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仅是你和我,香港都患上了新冠后遗症!

小河 港真生活 2024-01-13

全球抗疫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随着疫情缓和,新冠后遗症以及“长新冠”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香港大学医学院近日公布了一项研究,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诱发破骨细胞的炎症,导致患者在感染期和康复后期,出现严重的骨质流失



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结论和对策都会水落石出。


走在刚从第五波疫情恢复过来的香港街头,我们身处的香港也如同一位患者,经过了几次重症,如今正在缓缓康复。那么香港这座城市,有没有落下新冠后遗症呢?


这段时间,香港政府、香港统计局都在用数字统计香港的疫后情况,香港电台也用短片的方式,为大家展露疫情对香港市民有何影响,香港高校也举办线上论坛,探讨香港的后疫情时代。



物价涨了?



今年年初,香港电台采访了街市上买菜的老人。


“一个星期多花两三百元买菜。”


“以前买一条鱼要四十至五十元,现在要七十至八十。”


“超市货品也一点一点地加价。”


我们都还记得第五波疫情初期,菜价大幅度波动,好在3月以来,菜价已经回落。



但其实从整体来看,即使疫情恢复,香港通胀率依然高于预期。


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3月基本物价通胀率进一步上升到了1.7%,新鲜蔬菜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导致食品价格按年来算大幅上升。


从各类商品的物价来看,基本食品相较于去年同期上升了7.6%、交通上升4.9%、衣物上升4.3%、外出用餐以及外卖上升2.7%。


对此,政府官方的解释是,受地缘政治风险(比如俄乌冲突)升温以及供应和运输瓶颈影响,短期内许多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会居高不下,进口物品价格升幅加快。


不过因为本地租金仍然温和,总体而言政府认为通胀大致上还是受控的。


工作没了?


香港的劳工市场可以说在第五波疫情之下受到最大的重创,2022年1月至3月失业率,较之前的3个月的4.5%上升了0.5%到了5.0%,就业不足率也达到了3.1%。


总就业人数较前3个月减少了54000人,失业人数增加26900人。


失业潮可以说对于基层劳动人士影响最大……


光看数字可能没什么感觉,香港电台采访了在香港从事饮食行业二三十年的Michael,Michael说自己在酒楼工作,从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再到酒楼完全结业,自己失业,每一步都可以说是随着疫情而越演愈烈。



如今他放低要求,洗碗工也尝试应聘,仍然找不到工作。


除了失业,对于Michael还有一个棘手的事情,那便是住在哪里。


曾经他为了省钱住在深圳,平日工作往返于两地之间,然而现在则是有家回不去的状态,在相关组织机构帮助他之前,他一直都是流落街头的状态。


据统计,从2020年开始,两年来,香港无家可归人士上升了20%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于香港来说,最大的后遗症是经济层面的


我们也看到,疫情缓和之后,政府除了逐步放宽防疫措施之外,同时还推出了消费券,和“2022保就业”计划,可见政府对于经济复苏的重视。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发文让市民做心理准备,他形容政府已经“预期数字将进一步恶化”,并认为今年香港经济复苏力比预期还要疲软。


唯一良方就是“疫情持续回稳,失业率渴望见底及渐有改善”。


所以“财神爷”还是呼吁市民不用太过悲观。


(图片来源:香港01)


然而经济学家指出,踏入2022年,环球经济都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比如美国加息、内地疫情等。联合国最近也在发出警告,乌克兰战争持续,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目前困扰香港经济和就业环境的,初看虽然以疫情为主。但香港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经济表现受全球因素影响。


就如同病后康复期的病人需要休息,但这位康复者身处环境喧闹多变,对于这位患者来说难以好好修养。


所以有媒体建议,政府目前推出消费券、保就业计划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大刀阔斧的经济政策持续为企业、个人开辟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要进一步巩固目前的劳工保障措施。



重塑社会氛围



除了餐饮业大受影响之外,旅游业这段时间更是“颗粒无收”,香港电台采访了内地往返香港的旅游巴士司机,他翻出珠海等等地城市的牌子,陷入了无尽的感叹之中,原来这些牌子已经有许久没有放在车窗角落了。



虽然疫情缓和,场所开放,但大家都被困许久,跨境家庭难以团聚,喜欢旅游的市民也很久没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香港社会的整体气氛可以说沉默了许多。


市民群体中,心理比较脆弱的莫过于学生,如今他们已经复课,学者认为,依旧要关注学童复课后的心理健康。



学者谈到,例如家长在疫情下失业、亲友因为染疫而逝世,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生在停课期间积累的心理问题。


同时,最近疫情又有反复趋势,防疫疲劳的我们依然提心吊胆地不敢摘下口罩。


好在有越来越多的热心团队成立免费辅导热线,帮助市民、学生舒缓情绪困扰。更重要的依然是香港防疫工作要维持住,别再给疫情反复的机会。


5月7日,香港大学研究会举办了线上论坛,讨论了后疫情时代,香港将朝着怎样的新方向发展。



港大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吴兆文带来了“疫风飞翔”的讲座,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他认为人们要学会理解特殊事件,积极找到资源去应对,就会从中找到意义实现成长,将创伤后的压力转换为创伤后的成长。


小到我们每一位个人,大到企业、学校乃至香港整个城市,如何去积极应对,从疫情中成长,不是被动接受所谓的“后遗症“,才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每个人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屏幕前的你觉得香港接下去会面临那些疫情后遗症呢?欢迎留言、分享文章,与我们讨论~



-END-


来源:香港电台、香港01

声明:本文章只提供分享和交流,转载及商业合作请联络我们,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现场直击!香港进一步放宽后的首个周末!

香港迷惑行为大赏!医生偷瓜?警察偷鲍鱼?


/

/



商业合作请找「港真经理」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仅是你和我,香港都患上了新冠后遗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