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重创,「青椒之焦」是当下港漂青年的普遍困境吗?

不港姐 港真生活 2024-01-13


有人调侃「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尽管在「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面临重创,但是教师职业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香饽饽」。


每年的这段时间,「教师资格面试」准能登上微博热搜。相信这段时间大家的身边,总有一两位因为考教资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朋友。



在疫情这两三年里,私企破产、员工失业的话题,也是频频成为热话。无奈、焦虑、愤恨还有挨饿……很难想象这是在21世纪。


于是乎,考公务员、考编制、考教资,这些铁饭碗永远是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在面临着许多私企倒闭、员工失业的当下,有高人提议「读个博士进高校吧,稳定,躺平,寒暑假,工资也不低,不香吗?」



当高校老师是真的香吗?


当然高校教师资格不同于中小学教师资格,想要成为大学老师不需要先得到教资证。内地大学老师的招聘主要以学校自主招聘为主,没有国家统一考试。


一般情况,每年大学都会从自己的毕业生选取一部分优秀学生留校任教,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自主申请留任。



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招聘。主要为社会招聘,这个会比较难,对学历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以人才引进为主。


所以有个说法,国内大部分的行业竞争对手就是国内同袍;但是高校教师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各地。


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扩展,国内各行各业也纷纷涌入了不少外籍人士。在疫情之下,也导致许许多多的海归回到国内与你一起「卷」


青椒的工资水平与工作难度


不说其它行业,我们首先来细品一下上面那位仁兄,让人读博进高校躺平的高见。想必这位仁兄需要了解一下什么叫「青椒」


没错,「青椒」就是大学青年教师的别称


通常是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35岁、中初级职称的一类人群。「青椒」这个群体有着青年人的普遍特征,但又有着不同于青年人的特质。


主要特质就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的群体。但是在这个物价上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高校青年教师的的收入很低,现状很惨。


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现身说法就是,绝大多数高校讲师的工资都没有达到地区平均线,属于货真价实的「低收入」人群。



在青椒这个群体中,工资水平最低的还属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理科男、文科女。由于他们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建构,因而相比那些专攻应用性科学,比如IT、财务会计、建筑等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校外兼职的机会要少很多。


他们的工资组成由职务工资+绩效工资2部分组成。青椒们的职称偏低,职务工资当然也不高。担任PI的科研项目不多、不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绩效工资中只剩下课时补贴这块。


然而在阶层日益分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明白工资并不等于收入,年底还有绩效。同样工资微薄的青椒,因为背景、阶层不一,他们的收入是有天壤之别的。


横跨在「青椒」眼前的一个重大困境就是——头上悬着一把职称之剑


我们来看一下普遍青椒的日程表:


早上6点起床,看书、查资料、写论文和投标书,再抓紧完善由教授或教研室主任挂帅的课题报告;


中午随便吃点东西,完成下午3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处理一些行政工作;


晚上回家片刻不闲,上传教学课件、回复学生电邮,真正坐下来看看书做自己的事情已是深夜。



甚至有时候是没有双休日和假期,不去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就要忙着写论文,和准备PETS-5考试(专为申请公派出国留学的人员设立的英语水平考试,这是部分高校评职称的必要条件)


这是普遍三十几岁青椒的日常,几乎一成不变的「一日生活」。满满登登的一天其实时间还是不够用。


忙还是其次,而忙的动因往往并非出自学术旨趣,而正正是头上那把悬着的「职称之剑」。



所谓的「职称之剑」,是来源由高校所推行的「量化考核」以及「非升即走」的政策压力


「量化考核」的科研政策要求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比如要有多少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者SCI(科学引文索引)或者EI(工程索引),要有多少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以及科研奖励,出版多少专著等,如果完成不了,那么高校将解聘这些青年教师。 


「非升即走」的政策是说高校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比如3年)不能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的话,就不能获得学校的正式编制而被淘汰


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往往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所剩的时间几乎不能够用来安心搞科研,若想在短期内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更是难上加难。


香港也有「青椒」吗?


我们说了那么多内地青椒的困境,自然会联想到香港的高校讲师们是否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呢?


近十年,香港的高校陆续推行所谓「3+3的Tenure-track」制度,聘请助理教授或以上职称,这个制度来自美国。


一般来说,这个制度规定,一份合约只有三年,并只可以续约一次,除非成功申请晋升并予以终身合约(Tenure),即Substantiation(实任),否则便不会再获续约。



因为这个制度,不少高校教师无法过得了这关,就会面临被炒鱿鱼的宿命。一样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宿命。


在大学中教学、研究、服务三者间最看重的就是「研究」,包括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与从教资会申请到研究经费,就是表现好的关键。过不了关,你就可以收拾包袱「毕业」。


如果不是想要走「3+3的Tenure-track」这条路,就只能当上合约讲师。短期合约讲师不管在中小学、大学,这是近年来香港教育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学校出于成本的考量,即便你是能力优秀的教师,但合约一到期,随时会面临无法续约的命运。


当然,解约之后你仍可以去别的院校高就,只不过就是在不同的高校间到处漂泊罢了。


普遍人看来,香港的大学讲师也是真的香。因为他们的薪资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工种。名义上,大学讲师的平均时薪达千元或以上,名义月薪平均达3万元以上。


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因为如果把备课、改卷、改论文的时间也计算在内的话,他们真实的时薪或许都没有香港的蓝领高。



此外,虽然有些同时在几间院校担任兼职的讲师,但却不能像全职教研人员般享有医疗等福利。更甚的是,有部分院校在暑假期间并无开办正规课程,即是说部分兼任讲师每年只获八至九个月的合约。如此推算,他们真正的月薪实际更低,收入也不稳定。教师,早已不是一份铁饭碗工作。


躺平寒暑假?没有课上你可以天天寒暑假!


总结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又不去当老师,还好我也不是博士,这样我不就不用卷了吗?



实际上,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一个警醒作用吧。来香港留学的群体中,大部分是硕士,当然也有不少的博士生。


前段时间在风风火火的第五波疫情之中,小编非常能够感受到港漂们的就业焦虑。在不想回去内地「卷」的压力支配下,在香港也并不好过。



就连这些被标榜为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事实上都难逃这场全国内卷浩劫。


青椒的焦虑实际也是普遍港漂青年的焦虑,青椒每日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也是不少都市打工青年的现状。在匆匆忙忙赶路的征程上,总有找不到自己的迷失感


你以为你大学教师,就是端着一杯茗茶从容走进教室,实际为了各种教务,他们天天熬大夜。


你以为的当今青年人现状,表面Timi,实则内卷。



想当初我们也是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志,来到香港留学,开拓大湾区,辐射中华大地。


现如今,青年人就业卷、买房卷、婚恋卷,无论怎样地内耗,特殊环境下的国家政策,资本家的精于计算,许多行业早已不是年轻人十年磨一剑般的成长环境,不知这样的竞争模式,是否触动了仍在港漂的你?



-END-



来源:明报、独立媒体、香港01、每日头条

声明:本文章只提供分享和交流,转载及商业合作请联络我们,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香港大舞台,想做网红你就来!

港真热话 │ 声生不息的这两位港星衣锦还乡,还在港漂的你被唤起乡愁了吗?

留学圈终极难题:面授还是线上网课?


/

/



商业合作请找「港真经理」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疫情重创,「青椒之焦」是当下港漂青年的普遍困境吗?

不港姐 港真生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