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着水流的方向,浸入“自在之流”|集光片羽

UCCA Edge UCCA Edge 2023-06-18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视频拍摄:New Action。

正在UCCA Edge展出的秋季大展“集光片羽”将“虚构”作为策展方法,以科幻三部曲的结构,在美术馆空间内构筑出三处虚构情境,由此串联并引领观众步入由数字与技术编织的世界。


展览的第一章节“自在之流”以“流动性”为线索,由7位(组)艺术家对个体数字化生活的思索与再想象串联成一段水上航程。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水流的方向,开启这段摇曳的航程……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进入展厅,我们首先会看到一块巨大的屏幕。屏幕中,一座冰山缓缓崩塌,最终落入海洋。


施政《熔于时间》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受到一段记录格陵兰峡湾巨大冰山坍塌视频的启发,施政采用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重现了冰山消融的全过程。在艺术家看来,冰架坍塌的自然现象并非“自然”发生,而可以看作是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人类时间、地质时间与技术时间的对抗。通过数字手段的操纵,自然可以被高度逼真地模拟、重演,这也隐喻着人类行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作品对人类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提出质疑:自然原本安如磐石的结构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变动愈加频繁和剧烈,逐渐失控的局面?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左侧的《天体寓言》则是一组由电脑生成的无止境诗歌序列,不断描述着一个个未知的星体。通过编程,施政为诗歌设置了基本的框架:每一段落均由句式类似的四行组成,而每行中的具体词组——如天体的介质、坐标、所处时空、运动与情感因子——则不断变换,由程序随机从艺术家预先准备的语料库中抽取、组合。施政以这件作品向美国激浪派艺术家艾莉森·诺尔斯在1967年创作的《灰尘之屋》致敬,当机器程序驱动着这些自然现象的诗意叙事的生成,关于天体的寓言亦是程序的寓言,指向其物理实存。


施政《天体寓言》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我们眼前的景观实为庄严”是叶轩于2018年开启并持续至今的系列创作,该系列围绕海上航行的意象展开,构筑出亦虚亦实的时空,将我们共享的当下与殖民主义和全球离散的历史相连。


展览现场的双频影像装置《终曲》构建了一段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永恒旅程,两段竖屏影像分别以不同的技术与视角记录了一艘行驶中的游轮。同系列的声音作品《鲸腹之声》在空间中此起彼伏:艺术家将自己的脑波信号通过算法转译为粉红噪音波,将观众席卷进传说中的浩瀚汪洋。


叶轩作品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白色的“楼梯”原型来自几何学中知名的“彭罗斯阶梯”——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却无限循环的不可能结构。游轮内的阶梯结构就如同一座“彭罗斯阶梯”,令游客迷失在玩乐与消费的幻象之中。悬挂在墙上的旗帜印有电脑生成的地平面图像,再度将真实与虚拟交织,温暖的光线穿透织物表面的图像,如同一颗亦真亦假的太阳,照亮模拟的海洋与地平线。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二人组张英海重工业一直活跃于互联网艺术创作的前沿,以其标志性的“文本动画”,建立且贯彻了一套独特的美学风格:黑色文字搭配艺术家原创的爵士或巴萨诺瓦音乐,闪动在白色背景上,将诙谐且极具反思性的故事娓娓道来。


张英海重工业《艺术是一个就是不会死掉的谎言和公众的观念艺术(拜托)!或,嘿,妈妈,我和富豪们一起坐上了喷气式飞机(经济舱)》(UCCA Edge版)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张英海重工业将《艺术是一个就是不会死掉的谎言》与《公众的观念艺术(拜托)!或,嘿,妈妈,我和富豪们一起坐上了喷气式飞机(经济舱)》两件作品重新组合并置于同一声轨下,在左右双频里同步呈现。


在这两段独立但相互呼应的叙事中,一位匿名的创作者以戏谑的口吻向观众阐述其对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看法。经由白底黑字的视觉处理,伴以强烈震撼的节拍,艺术家的言说快速而直接地触达观众,带来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来自首尔艺术二人组申承帛 金容勋的共同实践尤为关注图像生成与处理领域的科技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与图像之间关系的影响。


人们常常能在氤氲的云团中看到各式各样的形象:动物、人类的面孔甚至上帝的存在。而在某种程度上,机器视觉也“具备”了人类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感知能力。申承帛 金容勋拍摄了大量云的照片,并将其输送至人脸识别程序中进行判别。在计算机的认知中,《云脸》所呈现的27张云的照片描绘的都是人类的面部。在这里,计算机程序将云图错误地识别为人脸,却与人类的想象不谋而合。与机器不同的是,我们始终知晓云中的面庞并非真实,从而对想象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自知”。


申承帛 金容勋《云脸》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在《肖像》中,申承帛 金容勋选择几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利用一种定制软件每隔24帧捕捉人脸画面,将其合成一张“平均”的脸。尽管肖像的名称耳熟能详,观众却难以从这些模糊而幽森的面孔中辨识出期待的演员模样。


申承帛 金容勋《肖像》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互动作品《记忆》中,装裱在木框中的平板电脑看似一幅肖像画,顶部的小孔其实是内置的摄像头。当观众站在作品前方时,摄像头会默默记录下每一位停留者,通过人脸识别软件的运算,不断叠加生成画框中模糊不清的“平均脸”,从而构成一组绵延不断的观看记忆。


申承帛 金容勋《记忆》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继续向前,我们将会走进一组邵纯全新委任创作的雕塑装置之中,艺术家以一系列电子织物与日常物件构建出一个水塘般的秘境。水塘的意象则来自19世纪英国画家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名画《奥菲利亚》。


邵纯《浮生》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通过对不同材料展开探索、编排与重塑,邵纯将生死的交织、情感的缠绕重新演绎,置于当下有机物与数字物相互裹挟的现实中。艺术家将从互联网上寻得的物品制成人造藤蔓,从天花板上垂下,布料与编织物中则安插着电子元件,令观众置身于虫鸣、水流与风涌之中。手工与技术的塑造并行,物质在不断的拆解与混合中,承载着全新的生命。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武子杨的影像作品《巴石河2030 – 6 Plus》以2030年的菲律宾为背景,虚构了当地的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并以其视角呈现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生活环境。“巴石河”是影像叙事的重要线索:这条流经马尼拉大都会的河流因污染严重,早在2000年初便已被判定为“生态死亡”;但在CG渲染的虚拟场景中,河流在当地政府与区块链公司的联手治理下恢复了“生机”,背后则隐含着全景监控、数字殖民等问题。


武子杨《巴石河2030 – 6 Plus》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通过对当下“数字地球”、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块链发展进程的深入研究,武子杨将影像叙事铺设于美国社会学家、设计理论家本杰明·布拉顿的“堆栈”模型中,以全景视角考察云网络社会高速演变背后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地缘政治层面的多维度现实。作品标题中的“6 Plus”在呼应影像的6层结构的同时,亦幽默地让人想到手机型号的迭代,而艺术家通过一以贯之的诙谐、荒诞的视觉语言,不仅揭示了数字构造与物质现实、落后与先进之间的矛盾,也预示着社会自身将要面临的变动与更迭,以及潜伏在眼前的危机。



殷漪《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在“集光片羽”布展现场。

视频拍摄:New Action。


本章节的最后一件作品《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是一件参与式的声音装置,49只裸露式扬声器悬吊在半空中,有规则地混乱发声。艺术家殷漪为作品给定了一套互动规范,在此规则框架下,汇集的声音“碎片”却编织出一张杂乱无章的关系之网。


殷漪《我们中的他们,他们中的我们》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向作品发送“语音信息”。经终端系统接收后,这条音频将通过音响播放。紧接着,参与者将听见来自群体的“回应”——系统中存储的49位过往参与者的声音将通过小功率扬声器播放,新的参与者的声音也将在作品中留存。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互动,系统中存储的话语也将不断更新。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在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打开抖音扫一扫,扫描图形,即可开启线下互动功能,浸入“自在之流”。




关于本章节艺术家

 上下滑动查看 


施政

1990年出生于江苏,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在集中创作个人作品的同时,也和其领域内的优秀艺术家进行合作。2013年他与能火、王志鹏、翁巍共同成立媒体艺术小组 RMBit(人民比特),结合当下的社交媒体现象进行创作。他和能火也是Audio-Visual演出团体OSC(Open Super Control)的成员。

其个人与合作作品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包括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银川当代美术馆、Sound Art China(中国声音艺术大展)、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都灵Castello di Rivara美术馆、伦敦The Lumen Prize、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和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


叶轩

1989年出生于湖南。叶轩通过研究创作穿梭于艺术、音乐与信息技术衍生的各种语境。艺术家创作的出版物、装置和表演合成语言、代码、声音、身体、图像、数据、光线和时间。其作品曾在国际上展出,包括加拿大当代艺术博物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MUTEK电子音乐与艺术节、蒙特利尔大学设计中心、瓦里美术馆、安大略美术馆、中间美术馆和北京歌德学院等。作品入选加拿大歌德学院“后人类主义”专刊、ArtAsiaPacific“新浪潮”专栏和德国艺术论坛“女性主义4.0”专刊。曾获得多伦多市、安大略省、加拿大艺术基金会多次的项目资助,公平银行新锐数字艺术家入围奖,以及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奖学金。作为乐手的现场声音与肢体表演技术不可知且流派不拘一格,被誉为“加拿大在材质身体领域最让人兴奋的声音”。曾于众多实验音乐节和DIY演出,现场演出与专辑出版获得音乐平台Bandcamp、《Musicworks》杂志以及《Exclaim!》杂志的好评。


武子杨

1990年出生于徐州,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并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艺术学士。他的视频、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模拟和互动视频装置等在国际不同的展览展出,包括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与旗下根茎、沃克艺术中心、罗切斯特艺术中心、SXSW、迪拜艺术博览会、伦敦Annka Kultys画廊、柏林Eigenheim画廊、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米兰设计周、北京今日美术馆、成都双年展、北京松美术馆和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等。他的近期奖项和驻留包括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开物者”驻留;AACYF Top 30 under 30青年精英榜;纽约Residency Unlimited驻留;MacDowell 麦克道威尔基金;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学院驻留;罗伯特·劳森伯格艺术基金会ROCI Road to Peace获选者等。


邵纯

邵纯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1987年出生于杭州,创作方向包括多媒体装置、电子纺织 (E-textiles)、后网络艺术和小说式设计(Design Fiction)。2010年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2013年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Performance Art Department)。从2014年到2018年,邵纯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及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得到FeralAIR和Schmiede赞助前往奥地利继续艺术家驻留计划。近期研究致力于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和电子编程,意在于探索身体触觉的诗意化与互动美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对当下数字化生活的反思。2022年,邵纯个展“迷·体”在花厅计划(美凯龙艺术中心,上海)举办。


申承帛 金容勋

申承帛与金容勋是韩国首尔的艺术二人组,成立于2012年,由工程师申承帛和艺术家金容勋组成,致力于探索技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交集。申承帛于延世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金容勋于悉尼艺术学院获得视觉艺术学士学位。两人在韩国科学技术院文化技术研究生院相识,在完成科学和工程硕士学位学习后,开始以“申承帛 金容勋”的名义一起创作。他们的作品已经在国际艺术机构中展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林茨艺术电子中心、德国ZKM、日本东京NTT ICC和韩国首尔MMCA。


张英海重工业

张英海重工业是由南韩艺术家张英海与美国艺术家马克·沃格(Marc Voge)于1999年创立的首尔艺术组合。他们的标志性风格是用26种语言编写的文本并将其与自己的音乐制成动画,他们的很多作品曾在主要艺术机构展出。2012年,荣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布拉吉奥中心创意艺术奖。2018年,香港M+博物馆将他们所有作品以及未来作品都纳为馆藏。2020年,他们在哈佛大学举办了关于博格力(Renato Poggioli) 的讲座。2021年7月,他们的作品展同时于线上和线下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幕。2021年11月,受香港M+博物馆委托为其开幕创作作品《CRUCIFIED TVS》。为配合张英海重工业于2022年12月举办的个展,新柏林艺术协会(NBK)将出版一本专注研究其作品的出版物。


殷漪

音乐家、艺术家,策划⼈。1978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对于殷漪来说,艺术是自我治愈的良方,也是思考与行动的试金石。基于对“声音”与“听觉”的深度思考和研究,殷漪展开跨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作品形式包括表演、声音、影像和装置。感知、身份、文化、媒介性成为其创作焦点。他提出“听觉—声音空间”这⼀概念,尝试建立一套围绕此概念的⼯作方法,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合作。1998年组建慢核乐队“死亡诗社”,任贝司手兼主唱。2001年转向数字音乐创作。殷漪早期的⾳乐创作领域包括:现场音乐表演、现代舞、肢体剧场。委约其音乐作品的表演团体包括“组合嬲”(上海)、Rubato舞团(柏林)和广州现代舞蹈团。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电脑音乐,基于实地录音的声景创作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殷漪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2016)和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





 展览信息 

2022.9.30 – 2023.1.8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18:30最后入场)

* 展期内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海市静安区西藏北路88号

盈凯文创广场2层UCCA Edge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票 

“双十一”将至,UCCA Edge限时推出66折优惠双人票,即日起可在UCCA官方小程序直接购票,或通过官方合作票务平台大麦、猫眼、摩天轮、美团和抖音购票。


单人票 120元

双人票 160元  66折 

限时销售,截止至2022.11.13


购票须知:

1. 66折双人票仅在“集光片羽”展期内有效(2022.9.30 – 2023.1.8),需双人同时入场;

2.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3.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UCCA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参展艺术家 

大卫·奥瑞利、帕斯卡尔·伯奇勒、泛生成器小组、郭城、林科、柳迪、刘佳玉、陆明龙、拉斐尔·洛扎诺-亨默、佩恩恩、强家栋、上下工作室、邵纯、申承帛 金容勋、施政、宋礼焕、孙一钿、唐潮、科娜莉·沃基拉、武子杨、辛云鹏、叶轩、殷漪、安·维罗妮卡·詹森斯、张文心、张英海重工业、郑曦然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集光片羽”展期内,我们将举行丰富多样契合此次展览主题的公共活动,其中包括策展人导览、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对谈、邀请观众参与互动的表演型讲座、分享和工作坊,以及“艺术一小时”系列抖音直播活动。此外,还将举办多场以建筑和城市为主题的特别策划活动。所有信息均以官方最新活动预告为准,欢迎关注UCCA Edge官方网站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展览相关阅读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 Edge:+86 21 6628 6861

 UCCA 北京:+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