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大国公第一的万字经验: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9-28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逐步落下帷幕,我们由衷地为进入自己梦想中的高校继续深造的朋友们感到高兴。这其中的每一分收获,每一份喜悦,都是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非常期待您向我们赐稿考研经验,为迷茫中的学子涤荡阻碍,传授心得。征稿启示请戳:考研经验征集,来稿请投邮箱qmfmbjb@163.com,更有丰厚稿酬等着你!


作者简介:芝士粉,某非五院四系985学生。大一在工科专业就读,大二半路出家学法。班内排名末尾,英语六级635,初试分数397,国公方向总分第一。


一、武汉大学法学学硕基本情况


2019武大改革之后,所有考生初试不分方向均考察一样的科目,即民刑宪行民诉刑诉法理国际法共计八门专业课。八门专业课对所有人都是道坎,加之没有成熟的考研机构,即便是在分数线普遍大幅上涨的2022年,武大的分数线依旧保持了相对稳定。不过,武大法学学硕每年的招生名额并不算多,22年分数线上涨之后部分人也可能会为求稳而转向分数线稳定的学校,因此择校时还需多做考虑,避免盲目扎堆。


二、整体时间规划


我开始备考的时间较晚,直到五月中旬才确定学校,另外自我感觉专业课基础并不好,很担心不能兼顾,所以一开始就不打算法考和考研双线进行。如果准备时间较早,也可以考虑双线备考,因为武大考试科目和法考重合度较高,且武大的考试风格基础全面,多学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当然也要抓住重点)。



三、专业课备考经验


(一)资料选择


我在初试时使用的资料非常少,专业课只用了武大官网上指定的教材和历年真题,后期根据他人对法考新修考点的总结在课本上做了相应补充。武大初试科目数量较多,因此出题风格偏向基础,大部分题目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结合实际备考体验,掌握教材真的足够了。


当然,主流的备考方式是使用笔记。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需要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具体而言,使用笔记的好处是背诵内容精简,重点比较突出,考前翻看复习时方便,比较适合不擅长篇章段逻辑梳理和重点勾画的朋友。坏处是需要花费时间整理,且容易有遗漏。前已提及,武大法学的考研机构并不成熟,因此从机构购买到的笔记质量一般,通常不能直接使用。从已上岸的学长学姐处购得的笔记最好也经过自己的删补,否则背诵时可能会觉得别扭。我在初期也购买了笔记,但后来发现自己总是控制不住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格式调整和语句梳理上,再加上第一轮根据课本补充笔记时把握不住重点,什么都想往笔记上添,效率非常低下。通常是学20页花一小时,整理20页笔记花两小时,有点本末倒置之嫌。后来在7月的时候发现有人写的经验贴提到自己只看书没有整理笔记,就大松一口气把笔记放下了。


使用课本的好处首先是省下了整理笔记的时间,也不用担心是否会有遗漏。其次对于擅长或习惯图像记忆的朋友来说,从始至终一直使用同一份资料有助于固定记忆,到最后闭眼默背时如同脑内翻书,哪怕有词句一时想不起来,也能根据其在书页上分布的模糊印象想起来大半。无论是使用笔记还是课本,头两轮一般都是要借助课本理解的。两轮之后换成笔记可能会使脑内图像混淆。再次,个人感觉使用课本背书更容易记住内容并形成体系。我习惯的背诵方法是开枝散叶,顺藤摸瓜。体系就是课本知识的枝干,通常精炼而且具有逻辑性,因此只要理解了几乎不需要背诵就能记住,哪怕想不起来也能自己推测出一部分。其余的细节自然就能附着在枝干上。课本因为格式编排比较考究,上下级关系比较明显,因此更容易根据大小标题掌握体系。另外笔记为了精炼会把一大段删成一两句,但这样在遇见不明白的句子时就无法像课本一样扫视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了。最后,按照上文使用课本更容易答题。无论是简答还是论述,在答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列出体系和点,这部分对背诵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但接下来对知识点的展开解释则非常自由,基本是想起什么写什么就好(题目有要求除外)。我在背诵时偶尔会发现记得最牢的不是专门用笔划出来的重点句子,反而是同段内不经意扫到的词句,这二者写在解释部分基本是一样的分,所以多留一点内容有时就多一条命。抓住体系,多看点细节内容,在答大论述题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讲。


(二)学习方法


在时间安排部分可以发现,实际上我的学习时间在11月以前都不算长。最终没翻车的原因也许是摸索出了能最大程度逼自己提高效率的方法。个人经验不适宜直接照搬,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借鉴。


总体而言,我的背诵方法就是大家都在说的“理解+回想”。具体的侧重在每一轮可能会稍有不同。


第一轮主要是理解。我在这段时间主要做了三件事:勾画、梳理逻辑、标注真题。在勾画时我自己拟了几个符号,比如橘色是第一层级、蓝色是第二层级、方框表示定义、直黑线用于标明一整段中的分点/转折/解释性句子。梳理逻辑有几个方面:1)看完某段之后自己用笔在页边简单总结一下本段的意思;2)记录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寻找小标题或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用笔批注在旁。比如在“(为什么)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这一标题下面,书上列出了四个点1.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2.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3.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4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我在看完这一节后发现1、2两点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明的,3、4则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明的。这个例子写出来可能有点傻,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对我非常有用,首先它能强迫我在读书的时候动脑而非走马观花;其次会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下次在看到这个小标题时我会反射性地记起来国家/国际法这两个角度,再顺着这个锚点顺藤摸瓜一下,一般就能想齐四个具体的点。此后的复习轮次中其实我也一直在继续这一过程,因为随着复习进度的推进,我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加深,很多前期没有注意到的联系或者不懂的问题在后期某一天突然就全明白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轮经常感觉大脑疲累是正常的,因为理解性的工作量太大,不必早早就追求一天8小时。一轮完成后我脑内有了一些知识碎片,但还未形成体系。


第二轮侧重点也在理解。除了继续完成一轮的工作之外,我会在每读完一章后用xmind默写一遍全章框架,一般默到三四级标题即可。能想起来多少就默多少,不必强求。记不起来的就去翻书补充上。这个方法同样也能逼迫我集中注意力,因为如果翻书时走神,合上书后基本是什么内容也想不起来的。当然如果某章比较长,可以在中途分几次在心里或用软件默框架,灵活使用即可。二轮时偶尔会在周末休息那天盯着思维导图回想课本内容,不过没坚持几天。二轮结束后脑内开始有了体系雏形。


第三轮基本重复一二轮的工作,结合理解与回想,继续完善思维导图。睡前会在脑海里回忆一下白天学过的内容,也是想起来多少就算多少,不必强求。这一轮建议可以开始背定义了,因为名词解释基本靠死记硬背,多重复几轮记得更轻松,我当时留到第五轮才开始,压力很大。背诵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背,请不要拿成年人腐朽的脑子去碰瓷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理解之后记住几个关键词,能自己再组织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出来就行。三轮时逐渐在看完一章后一口气复述整章的框架和部分内容了。


第四轮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真题开始总结答题规律。在看完b站up主@甜欣儿嘚吧嘚的视频之后,我简直醍醐灌顶,看课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此前我最多找找逻辑联系,而这之后我开始能发觉某一科目内部、各科目之间的共性,也就是所谓的套路。举几个例子:所有科目对于主体的定义方式基本是相同的,即“参与xx关系,享有xx权利并承担xx义务的主体”;民法对某某权利制度的论述常常围绕“取得、丧失、行使条件、(对人/物)效力、限制”等方面展开;法理学对意义的论述常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角度展开。这样的规律大概总结了三页纸,收获就是背诵工作大大减轻,面对超纲题胡扯的能力大大增强,因为按照规律推测一番就能凑个八九不离十。此外偶尔会花0.5-1小时用真题练手,也算是一种回想方式。


第五轮开始前抽出半天时间用一套真题自测了一次。发现现场答题时题量较大,时间很紧,题目大部分是基础内容,并不精深,因此其实很多题目不需要写的非常详细,但对记忆要求很高。于是这一轮调整了复习侧重,从巨细靡遗转为有的放矢,从理解转向回想。具体而言,以前是认真读完一整页,本轮则变成扫一眼前几轮用笔划出的重点词句,然后立即合上书回想,卡壳就翻开书查阅,直到能在脑内大致背出来就翻下一页。同时本轮开始稳定每天写真题练手。


第六轮和第五轮一样,以答题为核心,多回想,多练笔。另外我觉得民法过五轮就够了,因为其内容几乎是其他科目的两倍,到后期追求与其他科目同速度的话会导致细节内容全丢,遇见大论述题会很难受。以我为例,在第四轮结束模拟时我答民法的大论述答得行云流水,结果粗放地过完两轮之后同样的一道题我只能憋出简答的字数,直到考前都十分慌乱。


总之,我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一直在尽力避免抄写、默写或者出声背诵的方式。动笔和张口的速度其实跟不上思维一闪而过的迅捷,对我而言脑内默背是效率最高的。不过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另,动笔其实可以用电脑打字代替,我除了模拟考之外所有真题训练都是用电脑打字。Xmind掌握了快捷键速度真的起飞。


专业课要杜绝投机心态,只背真题和重点章节是非常冒险的做法,即便鸿运当头过了初试通常也只是刚刚过线的成绩,在复试时会非常煎熬。押题往往是压不准的,比如今年专业课就基本没考法考热点内容,专业课A的题目大多是重点范围以外的偏怪题,扎实过完几轮教材或笔记自然有话讲,但只背重点可能就会无从下笔。前面提到可以同时准备法考也是出于一样的逻辑,多准备一点不会吃亏。


关于是否需要使用艾宾浩斯曲线。个人认为没必要。第一,理解工作做到位的话其实不需要机械重复;第二,专业课内容太多也不可能复习得过来。


(三)如何找到自己的最高效率


这个过程建议在前期完成,留下充足试错的时间。可以以小时为单位自我测试。测试前尽量保证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环境安静舒适(人真的很容易分心)。我在五六月的时候的测试结果大概是一小时20-40页(视章节难度波动),后期轮数会相应进步。随后可以按照测试结果制定计划。因为计划是以最高专注度为标准制定的,所以只要能完成80%就够了,人不可能连续长时间注意力的。此后记住这种全神贯注的感觉,然后持续向这种状态努力就行。可以使用计时软件帮助自己,我使用的是jiffy。


为了保持这种最高效率,备考期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熬夜、休息时间不足或者腰痛颈椎痛都会影响状态。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或者宿舍中备考,省下的通勤时间都用来睡觉和锻炼了,平均每日的睡眠时间在8-8.5小时。每周的休息日在我看来也是必要的,通常这一天我都会睡到自然醒,然后进城吃喝玩乐好好放松。人真的不可能连续工作,尤其是按照考研期间紧凑的时间表,如果硬要坚持,状态基本是逐渐下滑的。以一周为一个周期,我每周周一周二都精神焕发,周三周四状态逐渐下滑,周五周六就是在苟延残喘,直到周天休息之后才能缓过来进入下一周。到12月时,因为时间紧张我逐渐取消了每周的休息日,看似赚了一天的学习时间,代价却是头脑明显越来越迟钝,常常在下午五六点就头痛欲裂,直至12月10日那天达到顶峰。当时我看着看过很多遍的教材,明明是中文但我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纠结了一阵子那天就干脆放假了。


四、政治备考经验


我的政治分数是74分,不算高分,但由于我花在政治上的时间非常短,算下来性价比其实相当高。政治的备考逻辑和专业课不同,专业课要尽量做到无遗漏,而政治则要学会直击重点。


在资料选择上,我使用的是徐涛的核心考案、1000题、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和肖四肖八,基本算是名师大杂烩。因为高中是理科生,我还去听了徐涛强化课的马原部分帮助理解。另外在洗澡或吃饭的时候偶尔会听听腿姐,学习一下政治大题的答题方法。总体使用下来,我觉得核心考案其实可以换成肖老的精讲精练,因为肖四肖八1000题的答案会直接对应精讲精练,而核心考案上则找不到相应内容。


(一)客观题


政治视频只看马原部分就足够了,剩下的部分可以直接看核心考案/精讲精练。思修部分可以只看冲刺手册。


因为大部分经验贴都提到要多刷1000题,所以前期我很是和1000题搏斗了一阵子,但是始终因效率低下而痛苦。徐涛的核心考案和肖秀荣的1000题在细节上并不对应,导致我哪怕看完书立刻去做题也常常一头雾水,做完之后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想要订正错题又是另一种折磨,题目和答案是分开的,我在来回翻看的过程中常常迷失于密密麻麻的题号之中。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1000题说:谢谢,我选择小程序刷题。点击屏幕立刻查看答案可太省时间了!同样,二刷三刷之后总结高频错题在我看来也是一件不必要的事情。1000题以详尽出名,换句话说,就是重点不突出。很多题目当年根本不会考,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非重点题目上真的很没必要。最后我1000题只刷了一遍,总结了半页高频错题,就彻底放下不想碰了。


政治学习真正步入正轨是在11月中旬开始做肖八之后。此前我看完了腿姐的冲刺手册,偶尔会用小程序刷题。我的肖八第二套选择题仅得了24分,吓得我立刻征用了半天的休息日用来突击政治。具体方法是标注出第一二套卷中每一道题目的考点(可以参考小白考研资料),然后把腿姐手册上相关内容全部翻阅一遍,勾画方法同专业课。手册上没有的内容可以查阅精讲精练后用笔补充。剩余的肖八和肖四都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完成后算是把腿姐手册的重点部分翻阅了十多遍,终于感觉对政治有了一定的把握,分数也逐渐提升。有余力可选做市面上其他的模拟题。


(二)主观题


主观题我只背了肖四大题和马原原理。另外参考了腿姐的答题方法,并在考前试着答过一两道题。具体背诵方法如下:首先按专业课复习方式勾画和找逻辑,并且想一想这些答案还能用于回答哪些问题,这样不管遇见什么题目都能有话答。每题看完之后大致回想一下,不必强求背会。当晚睡前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找到别人朗读的肖四答案,二倍或三倍速边听边跟着回想几遍。我从12月16号左右开始每天一套,考前总共进行了两轮。最后在24号那天集中突击了一遍。马原原理则可以在肖四出来之前就经常看看,混个眼熟,24号同样突击记忆一番。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耗时很短,基本只需1小时左右,并且记忆效果不错,过程基本无痛(24号那天有点痛)。


总之结合个人经历,我认为政治按上述方法,从10月份开始都来得及。时间不必太长,每天1-1.5小时即可,最多不必超过2小时。最好是在每天最困的时候学政治,精神最饱满的时间都留给专业课,最大程度把握政治的性价比。但具体的规划建议还是根据目标分数结合自己的基础灵活选择。英语基础好、预估分数高的朋友可以略放松对政治的分数要求,空出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如果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建议政治主观题部分还是多投入一点,在不影响专业课的情况下争取更高的公共课分数。


五、英语备考经验


我的英语成绩是88分,但备考方式比较野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此前的英语基础,并不能保证短期大幅度提升分数。在此略写几点,聊作参考。


我使用的备考资料是‘the economist’,考研英语真题和王江涛考研英语作文书。

因为在大二集中背过雅思托福单词,因此备考期间不再每日背考研英语高频词,只通过阅读外刊适当补充。单词可以说是英语提升的基础,这一步此前没有积累的话一定不能跳过。


英语真题的使用方法可参考其他经验贴,我主要写一下外刊的使用方式。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外刊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攻克长难句。理解长句的第一道门槛是单词,但有些时候明明每个单词都认识,组合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除了句子内有不熟悉短语之外,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怎样分割句子成分或对某些介词/连接词的作用不熟悉。语法课我们从小到大都听过很多,但实战中句子的结构千变万化,很难有万能的规律。弥补的方式就是多看多练,外刊就是演练对象。遇见长难句首先结合上下文大致确定其意思,接着先主句后从句继续分析。如果还是不明白,可以参考有道翻译或者彩云小译。从6月到12月我大概积累了将近300个长难句,另外还整理了一些在作文中可能有用的句式和短语。效果也非常明显,一开始我用真题模拟的时候虽然也能大致上选出正确选项,但多少有点赌的成分,然而在10月左右时对文章的意思就很笃定了。另外阅读速度也有大幅进步,最开始读一篇经济学人需要花费30-40分钟,但到考前时基本能做到一小时精读完四篇文章(约3500字)。所以如果学有余力或者后期觉得无题可刷,不妨每日读一点外刊,但注意不要盲信文章中的观点。


六、复试经验


今年的复试因为疫情改成线上,取消了专业笔试环节,仅余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我复试时的学习状态一般,相关经验仅供参考。官网在复试环节指定了包括初试教材在内的四本书,可以适当都看看,但建议还是以梁著国际法为主。总体而言的复习方法同初试差不多,也是抓住框架再适度发散(框架在复试的口头表达时可能更加重要)。以梁著《国际法》中的框架为主,可以适当补充其余参考书目中的内容。另,初试的重点不等于复试的重点,相反老师在复试时可能会更关注初试没有考察过的内容,所以书上的内容都应给予重视。关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仪态的锻炼,可以找同学或者朋友帮忙模拟,考前练上四五次就可以了。在答题时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如“接下来我将从历史、具体制度内容、与其他制度的联系等方面回答”。国公复试对英语的要求较高,会考察到专业英语,因此可以在复试准备期间看看英文国际法材料,推荐马尔科姆肖。不必逐字逐句地看,结合中译本了解专有名词即可。前文中关于外刊阅读的经验也对可对复试英语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七、心态调整


去年五六月时的我,面对八门专业课和不确定的将来,也曾满心迷茫与焦虑。大学期间的考试经历让我确信自己不是一个应试型选手;过往人生中奋斗经历的缺失让我对自己的自律性充满怀疑。我总以为世界上存在着某个成功的秘诀,它一定能许诺给我想要的结果。但最终亲身走完了这条路,我才发现方法本身毫无特别之处,最终塑造结果的只有简单的“坚持”二字。这看起来像句土话,然而在竞速和投机的世界中,坚持意味着每分每秒都在战胜自己。考研的路上自然有很多诱惑与打击,他人的光明未来与个人的前程未卜轻易就能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如何克服自身的懒惰,如何抵抗对不确定的将来的恐惧,这恐怕是比单纯的方法重要百倍的事情。


首先应当明确,考研期间一定会有压力,但哪些不可避免,哪些可以自由调节则需要做出区分。认识了必然,就能争取自由。就我的个人体验来看,庞大的复习量和紧凑的日常作息带来的压力是必然的,而焦虑和懊悔等情绪上的内耗则是可以调节的。我在考研时一直在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在我身上焦虑的源头是对结果狂妄的控制欲,懊悔则来源于放纵带来的遗憾。


(一)关于焦虑


从小学到高中单纯的学习经历让大部分人都坚信努力必将得到回报,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家却都或多或少在某些时刻萌生一种无力感,好像努力与结果不再对等。现在我明白,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个体的努力是主观的,一切外界的评价(包括成绩、他人的态度、奖项的评选等)都是客观的。我们批评唯心主义,但落到自己身上时又总是企图用主观控制客观。这并不怪我们,是社会塑造了我们这种倾向。陌生人之间只能用量化的结果才能相互评价,在他人眼里我们是由简历/成绩单上列举的数字组成的。于是渐渐的结果的重要性错误地盖过了过程的,而我们也逐渐只会用结果来评价自己,忘记了过程中的万水千山。在长达半年以上的考研的过程中,继续怀抱这样的心态是坚持不下来的。假如所有的努力都维系于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我们一定会因此感到非常焦虑,并会无数次停下来衡量自己目前的付出与预想的结果是否对等,试图找到一个确定的办法来保证自己上岸。但正如上文所说,个体不可能控制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保证我们一定取得理想的成绩(本文同样如此)。


那么努力难道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努力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只有自己。需要修正的只不过是从前的认知:不要试图去控制世界,只需努力去影响结果。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新教徒通过从事自己的天职来侍奉上帝,在这过程中的一切金钱与名利都不过是意外的奖赏。考研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为期几个月的坚持不该被最后那一瞬间的结果定义;能取得理想结果自然很好,但漫长跋涉中的养成的自律习惯与学会的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东西。结果装饰外表,过程填充内在。我们应当活在生命中的每一刻,而不仅是某些成功与失败的瞬间。


(二)关于懊悔


前已提到,我的懊悔是因为放纵。早上制定了完善的计划,晚上手机熄屏后却陷入无尽的空虚与懊悔。玩了一天,啥也没干。假如是在考前复习,成绩出来时更会捶胸顿足,恨不得回去掐死自己。因此解决懊悔的方法其实就是尽量自律,掐灭放纵。有一种方式是想象自己实现目标时的春风得意,好让自己咬牙熬过眼前的难关。但是这个方法对我完全没用。人不是驴,不可能追着一个吃不到嘴的萝卜跑那么久,我需要的是即时的奖赏。所以我的做法是把目光挪回当下,每完成一个小时的计划我都会狠狠夸自己,我本可以去玩,但我没有。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就更爽了,我学了整整一天,现在脑子里全是货,还有谁能比我牛?周末出去放松的那一天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我坚持了整整六天,全世界现在还有谁比我更配玩啊!相信我,在焦虑中偷空玩耍和这种快乐比起来那真是提鞋都不配。当然,这种状态是逐渐形成的。手机和电脑短时间的廉价刺激会让我在一开始完全适应不了延时奖赏,哪怕只延时了一小时,哪怕这种奖赏纯粹不附带懊悔。看前面的表格就知道,我为习惯这种状态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五月挣扎到八月初,九月份还略有反弹,直到十月中旬才彻底扭转了思维和习惯。所以大家不必焦急,每天多逼自己一点点最终一定都可以做到。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所做之事也必将流于普通。从前我以为聪明的大脑最值得羡慕,现在我深深敬畏那些踏实前行的人。天赋是父母的礼物,换句话讲是一种不劳而获,所以没必要在天赋上建立自己的自尊。自己的行动才是我们在世间留下的痕迹。你所坚持的每一秒钟都意味着战胜了自身的懒惰和外界的诱惑,即便是短短一天也已经胜利了千百次。且多低头看看脚下的路,因为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青法在线主要推送以法科学子校园、职场成长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现在更加欢迎大家就保研和考研复试经验进行分享。


稿酬等详情请点击:征稿|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服务法学生成长


本文责编 ✎ 清风

本期编辑 ✎ CHL




推荐阅读


想要偷偷变强?秘籍在这里!

中山大学考研丨万字经验贴

国家线难民调剂一志愿上岸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