雅思托福的口语书,每天背一个单元,再随手积累几个常问话题(如本科经历、研究生学习规划、未来职业规划),就足够应付了。


不过,由于考前的各种风声,我还是很怂的准备了一下专业英语(甚至越准备越有心得了),我找了Malcom Shaw 的国际法原版,采用了和上文的专业课相似的复习方法,还在电脑上整理了中英对照版的世界人权宣言原文(非常推荐用excel来进行中英对照学习!!!),由于复试时间较晚,我甚至用两天的时间背诵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英语原文,给专业英语积累了一些名词的素材——专业英语难的并不是英语,而是在专业语言环境下,每一个单词几乎都是熟词生义,初期不仅要克服遗忘的障碍,还要面对既有英语记忆的干扰。


(二)面试技巧

研究生面试是个规范的限时作业,相对于更加自由、轻松的夏令营面试,研究生复试的面试环节绝对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在一场国家级考试中,必然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所以,只要不是背负着逆袭的沉重负担,最佳的战略选择就是求稳——比如某一新知识点、新理论,宁可不说,都不要乱说;如果某一研究领域恰好是在坐一位考官的专业方向,那么就一定要说的精确无误,且个人并不推荐在学术速成的情况下直接引用考官的著作回答(一旦断章取义,被识破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可是在当前的复习氛围下,谁敢说自己看书不是在断章取义呢)。谨记,言多必失!诚实也是学术研究的宝贵价值!而且法大的老师们都非常和善,如果坦诚了自己的疏失,老师甚至会在追问中给我们一些提示和方向上的限定,此时可以把握机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展开。


(三)真题回忆

1. 专业面试

“选择一个弱势群体,谈谈核心国际人权公约对其的保护”


此题的关键在于,选的是一弱势群体,而不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某一人权文书,我只回答了儿童权利公约的保护(还没有把公约的框架回答的特别清晰),老师于是追问,其他核心人权公约有没有对儿童权利作出保护。在老师的追问之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答题方向有些偏差,于是立刻重新思考,回答了反酷刑公约等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内容


“在ICESCR中任选一项权利,谈谈国家承担的人权义务”


这是我研友抽到的题,一道非常经典的题。书上在总论部分给出了ICESCR的国家义务,总共5条,分论部分也针对部分权利介绍了国家的相应义务。当然,此题也完全可以从宪法教义学上的“尊重、保护、促进”义务,或者作为主观权利的消极权能、积极权能以及客观法秩序职能(参见张翔著:《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所以,答题的方式是非常多样的,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以上内容,完全可以答满10分钟,绝对能秀翻全场。当然,只要背书扎实,这道题也不算什么超纲的题目,完全可以轻松应对。


2. 英语面试:

what’s your career plan in the future?


非常经典的日常情景问答,且在研究生复试的语境下,还顺道考察了部分的专业英语,甚至还能从考生的职业规划表述中对考生的诚意、决心一探究竟。应对此类口语题型,临时抱佛脚即能满足基本的及格需求,若想出彩,则更需平时的积累和对专业的诚意。



推荐阅读

618,我们准备了一份超值大礼包帮你回血

考研经验贴征稿: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一人二本三战清华学硕理性贴

水涨船高的法大民商分数线

考研政治66到83,法大单科第一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 张子凡

本期编辑 ✎ B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