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分析:你的工资其实本来不用交那么多税

Jason不跪 不跪的世界 2023-12-11

这篇文章,用来给很多“认为那么多宏观和税收逻辑和我有什么关系”的人看一下,

我将分析宏观广义税负对个人到手工资的影响,并尽量简单。

首先,我们先来计算下去年宏观财政四本账的收支情况——

可以看到,去除掉财政对社保的补贴(重复计算),四本账的广义财政缺口,有7.72万亿之多。

如果用比例来看,长成这样——

意外吧?

占广义税收的前两位,都不是以税之名,而是社保和卖地,合计38.8%!

会对个人产生什么影响呢?

社保缴费我们以上海为例。上海去年城镇的全口径平均工资有12183元/月,把它代入税后计算器——

可以看到,公司实际上为一个员工花费了16428元/月,而员工实际到手只有9136元。

而人们没有拿到的近7300元,包括个税和社保费,由此我们得出第一个思路:

宏观需要支付给即期的社保费用越多,那么就需要从纳税个体征收更多的社保税(要么提高工资基数、要么提高社保费率)。

反过来说,如果社保费用的支出可以降低,那么就能不从纳税个体征收过高的社保税。

于是得出两个思考:

1)我们能不能降低A轨的平均退休工资(比如天津人均8千/月);

2)我们能不能延缓老龄化的速度(老龄化加速是因为少子化严重)

想一想,如果你每个月工资可以多3000-5000元是什么感受?而对于实体(产业)来说,所有人群都有了3000-5000元的月消费购买力,对于他们来说是什么感受?

好,社保是宏观广义收入的大头,体现在个体工资的“被转移”。

再来看土地收入。

我们已经聊了很多土地财政的利弊,它对个人的影响是,进一步削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这是什么意思?

前面一个员工,拿到了9136元的税后收入,而每个月,我们有刚性月支出,最大头的,就是房贷。

展开一下就是,房价和房贷利息的本利和。

所以,如果房价高了,房贷利率也高,那么意味着,宏观从个体的可支配收入又转移了一块“隐性税负”。

按照机构的测算,全国平均的房贷支出/可支配收入占比约15%。

意味着9136元的税后收入,又有1370元交给了银行(广义税收工具),个人实际只剩下7700元的税后工资。

我们再来计算下。

公司为一个员工,每月支付了16428元的成本,但扣除掉个税+社保+房贷支出,个人仅可支配7700元,超过一半没有了。

但这不是结束。

我们继续往下看,宏观的第三大收入,是增值税。

也就是个体在日常消费中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这个税的最终买单者。

我们假设这个员工一个月要消费4000元,那么其中有约400元是增值税(粗算不精确)。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如果4000元对应的是单价40元的东西,那么这个员工可以买100个单位。但如果没有增值税存在,这个员工理论可以多买10个单位。

所以,从产业角度,就等于少了10个单位的机会收益,也就是利润被打折,我们知道利润和员工收入是有关系的,也就意味着产业的员工少了一点工资,可能本来每个月他的总工资会是18000元,但由于间接税的存在,才变成16428元。

不仅总税前工资少了,在消费中的购买力(相对于含税商品价)也变相降低了,所以作为个体,在收支两端又被征了两道税。

别急。从产业角度,还有一个重点,是国企利润。

国企一般在产业的上游,而民企一般在产业的中下游,这是前几年供给侧改革对经济所作的深刻变革。

而国企利润,是广义财政的第五大收入,包括国有银行。

换句话说,如果国企利润高速扩张,而宏观数据又显示有“通缩”的迹象,说明什么?

说明国企利润的扩张,来自于民企利润的“被转移”。

举个例子,国企做原料A,生产成本50元,卖给下游民企100元,民企再卖给市场200元,国企可以毛赚50元,这是国企利润。

如果卖给下游民企200元,那么国企利润就可以翻3倍。但意味着民企不赚钱了。

实际情况是,当民企把售价提高至200元,因为消费者没有增加购买力,所以反而没有人愿意购买,这样民企不仅不赚钱,东西卖不出去还亏钱。

一亏钱,要不要裁员?

一裁员,就业市场的个体会不会感觉压力大?

有人说,我不消费,把钱全部存银行。而这个时候银行不断下调你的存款利率,让你的财产收入进一步下滑,你的购买力从时间来看,又贬值了。

所以产业的利润分配,对一个员工的工资有多少影响?

也有很大的影响,只是无法精算。

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个体,所有的行为,从生产、消费到储蓄,都是可以被征税的。

且如果加总这些税负,可能会超过一个个体所创造价值的70%左右。

我还没有计算其他必需品中所含的隐性税。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另外两个思考:

1)间接税和非税名义的比例这么大,能不能用直接税来中和?

2)如果单纯用债务收入来填补宏观缺口,会减轻个体压力,还是加重个体压力?

对于第一个思考,核心点在于,直接税,是加重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还是减轻他们的负担。即纷纷扰扰的房地产税探讨,是向多套房征税,还是向一套房征税。

对于第二个思考,债务收入(抬高债务率)所对应的成本,最终由谁承担?

失去锚的印钞,本币会承受多深的贬值压力?

好,以上讨论了宏观税负怎么收,决定了个体的负担有多重。

劳动价值的贬值对应劳动时间的贬值,也对应学历和教育支出的贬值。

最后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当房价下跌时,银行会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那么对于一个自住房屋持有者,从现金流的角度上看,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为他所购买的合同房价,是沉没成本,而每个月要支付的房贷,则是可以根据房贷利率改变的。

那么自然,房贷利率越低,对于他来说,是好事。

以此推,无房+自住房,应该都是房价下跌的受益者(现金流购买力增值)。

只有投机属性的,才会因为房价下跌而难受。

当然,投机的利润,其实长期一直来自于无房+自住房的刚需属性。

不顾市场供需变化,而努力维系房价上涨,实际上是“保护”了这种利润转移,即让住房投机,变成了广义税负的“搭便车”,也变成了一个征税者。

可以想象,当很多国人,都抱有这种“向别人征税”的潜在观念时,社会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淡漠和现实。

广义税负的征收方式,决定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变成“精致利己主义”。


读懂这篇文章,至少理解,当我们讨论房价和老龄化(少子化)的时候,讨论退休工资不公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财税需要重置。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3500人后会提价)

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