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学硕备考“利器”:功利性阅读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9-28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考研教材的复习思路完全不同于日常的学术研读,前者要求最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大量内容,最终取得更多的分数,“功利性”不言而喻。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备考经验,阐述了研读与功利性阅读的显著区别,并将功利性阅读的操作方法详细展开,相信会给正在备考的你一丝启发。


作者简介:zz,本科成绩平平的小透明,一战上岸人大法理的幸运儿。


目  录

一、写在前面

二、功利性阅读的原因

三、原则

四、操作方法

五、其他资源

六、最后的最后



前段时间和一位备考学硕的同学交流,他说:“好迷茫,参考书那么多,每一本都读得迷迷糊糊,效果很不理想,我都快失去继续备考的信心了。”这不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备考期间的迷茫:


参考书太多,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整合。

想要认真阅读,但不知重点,通篇摘抄,耗时耗力。


笔记太多,追求完美而没有重点。


幸好,通过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以及阅读了一些学习类方法书籍,我摸索出一些克服此类迷茫心情的方法。所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教材阅读经验——功利性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研读者与功利性阅读者


想要了解功利性阅读,就必须谈谈另一种阅读模式:研读。很多备考学硕的学弟学妹,包括我自己,都有过沉迷研读的经历。所谓“研读”,是指拿到教材后,没有目标和方向,逐字逐句的阅读、摘抄。并希望通过一遍研读后,彻底掌握教材的内容。研读者习惯将教材视为权威,信任教材上的每一句话,认为出现在教材上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重点,都需要分配时间精力,进行理解和背诵。


与之相对的是功利性阅读,这种阅读模式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阅读者将教材等学习资料视为工具,了解其特点并与自身需求一一对应。一旦完成既定目标,满足当下阅读需求,功利性阅读者便不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而是转身投入回报更大的事情上。


研读者与功利性阅读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主动阅读:研读者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计划,只希望完全掌握教材内容,其阅读与输入是被动的。而功利性阅读者目标明确,并不追求完美——只要能满足当前的目标,阅读就是有意义的。


二、为什么需要成为功利性阅读者?


1.教材的内容特点使然

研读会让我们沉迷于教材的一字一句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本可以用法考资料快速解决的基础知识,或用来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上。

其实,接触大量法学教材后,不难发现,此类参考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学科框架:一般体现在教材的目录和导言中。

(2)法学基础知识:例如特定制度,相关法律规定等。这部分与法考重合,可以利用法考资料学习。

(3)理论与论证思路:例如特定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历史背景;某些规定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术争议等,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这部分是教材作者的思想结晶,也是备考学硕的同学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4)案例:一些教材配有丰富的案例与讨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法理。

(5)学界争议与作者观点



对于学硕的备考,最重要的是学科框架和理论与论证。也即通过教材阅读,掌握基础框架,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作者的论点,学习作者的论述方法。如此,一方面是培养应对学硕考试的答题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增强科研能力,完成学硕生涯奠定基础。所以,教材的内容特点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非全盘吸收。


2.功利性阅读节省备考的时间和精力

“考研是一场时间战,更是一场心态战。”时间和精力决定了我们的备考状态,进而影响考试结果。学硕备考更是如此。面对大量的参考书、专著与论文,倘若全部“研读”,效率并不理想,也会产生死磕一本教材却无果的沮丧心情。


功利性阅读恰好能够解决上述困惑:首先,有目的和针对性地阅读,能将精力集中于特定目标,提高效率,减少迷茫徘徊和自我怀疑的时间。其次,因为目标相对单一和明确,更能够很快看到学习效果,增强备考信心。


因此,有针对性的功利性阅读,能够保证在考试前完成阅读任务,节省时间和精力,并提供积极正向的情绪反馈。


3.功利性阅读迎合了考试目的

学硕考研所选拔的是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完成科研任务的考生,不同于法硕和法考。如果我们在备考前,不能明白考试的目的,什么都想学,什么都要抓,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硕考卷上经常容易出现没有背过的题目,大部分题目需要我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考场上现场组织答案。所以备考期间,需要培养自己输出逻辑清晰、内容准确、言之有理的答案的能力。


对于教材的阅读,倘若“研读”,大脑记住的终究是教材的话,而不是自己的知识。但通过功利性阅读,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了解前沿理论,为考场的“现编现造”提供充足的框架和语料。这种举一反三,抓住本质的能力,是“研读”所不能提供的。



三、功利性阅读的原则


1 目标导向,忌“研读”

阅读教材前,应当明确此次阅读教材的目的,把教材当作服务者而非欣赏对象。阅读有了目的,就像航行有了方向标,我们只需要直奔目的,心无旁骛就好。只要我们完成了最初设定的阅读目标,就是一次值得庆祝的伟大胜利!这样也就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却看不到收获产生的沮丧感。


当然,对于刚开始阅读的同学而言,有时候并不知道阅读教材应该有哪些目的。这里提供一些参考:


(1)掌握学科框架:目录是最好的框架。

(2)了解学科基本原理和理论。

(3)了解该领域的热门话题与新修订内容。

(4)学习作者论述的思路:理顺每一章小标题的逻辑结构,可以模仿作者谋篇布局的逻辑,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思路。


真题也可以帮助大家确定阅读目的和备考方向。大家可以拿出目标院校的真题,研究题目考察的偏好:是更重视基础知识,还是热点与新修法律?是更注重理论论述,还是实务分析?以此为方向,可以更有针对性安排后续的备考计划,适应目标院校的考试。


2.多轮多次,忌“一步到位”

既然阅读有了目标,那么每一论阅读,我们只需要完成特定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就好。这也许可以很快完成,但完成目标不代表阅读结束,而是重新设立目标,进行下一次阅读。


例如,第一次阅读教材的目标是了解学科框架,一星期完成;第二次阅读的目标是了解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一个月完成;第三次阅读的目标是了解热门话题,两星期完成;第四次……一直到考试前,我们都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不断重复阅读。


如此多轮多次的阅读,一方面显化了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后一轮的阅读还可以复习巩固前一轮的成果。如此,知识和能力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有力量。


3.化繁为简,提炼输出

相信不少同学在阅读教材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书上的字都认识,但没法理解句子的含义;明明记了很多笔记,却脑袋空空,像是没读过……


知识的摄取包括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使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以上的困惑便是缺少输出环节的表现。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了解过费曼学习法:“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的知识给一个外行人讲明白,才算真正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只停留在阅读,而不提炼和简化知识点,表面上看是在很辛苦地阅读,实际则是大脑在偷懒了。


我自己在备考过程中,无论是阅读教材还是背书,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老师,周围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学生,我必须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们。每当完成一个模块(一章或一节),我都会逼迫自己,尽可能用最少的字数,最简洁的图表进行复述。不得不说,这个方法既帮我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了解一些制度的底层逻辑,又加深了记忆,让我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下,也能快速回忆起相关内容。




四、功利性阅读的操作方法:以《法理学》(蓝皮)为例


人大初试需要学习六门科目,每一门大概有1-3本参考书,加起来也是很大的工程量。一开始学长学姐就告诉我:“全部读完这些书,不太现实,而且即便真的读完了,由于不能得到多次重复,遗忘很快,效果也不会很好。”起初,我还不是很相信,依然按自己原来的方法研读,仅《中国xian法》这本教材就花了两个月,并且做的笔记两个月之后就看不懂了。很感谢这段话。让我尽早放弃了研读全部教材的念头,转向功利性阅读。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在备考过程中阅读《法理学》(蓝皮)的安排,仅供参考。



第一轮:了解学科框架和教材特点

蓝皮教材将法理学分为三部分:法哲学、法社会学和法实证论。每部分又有若干章。我当时读到这里,非常迷惑:“什么是法哲学?什么是法实证论?这三部分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甚至在这里就对本书产生了畏难情绪。现在回想起来,发现根本不用担心——通过之后的阅读我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遍的目的,仅仅是了解框架,只要知道人大教材认为法理学分为这三部分,足矣。并且,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我已经在思考法理学的框架逻辑,这也是很好的开始。


随意打开一章阅读,我发现教材的论述内容较多,并且多为理论、意义和背景知识的内容。篇幅较大,文字较为生涩。如果只通过阅读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可能会沉迷在大段的论述中,难以找到重点,需要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辅助材料。所以我决定暂时放下教材,先听法考课程。


第二轮:掌握基础知识

第一遍:用法考资料掌握基础。了解蓝皮教材的特点后,我决定先听法考课,先理解基础知识,再去看教材。法考课面向更多考生,老师也会讲得生动简单一些。我当时选择了马峰老师,虽然听说杜洪波老师和白晓老师讲得也不错,但习惯马峰老师后就懒得再换了。


事实证明,这一遍听完,我依然没能完全“掌握“基础知识,但我对法理学有了一些朦胧的了解,并且也减轻了我对抽象理论的畏难和排斥情绪。


第二遍:在教材中找到考点。有了法考课的基础,这次翻开教材就没那么陌生了。我开始以每节小标题为中心和考点,仔细阅读。一开始读依然逐字逐句,读着读着就恍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摸索出了一些小技巧:1.概括段意:就像中学语文课上练习的一样,每一段读完我都在旁边标注这段的中心段意,相当于自己给每一段起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但让我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主动,避免沉沦在大段的篇幅中抓不住中心,也为之后学习作者的论述逻辑打下了基础。




2.自定义“读完“的标准——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就读下一节:有时候我们读教材觉得茫然,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检验我们的阅读效果,再加上对教材的信任,难免会一遍遍阅读,生怕自己错漏了重要的内容。这种心态会浪费很多精力,于是我决定自定义”读完“的标准——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小节的内容讲出来,就可以继续阅读下一节。


第三轮:学习论述框架和方法

因为人大考察科目较多,每一门都得兼顾。所以第三轮阅读法理学教材,距离上一次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轮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回忆,并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教材论述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第一遍:快速用Margin note整理出教材的每一个小标题,做成框架。第二遍:只看小标题,尝试回忆和复述,遗忘的地方快速巩固。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遗忘带来的沮丧和落差。遗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并且通过努力回想却想不起来的点,再看会记忆深刻。第三遍:学习教材的论述逻辑。因为第二轮的阅读中概括过段意,其实这就是作者论述的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比如法理学教材论述“法与人权“的内容。




如图,法与人权一章中,第一节界定了人权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介绍了人权体系,第三节说明了法与人权的关系,其中包括法对人权的作用和人权的法律保护。那么,遇到“论述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的题目,便可以借鉴如上思路。


第四轮:重复背诵

此时距离初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主要以先前用Margin note整理的教材框架和讲义为主,重复背诵,直到进考场。此时教材相当于字典,只有笔记和讲义比较模糊时才会翻看。背书没有很多技巧,只是不断地重复,克服每一次因遗忘产生的沮丧失落,一遍一遍背诵。


第五轮:复试

初试结束后我彻底放飞自我,直到公布成绩才发现自己进复试了,这时距离复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大家还是不要学我,有把握进初试最好尽早准备)。在向学长学姐询问后,我确定对于法理学方向的复试,基础知识更重要,千万不能好高骛远。于是复试依然以蓝皮教材为主,辅之必要的论文。


第一遍:背诵复习初试讲义。因为玩了太久,曾经背过的东西忘得差不多,得尽快回忆起当初建立的知识框架,才能进行之后深入的学习。之所以没有选择立刻返回教材,是因为教材太久没看,已经有些生疏,而讲义是初试前重复背过的,比较熟悉,也比较薄,能够帮我快速结束一遍复习,建立信心。


第二遍:继续阅读蓝皮教材,就教材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针对性阅读论文。这一遍读教材虽然时间紧张,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这是因为经过之前多轮多次的重复,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扎实,几乎能够前后连贯,举一反三了。法理学教研室老师的论文我也适当读了些,但既然学长学姐告诉我基础更重要,所以在论文阅读上,我并没有抱很大期望,权当复习教材。


第三遍:重复背诵。离复试大概6天,基本能做的都做到了,剩下的时间就用来无脑重复背诵。


综上,整个备考过程,我将这本蓝皮法理学读了若干轮,若干遍,但依然做不到“完全”掌握这本教材,然而也成功上岸了。所以大家只要制定好阅读目标,有技巧地进行阅读,放弃对完美的执念,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其他补充问题


Q1.阅读教材需要做笔记吗?需要的话,笔记应该记些什么呢?

需要笔记,笔记的内容应当参考阅读目标。如果要了解教材框架,笔记就以框架为主;如果要了解作者观点,笔记就以作者观点的分布为主。并且记笔记时一定不要大段地、无脑地摘抄。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化提炼,这样对知识点脑内加工一次,记忆和理解都会更深刻。


Q2:对于一个疑难的知识点,如果掌握得不完全就继续学习其他点,会不会遗漏?

当然不会。首先“掌握完全”是一个很空虚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标准,便没有可实现性。用可量化的标准评价学习效果才不会白费力气。其次,知识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指数型的积累。一开始是无法将某个点理解透彻的,但是随着接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开阔,基础越来越扎实,当初的疑难困惑自然能解决。所以千万不要在开始时,就被某一个点难住,而放弃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很危险的。


Q3:如果有很多本参考书,怎么准备?

首先需要了解每一本需要阅读的教材特点,思考它们能满足我们哪方面的需求,这样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发挥每一本教材的作用。以人大宪法的参考书为例:《xian法》(蓝皮)较薄,框架清晰,知识点较为简单明了;《中国xian法》(黄皮)内容详实,案例丰富,但因为内容较多,框架并不如蓝皮清晰。一开始我直接扑向黄皮宪法,读得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后来才决定选择用最薄的蓝皮书学习框架,用黄皮书深入理解,仔细阅读案例,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六、后记


本科期间,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学生,每次上课必定认真听课,期末考前也不马虎。然而成绩一般,大三稀里糊涂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幸运的是,最后的结果非常惊喜。


我曾非常质疑努力的结果,直到考研期间接触了一些阅读和学习的方法,才苦笑当初的无知——我把太多力气,花在摘抄、听课、盲目阅读上,却忽视了真正需要努力的“思考”环节。


有时候,做一个“懒惰”的人,恰恰意味着战略上的勤奋,意味着效率的真正提升。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经收到了人大的录取通知。回想这一路的经历,真是如同五味子茶般滋味复杂。由衷地感谢陪伴我的朋友们、帮我指明努力方向的学长学姐和陪伴我迷茫时期的每本书籍。希望今年备考的大家能够身心愉悦地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征稿|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服务法学生成长!


本文责编 ✎ 清风

本期编辑 ✎ Lily



推荐阅读


七夕:来自法学院逃逸诗人的浪漫

985、211法学院校更爱招收推免生吗?

超全!2022年53所院校法学硕士考研招录情况分析

法大复试比你想的更残酷

2022年53所院校法律硕士考研招录情况

考研民商法,43所院校近4年招录数据一览

考研冷门学科是法理学、环资法、知产法吗?用数据说话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