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再看看《环球网》的新闻标题:
这标题可够吸引人的,吸引得读者非得看看美国在这个国家做了啥缺德事,中国做了啥大善事!
其实,看看下面的原文转发,这是一个转发新华社的消息,我们再看看人家是个什么新闻:
点击进来新闻内容是这样的:
如果从新华社记者发的这个新闻标题《这个战乱国家的新冠治疗医生说:感谢中国设备挽救生命》,挺平常的一个标题啊,可是怎么就被《环球时报》巧妙的一改,成了“中美两重天”的国际政治标题,看着就让人立马产生了对美国的刻骨仇恨,对中国的无比热爱。
但是,我说的是但是!
附上这篇新闻原文,以防我说的有误:《这个战乱国家的新冠治疗医生说:感谢中国设备挽救生命》。
大家可以读读这篇新闻中,有没有出现美国在这个国家杀人的新闻,或者相关的新闻链接,或者新闻背景补充,或者其他新闻旧闻的附后?
那么,《美国在这个国家杀人,中国在这个国家救人》这新闻标题的修改,那就是在调动读者充分的想象力和时事新闻的资历么?
那么,读者会问了:
美国在这个国家杀了什么人?
什么时候杀的?杀了多少人?
为什么杀人?杀的是军人还是平民?
杀的人是独裁者还是普通人?
是正义的杀人还是恐怖主义的杀人?
如果没有进行新闻的附加说明或背景资料的补充,那么杀人一词就是带有诱导和带节奏的嫌疑了——
你比如,有战争是不是就是伤亡,有骚乱也会有误伤,有暴力就会有镇压,杀人、杀什么人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词汇,尤其是故作姿态,把自己放在正义的一方去评判别人的行径,自己做的都是正义的、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别人做的都是邪恶的、错误的、反人类的。
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面临随时脱钩的微妙时期,用这样的新闻标题炒作,这是故意让读者读出别有用心之意吧?
“适度腐败”——被篡改的痛!
说到这了,想起《环球时报》也被别人修改标题,带坏了节奏,以至于到处喊冤的事情,那就是“适度腐败”——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记得当年,全国媒体口诛笔伐,骂声一片,痛骂《环球时报》“不说人话”!
《环球时报》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时间被网络汹涌的批评和抨击打得是晕头转向,“允许适度腐败”这样的名声让它曾经狼狈不堪,到处喊冤,说自己本来不是这个意思,都是被改了标题,坏了本意,那个时候估计《环球时报》真是吃够了被“标题”的苦头吧?
直到如今,每当一个个大贪污犯、老虎苍蝇被揪出来的时候,贪污额度持续突破老百姓的心理底线时,总是会想起这个标题《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总是要拿《环球时报》再说事,对吧?
按理说,吃够了被别人篡改标题引发歧义的苦头,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吧?怎么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呢?
只能说,我们想多了。
这些年,《环球时报》在胡锡进的精心领导下,变成了“逢美必反”的急先锋,篇篇檄文夹枪带棒、醍醐灌顶,尤其是转发的老胡的原创,几乎每篇浏览量都是10万+,吸引红粉和反美脑CAN无数,尤其是今年更是站在风口浪尖上摇旗呐喊,唯恐中美关系脱钩的不够,唯恐中美之间还不够乱。再加上胡编的“递刀子”和“神带路”,让美方屡屡得手,所以,“反美是工作”此言不虚。
就连一篇平淡无奇的国际援助的好文章,环球都不放过,还要捎带打击美帝国主义一把,太专业了!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转发或引用原创新闻是可以适度允许修改标题的。
但修改标题肯定不是肆意篡改或歪曲原文内容,这是做新闻的基本原则。
而且,修改别人的标题,也应该附上原标题,让读者可以朔本清源,这是媒体守则。
推荐阅读:直接戳下面标题
其他
乱改新闻标题,环球网非要踩美国一脚
来源|作者:历程说 转自:子夜传真
乱改标题,是何用意?
昨天,《环球时报》有一则转发新华社的原创新闻,我们先来看看新闻的标题是什么:
没有。除了“伊拉克”、“巴格达”这两个地标名词之外,就是当地医生的采访,没有出现半个“美国”、“杀人”之类的字眼,也没有提及任何暴力恐怖和屠杀百姓的新闻痕迹。
新闻标题如此含糊,而且与新闻内容毫无关联,这也算是人民日报系列的专业报纸做的事情?
《环球时报》站在这样的新闻立场上,一点也不奇怪:做这样的新闻标题,我就是指桑骂槐,我就是要偷梁换柱,我就是要表明立场,我就是要有所指向。
2012,年5月29日,腾讯网新闻频道在转发《环球时报》评论文章《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时,将原文标题改成《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造成广泛误解。5月30日,腾讯网在网站上发布道歉。
新闻是有阶级性的,新闻标题更有阶级性,此言不虚。但是,作为新闻媒体,在修改别人的标题时,不能做“标题党”和“带节奏”,对不?
最后,附上该报胡编当年做记者时候的一篇著名报道,关于伊拉克军队杀美军的,拜读一下,肯定受益匪浅!
看此文用
2.“打飞机” “乳交” “口交” “肛交” 等究竟算不算卖淫嫖娼?
3.民族企业抵制“本国优先”歪论:卖给国人600元,外国人30元
5.复旦大学教授在校门口摆摊卖小吃?应该不是爱好而是生活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