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
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
股市指数十几年不涨,不少人还亏了钱,这就更让大家惦记着上海房价不断上涨的“爱与哀愁”⋯⋯
几天前,一位炒股的朋友埋怨我说:要是早听您的话,在20年前用按揭多买几套房子,可能如今也是个亿万富豪了。可我炒股用资金杠杆的结果呢……
人生本无后悔药。当年我第一次撰写倡导“按揭购房”时,有人也说这是一场与股市一样的“赌局”。但这些年来,面对房价的一路上涨,同样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获利者大多是:用好了政策,用好了按揭。
01
时光倒流22年。
1998年的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个新鲜而神秘的外来词:按揭。简而言之,就是银行低息(相对高利贷而言)借钱给你去购房。
那个时候,上海最核心区的高档住宅也就每平方米5000多元。如此低价,银行还抢着贷款给你去购房。上海第一批“购房赌徒”就是从按揭贷款中萌发而出的。
这一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率先实施按揭购房后,各大银行也逐步在全国实施这种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方式。
上海是在1996年就开始试行按揭购房了,是开了全国按揭之先河。我不仅是上海试行按揭购房的倡导者,更是一个参与者。
大约是1996年,上海申广房地产交易市场携手建设银行率先在全国试点实施银行按揭购房的方式。当时,我是上海主要地产媒体——《新闻报》“房地产市场”专刊的主编,幸参与了其中。
那年,我受上海申广市场罗云贵董事长和庞云总经理之托,亲自赴香港考察和学习按揭购房之事(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境)。在香港期间,我不仅学习了按揭购房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按揭购房对于香港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的益处。
为此,我当时在《新闻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按揭救市》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当时上海最具权威和媒体影响力的“三报两台”(三报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两台为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台),同时转发了我的这篇“按揭救市”的文章,对上海率先试点实施按揭购房的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应该说,反应最快的第一代炒房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利用按揭购房的方式,以最小的自由资金,去博取最大的房产投资收益。
有人曾经与我半开玩笑说:“孙老师是第一代炒房者的吹哨者。”
哈哈哈,这一阵阵的哨声,确实让广大房产投资置业者受益良多,且包括投机的炒房者!
02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初期,沉睡在传统消费观念中的人们,几乎完全不会运用金融工具。当时,传统的购房支付方式是两种:一是全额付款;二是分期付款。我发表了按揭文章后,依然有很多人存疑虑:如果手里没有攒够买房的全部款项,借银行的钱购房,万一房价跌了怎么办?这不是在赌博吗?
这种疑虑一直没有兑现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全国房价一直在飞涨⋯⋯
那时,国家给你政策,只要你想购房,想购几套就可买几套;你买房缺钱,银行无私地给你贷款。你购房只要付了30%,银行借你70%。 但从计划经济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人,对“按揭购房”的理解完全是一张白纸。
大家应该记得,风靡全国的“温州炒房团”就出现在那个年代。
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完全凭直觉及两个核心武器,一个是敢于用“按揭购房”的政策,放大自有资金的购买力;第二是抱团压价,用批发价取代房子的零售价,争取更大的炒房空间。“买房价压到地板价,卖房价炒到天花板”。他们在十几年的房价上涨的趋势中,也算是赚足了按揭政策的红利!
记忆里有一个温州炒房团的小头目,带领几个同伴向开发商压价10%房价,一下子组团买下了上海市区50多套的住宅。我初算了一下,那时他们只花了750万元自有资金,如今这50多套住宅,按市场价计算,至少获利在4个亿以上。
绝对的世界级暴利,
难怪,我的一个地产老板许多年后极其不平地抱怨道:我不断拿地建房,忙来忙去,承担了那么多的风险,还被人指着脊梁说是黑心开发商。早知如此,还真不如用按揭贷款炒几百套房子,利润可能要比搞开发高得多。
03
地产曾经是一个美丽的“赌局”,按揭只是一种润滑剂!但炒房的天机泄露,发财之梦也就魂断廊桥啦……
其实,按揭购房的政策是公开平等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是赢家。
如今,人们普遍熟知的购房按揭,开始被困在“限贷”政策的笼子里。上海楼市,已不再是利用按揭购房者的冒险家的乐园。
今非昔比。最近看到一位“专家”的视频,他在视频中“耍猴式”地说:“按揭购房,就是把购房者按在地板上,一层一层地揭皮……”
我以“按揭”为例去回忆曾经的地产往事,并不是嘲讽这个专家,也不是“妒忌”那些善用政策的赶潮致富者。只是想说:
第一、任何投资,都是一门学问。包括房产投资;
第二、市场和政策,是两条不可替代的腿。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或许是克服风险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今,国家己对房产定了主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个炒房的时代已经落幕!
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房地产年代,
因为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书写的,
所以充满着五彩斑斓的色彩!
孙华良:剑客的情怀
文/许仰东
我把他称为兄弟,这不是酒桌上的客套话,是我们一起走过2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感情和友谊。
01作为上海曾经的地产剑客,孙华良的魅力,是他性格和文风合成的。敢说直言的锋利性格、市场走向的大胆预测,他在领衔《新闻报》地产专刊时己闻名沪上。如果他把那些年的文章结集出版,一定是部申城楼市的教科书。我特别喜欢他锐利的楼市点评文章,他的文风曾经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称他为长兄,既是对他最早涉足地产传媒的尊敬,也是对他一路真心帮扶我的感谢!我们有特别相似的经历,都当过老师、写过诗;一起做地产记者、后来转型营销策划。我们行走世间的路上有许多重重叠叠的脚印,也因此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我们间的江湖兄弟、剑客情谊,没有因为性格的差异而褪色,这段难忘的故事延绵了20多个春秋。我在《岁月的痕迹》散文集里,无数次提及他的名字,是因为生命里有他很多的烙印。记得当年上海《新民周刊》主编丁曦林,约我和孙华良一起,在周刊共同开出“华东论剑”的重点地产评论专栏。“华”取源于华良之名,“东”出自于仰东之名。除了丁主编绝妙的文笔功底,还有生命里注定的某种缘分。姜洁老弟用“华良以钢笔直言,仰东用毛笔表述”形容我们文字风格的刚柔不同。
他永远穿着鲜艳的服饰,一个不折不扣的“酒仙”。是仗义敢言袒露着内心的一个男人。我从内到外阅读着他的人生,折服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如此真实与鲜活。
他很豁达。因为能面临许多原本并不愉悦的事,所以他能承受很多别人承受不了的经历。我不知这是否与他青年时期现代诗人的气质有关?一个原本复杂的世界,会在他的面前变成简单。
在走马观花的房产舞台上,孙华良兄弟依然与许多的年轻人毫无隔阂地相处,从他尝试触网、直播,到拖个行李飞到关岛,飞到柬埔寨做海外地产的风尘仆仆里,看得出来,他一直行走在青春的心境里。
有一个时间里,我慢慢淡忘了一个曾经的《新闻报》地产主编、淡忘了新圣营销辉煌过的老板,却始终有一个叫孙华良的兄弟存活在心里。
这应该就是男人与男人间的友谊。就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得说过:友情是时间酿出的果实。
我特别喜欢华良兄的人生感言:情怀。还有他的 “念旧而不保守,敢言而不记仇” 的剑客习性。
如此长时间混迹于地产界,保持三分尊严七分情怀的人不多。他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时下,无论地产业还是传媒业,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昔日的纸媒即使被网络覆盖,这并不意味着文字的力量在衰退,更不是曾经的过去已经谢幕。我从他的“上海楼市掌故”的文字,闻到了这个气息。
应邀出任《荒岛星空》首批专栏作家,孙华良是认真的。我相信这个叫“地产记忆”的专栏,因为他的存在而有价值。
今天刊出他的首发稿《他们为何是“炒房”的大赢家?》,从众人皆知的“按揭贷款”平淡小事背后,回忆了一段神奇的地产“造富”运动,映射了一个真实而值得思考的过去。长按二维码,关注许仰东个人微信公众号「荒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