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立医院严重超负荷!急诊室尸满为患!病房沦陷为“战时医院”!

港真生活 港真生活 2024-01-13


中招之后,在最难受的当天,前往指定诊所却因人满为患被劝回;检测阳性上报后再无音讯;无奈往私家诊所看病,结果连扑几家都无法预约,病人长队排到门外……


以上仅仅是小编的几位同事分享的“亲身经历”,值得庆幸的是,身强力壮的人就算中招了,暂时也还能居家抗疫自救。而那些老幼病残,不得不去医院求诊的市民,境遇又如何呢?


病房沦陷为“战时医院”


疫情肆虐,确诊数字屡破高峰,公立医院已经不胜负荷。网上流传影片显示,有医院迫爆,病人要席地而睡



护士协会主席源志敏表示,医院各处已腾空安置病人,包括餐厅和医生休息室等,形容已是“战时医院”, 犹如战火连天的乌克兰一样,四围都挤满了人,医生护士很多时候都忙于奔命,束手无策。


最严重的情况下,病人临死的抢救都是在地上做的。他估计现时天气逐渐回暖,或会再出现急症室外架设帐篷收症的情况。他忧虑入院病人急速飊升,惟染疫和须检疫的医护人数也不断增升,人手缺口越来越大,忧虑日后连危急病人也无法救治,只能为濒死病人抢救。



医管局前行政总裁梁柏贤表示,医院挤迫情况已超极点,促请卫生署改以临床诊断为出入院指标。梁警告若继续依赖病毒检测和Ct值作出入院指标,将分薄医护人员照顾重症病人的能力,忧虑会有更多重症病人失救,直言“政府将难辞其咎。”


根据医院管理局最新数字显示,昨天单日急症室首次求诊记录了4139人,其中伊利沙伯医院成为求诊人数最多的医院,有400人,其次是基督教联合医院,有367人,威尔斯亲王医院则有341人。


整体公立医院的内科住院病床,在午夜时住用率已经时90%,而儿科住院病房在午夜时的住用率时59%。



16间有提供内科病床的公立医院中,4间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已经达到了100%,甚至超过100%,其中明爱医院的床位供不应求,内科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13%。将军澳医院,达到103%,玛嘉烈医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达到100%。



急症室轮候时间方面,截至今早,港岛九龙3间医院的急症室轮候时间超过8小时,包括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明爱医院、以及广华医院,同时新界区也有医院须要轮候超过8小时,包括博爱医院和仁济医院。


公立医院殓房爆满,急诊室变停尸房


本港因新冠引发的死亡个案急增,过去一周新增逾300宗死亡个案,令公立医院殓房爆满,尸体无法实时转入停尸间安放,导致滞留急救房。



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质素及标准)刘家献近日在疫情记者会上表示,有病人去到急症室已经垂危或心跳停顿,如病人在急症室死亡,按现行法例及正常程序下,该些遗体必须送到公众殓房进行解剖,但运送程序需时且有延误,故有遗体滞留医院,当局正与食环署及卫生署讨论,研究加快遗体运送,并联络家属,希望尽快领走遗体。



有伊利沙伯医院医护透过社交媒体发布,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有5具「CAT II」(须额外预防措施的类别)遗体被放置在急救房储物区,无法实时安排到停尸间,疑与近日死亡人数急增有关。


过去一周,医管局呈报317宗新冠肺炎病人死亡个案,包括大量滞后个案。有医护指伊利沙伯医院的殓房已“尸迭尸”,有遗体曾滞留急救房,甚至曾传出尸臭,但殓房空间不足,大家束手无策。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表示,卫生署辖下的3所公众殓房有506个固定遗体储存空间,目前已因应疫情增加至1,350个,当局会持续监察使用情况,发现过去一周收到的遗体数字上升,使用率超过90%,故正与部门商讨紧急应变措施。


医管局指过去两周,感染新冠病毒或因寒冷天气诱发严重并发症死亡的病人数目大幅增加,近期也有部分等候转送卫生署公众殓房进行法定程序的遗体,需暂存在公立医院,对殓房构成压力。


医管局会跟病人家属及殡仪业界保持沟通,让家属及殡仪业界在可行情况下尽快领取遗体。医管局亦正跟卫生署、食环署及相关政府部门商讨应变方案。


公立医院人手严重短缺,积患已久


本港医护人手长期不足,据食卫局统计,本港2020年每1,000人口约有两名注册医生,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平均的约3.5名水平;本港每1,000人口有8.2名护士,亦较OECD平均水平9.2名少约1名。



不过,问题更在于公私营人手分布不均,以医生为例,现时全港约有1.5万名注册医生,当中约四成、约6,500人于公立医院服务,但要照顾全港近九成病人。当局2018年推算,公、私营医生对病人的比例分别是0.9:1000 及 4.5:1000,而近年公院医护人手流加剧,情况恐继续恶化。


面对人口老化,未来医护人手供求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据食卫局去年发表的最新医疗人力推算,2020年本港全职医生短缺有约1,070人,至2040年将接近培增至1,949人;护士人手短缺亦由2020年的3,405人,增至2040年的5,060人,意味人手紧缺预计至20年后仍未解决。


现时于公立医院中,医生人手缺口有近660人。而比较各医管局联网现有人手(2020/21年度),龙头教学医院玛丽医院所在的港岛西医生人手最多,每1,000人口约有1.3名公院医生;以九龙东医生人手最少,每1,000人口仅有约0.7名医生。



事实上,近年人口老化加剧慢性病等医疗负担,本港内科病床长期爆满,即使于疫情前,2019/20年度除了港岛两个联网外,其他联网内科病住用率均超过100%。其中涵盖屯门、元朗两区的新界西联网,更是有多类病床的住用率都超过百分百。


上年度公院整体内科新症例行个案轮候时间中位数约为68周,当轮候时间最长的联网包括新界东、西,以及九龙西,中位数匀均超过80周,即一年半或以上。


近日疫情严峻,大批病人露天苦等入院的情况,将公共医疗系统负担过重、人手长期不足的困境表露无遗。


紧急法引入内地医护


早前,政府通过了《紧急法》,不仅是给最近中央的一系列援助提供了法律基础,更是赋权给政府司司长在必要的情况下豁免部分牌照或注册规定,引进内地医护人员。


香港护士总工作以及华员会护士分会最近去信给林郑,请求特区政府积极考虑引入内地医护人员,来协助香港的救治工作。


除了协助香港进行大规模病毒检测之外,还可以安排内地的医护人员在全封闭的“火神山”式医院或者方舱医院工作。



如今青衣的放舱医院已经落成,接下去几座隔离设施都会陆续落成,香港本地的医护人员数量恐怕无法应付全民强检后庞大的阳性患者数目。


近日,香港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接受央视访问,直言本港公立医院先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足,形容医生护士已经疲于奔命。呼吁私人诊所的医生协助,也盼中央在医疗团队方面可援助香港。



范鸿龄在被问到是否需要专家和内地医生护士援助时,给出了肯定回答。


由于护老院疫情最为严重,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上周宣布,将会紧急向内地聘用1000名临时合约照顾员,为期3个月,救兵到港后会先接受基本训练。


现在可能对于香港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在等待政务司司长的那“一声令下”。


医疗改革,刻不容缓


内地医护临时援港,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香港的医疗系统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21年10月香港立法会通过《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放宽海外医科毕业生来港执业,当中包括香港永久居民及非永久居民


新例下,本身为香港永久居民,或者具备专科资格的非香港永久居民,获公营医疗机构聘请为全职医生后可申请成为特别注册医生。


这种“特别注册”制度,不会引起香港医生水平的下跌。因为海外医生在当地本身已经通过考试,具备专业资格,来港执业不仅要通过考试,而且还要经过医疗机构的严格把关,并且每年也会进行在职评核,可谓多重把关。那些所谓的“担心影响医疗质素下降”,只是排拒引入“活水”的借口。


现在的情况下,香港的医护人员中,对于内地即将到来的援助,仍有“体系不同”的声音。突显了香港医护团体的严重排外,对于香港的医疗制度和体系还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医委会为主的香港医生团体,把持着组织注册医生考试、纪律聆讯等重要职权,长期排拒外来医生,且这种情况在回归后日益严重。


根据特区政府提交立法会的文件,1991至2000年期间,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高达2,224名,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4,950名的45%;2001至2010年期间,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2011至2020年则有396名。


这说明回归后,在港注册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是回归前的两成都不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回归前,香港尚且承认英联邦的境外医学学历;回归后,既不认英联邦培训医生的学历,也不承认内地的学历。两头都不认,能来港的境外医生自然少之又少。


港府官方也有诸多计划,比如硬件发展、推动基层医疗、促进公私营合作、挽留公立医院医生等。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我们也看到了政府将会投入百亿援助香港医疗、未来人才培养等。



期望政府在此役之后,痛定思痛,大刀阔斧进行医疗改革,重塑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形象。



来源:香港01、东网、天大研究院

声明:本文章只提供分享和交流,转载及商业合作请联络我们,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

商务合作请扫码港真经理


往期推荐:

单日破3万宗!内地9千人采样队待命中,青衣方舱医院今日交付!

第五波疫情下的香港,我也终于被整破防了......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公立医院严重超负荷!急诊室尸满为患!病房沦陷为“战时医院”!

港真生活 港真生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