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择校的四大象限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1-05




编者按:因账号迁移,我们再次发布之前的付费阅读,之前已经购买过该文章的读者可以通过旧链接进入阅读:考研择校的四大象限请已经付费的读者不要再次购买,之前没有付费的读者可以正常购买本文章进行阅读。


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对于许多法科学子而言,可谓措手不及,各自有关考研、法考等规划的安排均宣告“破产”。去年,青苗曾推出《考研报名指南(简洁实用版)》一文,从程序上详细介绍了考研报名的技术性问题。此次,我们将从实体方面,为大家在选择考研目标院校、目标专业时,提供一些建议与指导,以供各位备考生参考。





目  录

前言

一、选一城而往

(一)为何城市要素为第一原则

(二)城市并非越“大”越“好”

(三)成长之所并不代表扎根之地

二、择一木而栖

(一)良禽择木而栖背后的“群体效应”

(二)一所学校除了“名气”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

三、专一业而精

(一)兴趣为先的逻辑错误

(二)兴趣不一定等于擅长

四、拜一师而习

结语



引言


关于考研报考方面的建议,其实大同小异,与其说量身定做一个备考方案,倒不如抬起头关注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共识性的问题与误解。当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与误解后,或许再低下头考虑各自方案时,有一些困惑和纠结便会迎刃而解。



一、选一城而往



(一)为何城市要素为第一原则

有人说本科在哪儿上学并不代表你就要留在哪里工作、生活,但是,你研究生在哪儿上学你大概率就会在这地儿工作、生活(至少是一段时间),而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最大的一个区别,便在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精细化与自身职业定位的形塑化。这是因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无论是你的导师,还是授课老师,都会对你的专业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指标(至少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而实践中也普遍如此,例如经常会听到“你们已经是研究生了,这都不会?”),而基于此,你也将会对某个方面的知识学得更加深入与透彻(当然同时也会导致知识的广度暂时无法兼顾)。再加上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专业知识的扩充,实践方面的需求也逐渐萌发,而与此同时,你将会接受在当地工作、生活十几、二十几年的老师们的传道授业,他们除了会给你讲解法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大多还会结合当地的一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研讨、案件予以展开分析,从案件中的“事实”到案件外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了解到极具“地方性知识”的相关内容。


因此,当你选择一个城市后,在生活、学习、实习等过程中,你将会逐渐融入这个区域的社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认识一些前辈、同行或者朋友,在交流过程中你会逐渐扩展当地的人脉,也对当地的某些职业、某些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伴随着对这些事情的熟悉,也为你今后在当地发展奠定了很不错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是那些即便学校比你优秀、但并非在当地读研的同学所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在某个城市读研,将会带给你这个城市独有的“地方性知识”,这是除了课本知识外同样重要的东西,虽然前文只列举了几个点,但这在现实中确是方方面面的,需要每个人去亲身体会。


(二)城市并非越“大”越“好”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发展很快,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非均衡性发展,确有一种一线城市比欧洲,西部农村比非洲的景象。因此,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大公司、非政府组织、人才、良好基础设施等要素的集中,而这些要素的集中又会使得信息更加集中,一旦信息集中之后,选择成本就会下降,导致选择错误的客观因素也会减少。因此,优先选择高校林立、交流互动频发的城市便成为优先之举,而一个城市只有一座本科高校,也许你是当地人眼中的骄子,是当地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绕不开的单位。但是这种缺乏交流的生活环境只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狭窄,误以为世界本该如此。


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于高考考生填报大学志愿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对于考研考生来说,其合理性貌似并不充足。


首先,作为研究生,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并没有本科期间充足。也许有人会问,本科要上的课比研究生多,那为什么可自由支配时间还少了呢?答案很简单,本科阶段的课程,往往是老师单向输出,同学们上课记一下笔记、下课后提几个问题,很少会有布置具有一定难度作业的本科课程(但这也并不绝对,比如有的学校会给本科生开专门的案例研讨班,课后作业的难度已经堪比研究生作业)。因此,本科阶段下课后的时间是完全属于你自己支配的,选择去图书馆、去操场还是出去玩,选择看书运动还是去其他学校听讲座,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合理安排。而研究生阶段不同,特别是针对学硕的同学,课业压力本身就比较“沉重”,再加上跟着导师做课题,或者自己选择实习等原因,下课并非真正的“下课”,在课后的时间中,每个人往往在自己选择的规划里继续“上课”,将这些事情能应付的过来已实属不易,可以完全掌控则根本不可能(小编在此仅讨论大概率下的情况)。由此可知,即便建议去大城市的理由(例如可以与本城市的其他院校多交流、去其他性质的学校旁听学习不同的课程、课后可以参加不同专业的讲座拓展自己的视野等)听起来多么合理、多么美好,但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大部分同学其实不一定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并非他们不想,而是真的没时间、没精力)。试想,你刚刚上完一下午的民商法案例分析,精疲力竭,这时候即便晚上在隔壁985、双一流大学有一场很精彩的关于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讲座,你可能也会选择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顿饭放松一下,而不是去听讲座,或者说,即便晚上的讲座是就在自己学校,你可能也不会去。(以上所谈均为大概率事件,凡原则必有例外,故凡大概率事件也一定有小概率事件。比如小编研一上学期时,即便路途遥远,也还是会约着志同道合的学友一起去很远的学校听政治哲学的讲座,但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个学期也就只去了一次而已)


其次,作为研究生,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有人可能会说,研究生反正有个两三年,着什么急呀。但是你可以问一下已经读研的师兄、师姐,别说三年,本科四年的时间都是转瞬即逝,更何况短短的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的时间其实是非常短暂的,尤其是对于两年制的同学来说,第一年刚刚适应新学校的生活,结果马上就要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了,这种感觉五味杂陈,很难形容。除了那些励志要申博的,或者说准备直博的同学,其他大部分人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一开始,便已经要为日后从事什么工作等事情规划、费心。所以,那些去大城市读研的华丽理由,在现实看来其实有点“遥不可及”(这么说是有一点残忍,但是这个社会却从不会因为你的美好就善待你)。


最后,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城市的生活,适合自己的城市才是自己的主场。大部分关于考研报考的推文,都会强调大城市的优点,在此小编不必赘言,但选择在大城市学习、生活、工作真的适合所有人嘛?前述反问并非否定考生积极进取的意义,小编只是疑惑,在铺天盖地“考名校!去大城市!”的口号背后,是否真的有人关心当代大多数考生的需求,用胡萝卜钓鱼的故事形容或许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考研机构鼓励大家考名校、去大城市,给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广交人脉等等,但是,考生们的需求真的是这些吗?比如,张三打算读完研后就回老家省会城市考当地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因为中院要求法院助理的报考要求必须是硕士研究生,所以张三坚定信念好好备考励志一定要考上。针对这种情况,考上省会城市当地大学的研究生与大城市一所法学实力相当的院校相比,其实前者更适合张三,因为即便省会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可能稍逊一筹,但是,在你今后的人生规划中它却可能是这个阶段最适合你的选择,哪怕周围人的可能会因为你没有勇敢的选择名校而笑话你,但是,要有一种坚定走自己路的信念,因为你的主场终将是自己去舞动,其他人永远有给你提建议的权利,但是他们却没有为你最终结果承担责任的义务。


(三)成长之所并不代表扎根之地


近期,俞敏洪在谈及高考填报志愿时,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尽量离开自己的家乡,越远越好;第二,要去大城市,但不一定是北上广。此话一出便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虽然话题是关于高考的,但是有一些方面在考研报考时同样值得关注。


针对杠精的言论(例如“家就住在北京的还要离开家乡吗”等),小编在此就不予回应了,主要摘取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留言,然后再借机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读研,可以合理运用这座城市的资源让自己成长、发展,有一些能力真的是只能在大城市才可以锻炼、培养出来的。


但是,此时肯定有读者会问:“苗苗!你刚刚不是才说了不一定非要选大城市嘛,怎么现在又开始说大城市的好处了呢?”


咳咳~这其实并不矛盾,大城市的好处数不胜数,这方面已经有太多的介绍了,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么多好处到底哪些是自己需要的这一问题,如果与自己没有关系,那这些好处可能真的就是只是一种谈资,而难以与自己产生关联。所以,在留言区里会有人建议在一线城市读书,但可以回二线城市工作,原因便在于此。

前面说了好多不一定要选大城市的原因,最后还是中和一下比较好,以期可以运用一下自己并不熟练的辩证法(既不能说大城市不好,也不能说大城市好,大城市既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啊哈哈哈)。


咳咳咳言归正传!!!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小编是去不了大城市才说大城市不好的,小编本科+读研都是在一线城市,而且经常去各个学校听(蹭)讲(饭)座(吃),所以对利用大城市资源还是有一点亲身体验的,因此绝对不是没有根据地乱说,姑且能算作一家之言吧。大城市虽然有很多资源,但是运用资源是需要时间、精力和体力的,更何况有很多资源其实与我们并没有太多关系,切忌被虚名利禄蒙蔽了头脑。


综上所述,考研报考的第一原则便是选择一座适合你自己的城市,这是最重要的!这座城市哪怕不是大城市、一线城市,但只要对你以后的发展、规范有帮助,那就是最适合你的。



二、择一木而栖



(一)良禽择木而栖背后的“群体效应”


选好城市之后,如果你所选的城市里有多所大学招收法学研究生,那么此时你需要考虑的第二步便是如何选择目标院校。


你选择院校时的理由,其实就体现了你自己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的思维方式,而与你处境、思维方式相似的其他考生,大致也会与你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这些同学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将会成为你身边的好朋友,而这便是“群体效应”(在理性人的假设下,相似的人往往会作出相似的决定)。而如果是凭着冲动报考一所学校,即便学校很好,周围的同学也很优秀,但是你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而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你在读研期间将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说连可以经常一起出去吃夜宵、无论多晚都会等你回宿舍的朋友都很难找到,而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你的研究生阶段终将会与孤独常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