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盖娅研究院的第 12 篇原创 -
编者按
「盖娅星球」是「盖娅研究院」的播客栏目,通过理论支持自然教育实践,帮助建构生态观、整体联结地学习生态知识、教育理念,让自然教育一线工作者更有力量。生态伦理系列通过邀请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他们的专业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给自然教育从业者以及自然爱好者一些启发。
本期嘉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深老师,专注城市环境史研究,著有《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译有《帝国之河:西部的水、旱与成长》。
本文是「盖娅星球」第一期节目「生态伦理——跨越人类自我关照的边界」里面关于「生态伦理」部分的文字稿,想要了解全部精彩内容,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spodify 订阅「盖娅星球」收听。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认为城市是属于人类的创造物,所以我们来研究城市史的时候,我们来研究城市内部的阶级的变化、人口的流动,研究城市政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进行,我们很少去思考城市究竟和它所处的自然以及它所处的腹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早人们关注城市环境时,主要是关注城市内部的环境,比方说城市的下水,城市垃圾处理,城市公园的兴起等等这样的一些内容。在此后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时,就来看城市和它周边的自然,和它所汲取供应城市运行的这些能量的腹地,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所以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我们既研究城市内部的自然,也研究城市和它周边的自然的关系,同时也研究城市人究竟如何来思考自然,如何感知自然,如何渴望自然,如何又从自然之间发生了断裂。我们就研究是这样的历史。
环境伦理的产生
我们说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或者是生态伦理(ecological ethic),最早能够追溯到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那里,也就是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第一次提出了生态伦理、土地伦理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来去思考这样的一种伦理思想,不仅仅是在20世纪才真正产生的,在世界的各个各种文明各种文化中间,它实际上都有着一种带有普世性的一种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实际上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其余部分究竟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拿中国来说,我们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像“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这样的表达,这中间强调的恰恰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其余部分应该如何与之相处。不仅仅是在儒家的道德哲学中间,还是在道家或者说是阴阳家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一种表达。在希腊文化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和民胞物与高度相似的表达,真正变成了一种伦理观。伦理观背后强调是一种伦理上面的秩序,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性的东西,而是将情感性的东西道德化的一种表达。真正成为清晰的道德化的表达的确是要到了19世纪之后的西方哲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所谓的启蒙运动,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已经具有了一种和当代环境伦理相似的一种表达方式。到了浪漫主义,则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一种道德性的表达了。浪漫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就在于需要用情感,用直觉来去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仍然是一种情感的迸发。等到进入美国,在超验主义中,在亨瑞·戴维·梭罗(herry david thoreau)那里,这样的一种道德感贯穿于他对自然的情感当中。很多人认为说现代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伦理的表达者应该是梭罗,不仅仅是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实际上更多的是在他就生命最后10年的日记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这样的一种环境伦理的叙事。
19世纪美国的自然教育
在中国我们现在兴起了一种自然教育,实际上自然教育最早是在19世纪的美国和英国大西洋两岸的这样一些国家包括普鲁士等等开始的。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后期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与此同时美国长期引以为傲的边疆实际上正式宣布关闭了,这就意味着美国它的本土已经没有大批量的无主的可耕地,可以供人们以宅地法的方式来摄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美国东部的城市中间开始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同自然之间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恐惧。他们认为美国变得越来越像欧洲,精神上面越来越雌化、生活上面同自然之间的这种疏离越来越强、社会中间等级化越来越严重。他们认为要去改变这一切,需要走回自然。让年轻人让孩子们能够同自然直接发生接触,一方面认为是可以保留美国的特质,一种边疆精神。特别是童子军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这样的一种特质。在另外一方面重返自然(back nature)或者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强调的是当人与自然,特别儿童与自然之间相接触的时候,他们可以获得一种更高的道德上面的提升。这是当时强调的一种自然教育所具有的巨大的功能。梭罗强调的道德,更多的一种人和自然的其余部分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合作的、甚至是一种谦卑的关系。到了19世纪后期的自然教育,它更多的强调是社会内部的秩序,从自然的接触中间来重建人类社会内部的一种真善美。这种道德产生了转移。
20世纪中叶的土地伦理
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的时候,1949年的时候出版了《沙乡年鉴》,但这本书真正被人们发现、被广泛阅读是要到了1960年代。利奥波德在土地伦理中间,就完全超越了就是19世纪后期的这种充满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教育观。他所讲的一种伦理,所谓的土地伦理(land ethic),强调土地是一个共同体,而人类仅仅是共同体中间的一员。作为它的一员,人类需要对土地共同体中间的其他成员,表达一种平等的谦卑的伦理关系。利奥波德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我们人类用了差不多19个世纪的时间,才真正获取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体面的伦理关系。那么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用19个世纪的时间来获取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体面的伦理关系?究竟什么是一种体面伦理关系?这是利奥波德所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首先不应该建立在等级秩序之上。在他看来19个世纪中,我们的社会所建立的一种等级秩序,依据财产、出身、性别、种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的关系。终于在19个世纪之后,也就是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在人权宣言等等的努力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对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的打破,它强调是人生而平等。他认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才等同于一种体面的伦理关系。也就意味着,他希望的19个世纪之后,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中心的关系,就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并不是要去除人,也不是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中间是微不足道的一员,也不需要再去珍视人的存在。他认为生态中心主义中,人是生态系统中间的一员,同其他的成员之间是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我们需要去尊重这样的一种平等,尊重他者,也是对我们自身的生命形式的一种尊重。这个才是究其根本是我们所言的一种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的区别
当我们讲环境伦理的时候,它在某种程度上跟生态伦理是并不完全一致,它有一致的一面,但是也并不完全等同。环境伦理实际上是到了196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说法。1960年之后的环保运动出现了若干特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是开始注意污染的问题。在此前,从梭罗到约翰缪尔,然后到利奥波德他们所谈的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人类自我关照的边界,来去看到其他生命形式存在的价值、存在的权利。这个不是我们来为它们,不管是出于审美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来为它们设定的一种价值,而它们自身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但是到了现代环保运动出现之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重新开始将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变成了关怀的重点。并不是说此前的这种自然保护运动就已经在现代环保运动中间完全消失褪色,事实上没有,它是变得更加强大,也变得更加广阔。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现代环保运动从来都不是可以用一种僵化的统一的方式所认识的一种运动。现代环保运动它包含着各种维度,而各种维度中间人们可能的诉求是有巨大的不同,甚至人们在价值观上面也有巨大的不同。当我们来说一种环境伦理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面我个人认为它带有一种人类中心的特质。这样的环境伦理深刻的发现,如果我们认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关怀,我们就必须要关怀人类所存在的环境,它是否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只有它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我们人类自身才能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所以它跟之前所言的生态伦理,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面是有所区别的。在这个中间它更多的不是来强调的是一种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更多的关注的是一种环境的健康问题,环境的健康事实上也就是跟我们自身的健康完全相关。延伸阅读
《瓦尔登湖》,作者 亨瑞·戴维·梭罗(herry david thoreau)
《沙乡年鉴》,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本文是「盖娅星球」第一期节目「生态伦理——跨越人类自我关照的边界」里面关于「生态伦理」部分的文字稿,想要了解全部精彩内容,扫码订阅「盖娅星球」收听。
盖娅研究院的使命是架起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效能感,让理论和实践能够良性循环;愿景是专业、健康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
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听哪些方面的播客,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