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15周年公共项目|“苏州河畔对话”系列:城市更(gēng)新,城市更(gèng)新?
从2007至2022年的十五年间,几波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的浪潮尤为猛烈而显著地发生在上海。同时,这些变化伴随着公共话语与文化思想界的讨论与争议——其中涉及区域性、社区性的历史文化习俗,也包含城市规划、商业开发、功能区划等更为广泛而复杂的议题。而网络经济也催生了依附在各个城市场景之中的生活消费方式,令爆火与速朽成为一种独特的都市景观。
作为上海艺术世界的新成员,UCCA Edge紧邻着贯穿整个城市变迁史的苏州河。我们过去组织的三场“苏州河畔对话”活动希望触及城市的丰富肌理,由身边的公共空间展开对城市生活各个层面的描摹、探究与注视。
在UCCA成立15周年之际,本场活动也借此契机邀请三位长期关注上海城市更新与社区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试图回溯过往几年在街头巷尾悄然发生的城市变迁。社会学家朱伟珏将与大家分享她对上海南昌路街区的研究与实践;艺术行动者赵伊人则会从她在“定海桥互助社”的经验出发,阐释其对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本质问题的思考;而建筑师周渐佳则将分享她参与过的实践项目,探讨共有性的可能。
图片由冶是建筑提供。
UCCA 15周年公共项目
“苏州河畔对话”系列
城市更(gēng)新,
城市更(gèng)新?
时间
▼
2022.8.28(周日)
14:30-16:30
地点
▼
线上直播
观看方式
▼
扫描上方二维码
观看“在艺”小程序直播
关于嘉宾
朱伟珏
社会学家
著名社会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市,1989年赴日留学,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社会信息学博士学位。2002年回国,同年进入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
朱伟珏长期致力于城市更新和都市文化的社会学研究。迄今为止,在上海南昌路街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田野研究,主持了包括上海南昌路街区更新与治理在内的多项大型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项目。曾常年担任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会长,期间负责制定了《南昌路店招店牌导则》(2019),并组织策划了三届“活力南昌路文化艺术季”以及多场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已出版《全球化、绅士化与后空间》《社区、空间、治理》《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一全球城市的多元实践》《上海社区研究与规划》《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研究》等9本专编著。发表《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学》《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象征差异与权力——布迪厄的象征支配理论》《权力与时尚再生产》《消费社会与自恋主义》等数十篇论文。
此外,朱伟珏还积极推动城市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她曾策划并主持了近十场大中型国际学术论坛和工作坊、二十余场国际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美、法、德、日、韩等国的著名城市问题研究者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周渐佳
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冶是建筑的主持建筑师、合伙人。她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特聘导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大学建筑系等多所高校任教,并且多次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曾多次参与大型建筑、城市展览,其中包括深港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米兰三年展、纽约设计周等。2021年,冶是建筑受邀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她的著作包括:《设计应对雾霾》(2016,与李麟学、谭峥合著),《深圳竞赛:深圳城市/建筑设计国际竞赛1994-2014》(2016),《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评论文集》(2018,2021)等。作为建筑师,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上海建筑学会、Wallpaper设计大奖提名等荣誉。
赵伊人
艺术行动者
教育工作者、艺术行动者、社群协作者。研究与实践兴趣集中在:去中心化自治协作与关怀伦理的整合,及与之相关的游戏化学习设计、个人生涯发展教育、关怀互助网络的培育、组织和社群中的协作领导力等。
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管理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亚洲知识运动网络“亚际书院”的研究助理和项目协调,也曾于数所学校进行心理与生涯教育工作,现于上海一家民间教育基金会进行教育与课程方面的研究和并负责研发设计项目的管理工作。
她在教育和心理领域的耕耘与其艺术实践和社会行动相互哺育。作为“定海桥互助社”的长期住地参与者,她召集了其“共治计划”并协作完成启动阶段,持续参与和组织灵活多元的社群自治、互助教育、本地艺术行动等。她也是跨学科研究与创作小组“流体愈学”的成员之一,与合作者殷艾雯和赵蒙旸一同设计了游戏“浮萍定海:去中心化的关怀社会长什么样”,生发于第13届上海双年展并以此延伸出一系列游走于艺术、科技、教育与社会创新之间的混合实践。
关于UCCA 15周年公共项目
▼
2007年,UCCA在刚刚兴起的798艺术区开幕,以“’85新潮”开馆展立足中国现当代艺术,并在此后通过持续不断的展览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2012年,在完善其运营模式的同时,UCCA广泛地开展多种类的公共项目(对谈、工作坊、影像艺术交流、表演艺术交流等),致力于使机构更贴近公众。2017年,在迈入10周年的同时,UCCA迎来机构重组,以更多元的面貌呈现我们关于传播艺术的理念与热忱。直至2022年的今天,我们秉持着“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的理念,保持着关于促进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的初心。回望过往的15年,我们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调整自身并作出回应,呈现了以“适应性”(adaptability)为基础的积极改变。2022年,在UCCA建馆15周年之际,我们将以“适应性”为主题、在北京UCCA和上海UCCA Edge举办多场系列公共项目,更多具体信息请关注后续发布。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 Edge会员 :+86 21 6628 6861
UCCA 北京会员 :+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