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预推免通知,9月14日截止
您的招募需求,我来扩散
(发布信息,请点这里)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开展2023年接收推免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欢迎报考中国政法大学!
我校即将开展2023年推免生报名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接收规模及接收专业
2023年我校各专业均接收推荐免试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除外,以下简称“推免生”),我校各专业接收推免生人数详见附件《2023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表》。最终接收推免生人数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推免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中确认的人数为准。
我校2023年各专业接收推免生招生计划全部为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不接收申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推免生。
二、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强,品德良好,身心健康。
2.申请人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生资格。(如所在学校尚未完成推免资格评定工作,但预计可取得推免资格者,也可申请。)
3.专业成绩优秀,综合测评排名居本专业同年级学生前列。
4.除特殊规定外,申请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应当相同或相近,原则上不得跨一级学科报考。部分学科(或方向)根据培养要求,允许跨一级学科报考,详见附件《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科(或方向)跨一级学科报考条件》。
5.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等国家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招生工作,我校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着力培养高水准的适应目前法治建设急需的涉外法律人才,分别设在国际法学院(预计招生计划30人)、比较法学研究院(预计招生计划20人,含夏令营),仅接收推免生。申请条件如下:
(1)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国际法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方向:除基本申请条件外,申请人本科毕业专业须为英语或英语翻译;
(2)比较法学研究院比较法学专业国际化法治人才实验班(国别法方向):除基本申请条件外,申请人本科毕业专业须为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其中之一。
6.法律硕士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全日制)开设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培养项目,具体申请条件及招生人数详见学院官网通知。
注意:
申请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的推免生本科所学专业必须为非法学专业,证据科学研究院法律(非法学)专业法庭科学方向要求申请人毕业时应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申请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的推免生本科所学专业必须为法学专业。
中欧法学院各专业仅接收英语语种推免生申请。
证据法学(证据法学方向)仅接收本科专业为法学专业推免生申请。
申请人本科专业以教育部学信网注册学籍信息为准。
三、申请程序
(一)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9月8日14:00—9月14日12:00
报名网址:点击报名
报名流程:注册->填写报名信息->上传照片->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确认报名
(二)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按以下材料清单及要求在报名系统中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
1.《申请免试攻读中国政法大学202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报名系统中下载)。
2.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1份,正反面扫描在同一页。
3.《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中文版,教育部学信网下载打印(http://www.chsi.com.cn/),须将有效期延至3个月以上。
4.本科前三学年成绩单(加盖申请人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后扫描)。
5.可提交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托福、雅思等考试成绩单或其他外语水平证明。
6.可提交校级以上(含校级)获奖证书、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
7.申请学院要求的其他申请材料。
注意事项:
(1)未按要求上传申请材料者,不予受理其申请。
(2)电子版申请材料上传要求:需用原件扫描,材料按上述清单顺序排列并编号,逐项分别扫描成单独PDF格式文件,将所有文件打包为一个文件压缩包后上传,请勿设置文件查看或解压缩密码。
(3)每名申请人限报一个志愿,以系统中最后一次提交的志愿为准。
申请人网上报名填写信息与所提交申请材料必须保持一致,且申请信息务必真实、准确。凡提供虚假信息的,无论何时,一经查实,取消复试或录取资格。
四、复试安排
我校推免复试预计将于9月中下旬启动,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推免生复试形式拟定为网络远程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平台使用腾讯会议系统进行。具体安排详见研究生院官网后续通知。
五、其他事项
1.网上报名结束后,学校将在考生符合申请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需求、综合素质等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后续通知。
2.联系方式
邮箱:cuplyanzhao@163.com
电话:010-58908070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2年9月8日
附件:
2023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表.pdf
我校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科(或方向)跨一级学科报考条件.pdf
文中附件等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信息编辑 ✎ 确幸
排版编辑 ✎ 确幸
推荐阅读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